大都會博物館展演《如實曲徑》 多元舞者參與演出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重新開張,在九月時呈現了三場旅美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如實曲徑》。為防疫情,大都會有許多管制,之前七天開放,現在每週休息一天來消毒,《如實曲徑》的演出,就是在休館的週三。這次展演並與美國著名編舞家比爾.提.瓊斯合作,對舞者的挑選也強調膚色、性別、性向上的多樣性。包括瓊斯舞團的台裔舞者劉奕伶也參加了演出。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重新開張,在九月時呈現了三場旅美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如實曲徑》。為防疫情,大都會有許多管制,之前七天開放,現在每週休息一天來消毒,《如實曲徑》的演出,就是在休館的週三。這次展演並與美國著名編舞家比爾.提.瓊斯合作,對舞者的挑選也強調膚色、性別、性向上的多樣性。包括瓊斯舞團的台裔舞者劉奕伶也參加了演出。
由導演米洛.勞與演員厄斯娜.拉迪合作的《每個女人》原是薩爾斯堡藝術節委託創作,但疫情打亂計畫,卻也因此給予《每個女人》和米洛.勞這次創作特別的轉機。在雷寧廣場劇院新劇季開幕演出的《每個女人》,透過劇中角色「想在離世前參與演出」的動機,揉合製作過程一度中斷、當前劇場演出時的時間、演員距離和觀眾數量等限制,使得「再參演一次戲」的請求,讓《每個女人》在各種限制下復生,成為一個「為劇場續命」的請求。
睽違了七個月,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終於在十月初重返舞台,在嚴格的防疫規範下,四百位觀眾的面前,重新起舞。表演涵蓋多齣經典舞碼,且讓所有皇家芭蕾舞團的團員都得以上台演出。整場表演加起來超過三個小時,而且只有一場,但全程錄影。目前在皇家歌劇院網站上可以線上付費觀賞至十一月八日為止。
法國全新表演季在疫情肆虐下展開,每個劇院都戰戰競競。許多劇組只要有一人疑似感染,就馬上中止演出(註1)。觀眾看戲也全程戴口罩,避免咳嗽,以免成為眾矢之的。儘管諸多限制,但觀眾依舊熱情不減,讓多部製作一票難求。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與法國作家路易(douard Louis)合作的《誰殺了我父親》Qui a tu mon pre便是本季開幕叫好叫座的演出之一。
韓國觀光公社日前邀來樂團「LEENALCHI」、舞團「Ambiguous Dance Company」共同製作一系列宣傳韓國代表都市的《感受韓國的節奏》短片,片中不但呈現了各地知名景點,與影片相襯的說唱音樂及詼諧的舞蹈,也引起國內外熱烈討論,至今已吸引上千萬人點閱觀賞。
九月底十月初。魔都落英繽紛。「票子有嗎?票子有嗎?」「我花八百從黃牛手裡買的,聽說票價兩百多的已經炒到一兩千了。」演出館外年輕人絡繹不絕,互相探詢。這一幕發生在號稱時尚生活銷金窟的新天地。這裡沒有名家大牌,也沒有名團名劇;有的僅僅只是一場場簡簡單單的脫口秀而已!
香港的現場表演陸續重啟,除了原本安排線上播放版本的演出,也有現場製作呈現,另有大型團隊探索舞台和線上演出雙線發展的可能性,如城市當代舞蹈團與香港話劇團。但將之前舊作的錄影搬到線上播出,其相應產生的版權問題也隨之浮現,包括原本表演者、使用音樂的授權範圍等。
在疫情影響下,「2020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原訂規劃的節目被迫延後,但為了支持在地藝術家繼續創作,藝術節製作團隊另行延伸了「更新視野」(ReNew Vision),以線上網路為載體,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嘗試各種創新實驗。透過新科技與網路,創意更是無遠弗屆,包含現代音樂、數位藝術、VR電影,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精采展演。
在一整個只能看線上演出與重播的夏天後,在各個藝術家與團體的努力下,終於看到新的氣象有麻州地方劇團推出美國疫情暴發後第一個獲演員工會許可的現場演出,有劇團為線上演出推出專屬新製作,大都會歌劇院邀來歌劇巨星製作了系列網上演唱會,甚至紐約市立芭蕾、公共劇院等都在最近宣布下半年度節目有創意的人,總是可以在現實的困境中找出創意的出口。
在靜態場館於五月四日開放後,柏林市府基於中央防疫法案第二條第三項的授權,制定了針對各類型室內場館,以對觀眾的開放為目標的防疫衛生架構「儘管Corona,文化依舊!」,於八月中公布,對各種防疫措施都列出鉅細靡遺的實際執行方式,並且隨著實際執行及場館的反應,不斷地進行調整。為了讓文化繼續前行,雖然防疫規範對創作的確有影響,從業者與觀眾也不得不妥協。
由倫敦老維克劇院製作,演員安德魯.史考特演出的獨角戲《三王》,是劇作家貝瑞斯福德特地為劇院的現場直播而寫,導演沃楚斯透過直播串流的特性及在螢幕上並置不同鏡頭角度的技巧,讓獨角演員在鏡頭轉換間像是兩個角色跟彼此對談,透過特寫演員的表情與肢體來營造親密感。在疫情未歇下,劇院也透過這樣的方式,探索鏡頭與現場直播演出發展的可能性。
隨著九月返工與復學潮,法國各表演場所也準備在閉館長達半年後,重新迎接久違的觀眾。但公衛禁令及九月初激增的確診人數卻埋下變數。劇院不確定觀眾會否冒風險預購一整年節目?能否忍受戴口罩欣賞演出?怎麼配合各國出入境細則安排國外藝術家來法演出?如何在「三缺一」座位限制(註1)下維持票房與成本的平衡?隨時可能爆發的第二波疫情會否讓表演藝術界再陷深淵?
位於首爾藝術大學舊校區內的「南山藝術中心」,其中的話劇中心在韓國話劇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是韓國第一座現代化的話劇劇場。原本由首爾市政府與首爾藝術大學的學校法人「東朗藝術院」簽訂租賃合約,由首爾文化財團負責經營的南山藝術中心,去年曾因存廢危機引起爭論,日前則傳出大型娛樂公司SM Entertaiment即將自明年起於此地建立K-Pop人才養成機構,引發劇場界一陣譁然。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九月廿四日的會議「舞台表演藝術高峰論壇沉浸式的新科技為舞台藝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邀請多個全球知名以AR、VR等新科技融入沉浸式演出的主創人員,分享結合內容創作與先進科技的經驗。沉浸式戲劇是除了音樂劇外最有可能產業化的戲劇演出形式,可預期的是,疫情後這會是中國表演藝術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屆時中國各地出現多齣此類形式演出也絕不奇怪。
每年香港藝術行政人員的盛會「文化領袖論壇」,今年於八月下旬舉行,在疫情期間舉行的論壇,今年以「融合科技 發展藝術」為主題,正好與因未能實體進行而以網上交流的方式呼應,而疫情下藝術的新走向也是不少問答環節圍繞的重心。內容多以個案和實踐分享為主,主題橫跨科技與數位平台,如何介入劇場設計、觀眾管理和拓展、策展等,內容豐富。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以下稱為CCDC)創團四十周年,孕育經典作品無數,也無意間在過程中牽起多對良緣佳偶。本次推出作品《雙雙》,以六齣雙人舞作,拼貼出六對舞者的情感、婚姻樣貌。本篇節選其中兩對夫妻:吳易珊(台灣)與吳文安(馬來西亞)、張藍勻(台灣)與羅凡(湖南),聊起婚後生活,甘苦參半,唯一不變者,是對藝術創作的耕耘琢磨,趁此機會,見他們如何將這段漫漫感情長路,走成一齣舞作。
今年適逢百年慶的薩爾茲堡藝術節,在五月底得知有舉行的可能後,藝術總監興特豪瑟立刻開始行動。因防疫措施考量,將原本十四個演出場地減到七個,考量中場休息易增加個人接觸,演出無中場休息,勢必調整曲目。相較於戲劇部分的相對單純,音樂部分複雜許多,兩週內推出的新版本,傳統到現代兼具,可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圍幕甄選」曾是六○年代黑人民權運動推動下所誕生的樂團甄選樂手措施,意在不見人只聽聲的狀況下,單憑演奏表現取決人選,也成為樂團中女性與非白人族裔得以增加的關鍵。但在目前「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運動下,知名樂評家托馬西尼反而倡議取消圍幕甄選,因拉非裔樂手比例偏低,他認為樂團需採更積極的做法,如考慮演奏技巧外的標準,來解決嚴重的族裔不平衡現況。
暑假期間,德國例行有幾個大型藝術節讓觀眾持續參與,但在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下,各種防疫限制中,籌備經年的藝術節活動又如何因應?柏林的國際舞蹈節「舞在八月」今年順勢推出「特別企畫」,邀影來自十八個國家的藝術家推出線上及戶外演出;在工業區魯爾舉行的「魯爾三年展」則將原本邀演節目與藝術家的相關影音文字、圖像資料等,建立為線上檔案庫,提供大眾公開閱覽。
原本英國訂在八月一日開放保持社交距離的現場室內表演,但七月結束前又緊急中止這項政策,重新開門的丹瑪倉庫劇院推出的新製作《失明》,即以現場無演員、搭配聲音燈光裝置演出。此劇改編自葡裔作家薩拉瑪戈的反烏托邦小說,劇情描繪高度傳染性並使人瞬間失明的疾病在一夜之間大流行,深刻映照二○二○年的當下,表演形式也將觀眾帶回劇場的原初狀態:一群人聚在一起聽一個故事。
飽受藝文界批評的馬克宏政府於七月六日改組,任命曾數度入閣的芭切洛為文化部長。出身媒體界的她上任後勤跑基層,試圖以行動了解文化產業受到的影響。儘管如此各大劇院對如何規劃未來的節目方向仍一籌莫展。暑假期間許多劇院決定舉辦特殊性藝文活動,一來彌補長達四個月的演出空窗期,讓觀眾重拾看戲樂趣;二來也測試水溫,因應公衛政策改變劇院營運模式。
疫情為這個世界帶來的種種影響和改變,彷彿是一道做不完的習題,人們在尋找病毒解方的同時,各行各業也持續摸索適應新生活型態的生存方式。在韓國,表演藝術工作者正透過經驗回溯、技術開發與人才養成,試圖開創一個得以因應公演生態巨變,適合長期經營的表演藝術新體裁,近日於院線上映的《老夫婦的故事(늙은 부부이야기)》,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在防疫措施將入場觀眾人數由座位數的30%上調至50%後,許多劇場、演出單位摩拳擦掌,準備迎接復甦,開心麻花、孟京輝的蜂巢劇場都紛紛推出製作,孟京輝以「孟京輝在劇場」直播進駐抖音。但面對劇場須與觀眾同在的特性,線上演出只能是輔助工具,而當表演與人不能同在場,表演藝術何以為繼?現實是,如果無法創造出避險機制,表演藝術將永遠是最後復甦的行業。
肺炎疫情對表演藝術產業帶來了重大的改變,雖然線上演出和雲劇場成了業界人士的時髦話題,但值得觀察的新動向是:表演藝術被疫情逼得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即從室內走向戶外,從劇院走向市集,從藝術走向生活。表演藝術界從舞台走回民間,再造昔時的「勾欄瓦舍」既可欣賞娛樂表演,又可吃喝玩樂的商業遊藝市集,把以往的觀演行為從一種娛樂消費轉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薩爾茲堡藝術節今年喜迎百年大慶,卻遇到武漢肺炎攪局,主事者苦撐待變,最壞打算是至少要演出開幕傳統製作《每個人》。還好奧地利境內疫情趨緩,藝術節如期開演,這次重頭戲是漢德克委創新作《阿達梅茲》世界首演。阿達梅茲是一位捷克青年,於二○○三年三月六日清晨由布拉格國家博物館一陽台自焚,並躍下至博物館前廣場,送醫不治。漢德克在劇中拼貼前述事件發生的時地、各式媒體報導和相關研究說法,夾以說者自身心境,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立場,傳達給讀者/觀眾。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