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大排練,第幾幕》彩排現場。(Teck Lim 攝 La Tristesse Opera 提供)
新加坡

前衛先驅唐大霧 持續發表行為藝術創作

5月間,唐大霧率領了11位表演者、2位演奏家與1位歌唱家,在即將關閉的藝術空間電力站呈現行為藝術展演《一個大排練,第幾幕》。

5月間,唐大霧率領了11位表演者、2位演奏家與1位歌唱家,在即將關閉的藝術空間電力站呈現行為藝術展演《一個大排練,第幾幕》。

新加坡國寶級當代藝術家唐大霧,處事低調為人謙虛,曾創辦新加坡第1個當代藝術團體The Artists Village,創作無數批判性極強的藝術作品,國外獲獎無數,但弔詭的是迄今尚未獲得在地最高藝術榮譽的「新加坡文化獎」。近年他以畢卡索名畫《格爾尼卡》、新加坡園林的林木,及對已故新加坡藝術界同仁莊心珍的懷念為創作元素╱出發點,進行了許多行為藝術演出,可說是本地藝術前輩中最前衛的跨界藝術家。

5月間,唐大霧率領了11位表演者、2位演奏家與1位歌唱家,在即將關閉的藝術空間電力站呈現行為藝術展演《一個大排練,第幾幕》。他們將這個團隊命名為La Tristesse Opera,源於梵谷死前的一席話:悲傷會永遠留存。據演出成員陳茵茵所述,舞台上的方塊裝置意指創意空間,門隱喻生命閘門,球代表隱月,輪子則象徵輪之旅途,演出也運用了蘇東坡《水調歌頭》及白居易《花非花》。表演者徐徐出場,各自以身體展現空間與意象的結合,勾畫了極富意境的演出。觀眾多是唐大霧的友人,遺憾的是演後未有任何評論,原因在目前新加坡並無可跨域書寫行為藝術及表演藝術的藝評人。

在新加坡藝術的語境裡,「多元實踐創作」(Interdisciplinary,意指藝術形式間交互探尋並創作)仍停留在並置和跨界的行動,並未真正探討創作如何激盪出新元素,而本地政府對藝術實踐的認知也只停留將不同的藝術形式並列(Multidisciplinary)的層面。因此唐大霧的作品缺乏在不同設定背景下,根據不同語境來評論、並與觀眾對話的機會。

即便難得知音,唐大霧仍持續自己的藝術道路,他為英年早逝的藝術革命夥伴而作的新作,7月將於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呈現。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