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唯薇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博士生
-
跨界对谈 「爱国东小聚场」对谈侧记(上)
如何在世界最安静的地方,听见自己?
王宇光与陈德政皆是身兼数角的创作者,编舞家王宇光是微光制造的艺术总监,同时也是拥有渔业证书的渔人。作家陈德政早年曾撰写音乐专栏并担任DJ,35岁后开始登山,如今主业写作兼主持Podcast节目。虽然两位创作者深耕不同的领域,而其创作基点有著「从身体出发」的共通性。他们各自带「身体」载具,努力将生命中的「经验」之石填入其中,最后潜心打磨转化为层峦叠翠的生命作品。 国家两厅院举办了「爱国东小聚场」艺术家对谈活动,特邀王宇光与陈德政从身体经验出发,互相分享如何将生命经验转化为各自领域的创作语言。面对创作与人生,两位进入不惑之年的创作者始终保持热忱,有时依然疑惑,绝对真挚。两人亦尝试以音乐召唤过去,再现各自生命中珍贵的经验「宝石」。
-
跨界对谈 「爱国东小聚场」对谈侧记(下)
带一首歌走进山海、抵达自由
王宇光's pick: ◎ 坂本龙一《Bibo no Aozora》 ◎ 杨大正《航向远方的船》 陈德政's pick: ◎ 花伦乐队《大象》
-
舞蹈 跨国团队共同打造
简珮如《黑蝴蝶》 展现「主动的改变」
曾任美国玛莎.葛兰姆舞团首席舞者的编舞家简珮如,携手义大利DAP艺术节创作团队,将于11月份在台北上演新作《黑蝴蝶》。她表示,「蜕变」是《黑蝴蝶》的关键词,也是她近年的内心写照:「我希望能表达一种主动的改变」。简珮如从回溯自身经历出发,编织出〈狂喜再现〉的过去、〈玩〉中实验的当下,及重获新生的〈蝴蝶夫人〉。 独舞〈狂喜再现〉传承自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首演于1933年的经典舞作〈狂喜〉。葛兰姆凭借此作品首次在大众面前探讨腹部核心与肢体的联动关系,并以此发展出影响美国现代舞蹈的「葛兰姆技巧」,该舞作后因难度过高而继承无人。2017年简珮如与玛莎.葛兰姆二团艺术总监Virginie Mcne合作,根据历史图片与档案笔记,在「葛兰姆技巧」脉络中将其还原呈现,失传的美国现代舞经典在台湾舞者身上得以延续。 〈玩〉由台湾与纽约两组舞者共同演出,因舞者文化背景相异,简珮如希望舞者通过各自的身体,在技法上跳脱葛兰姆的框架,融合不同舞蹈流派与其他国家的传统舞蹈,表达日常生活中勇敢去「玩」的探索心态,以开放的身体语汇在「玩」中实现跨越国界的当下对话。
-
舞蹈 传统的当代新诠
《是有夺久,没有唱歌了我们》 重探阿美族的乐舞关系
《是有夺久,没有唱歌了我们》是庄国鑫原住民舞蹈剧场的第7部作品,所探讨的议题延续先前《无限循环》(2023)与《Sakero》(2022)的关切从阿美族传统仪式ilisin(丰年祭)的身体出发,借此发展音乐与身体的新对话,并在当代语境下探索阿美族的「新身体感」。 作品分为5个段落,由23位原住民舞者呈现传统社会中的情歌与工作歌、当代地方旅游业下的观光歌、神圣场合的祭歌及当代「大杂烩式」的乐舞等片段。舞团「将重新诠释台湾阿美族的『乐』与『舞』紧密关系」,以在音乐间不断重复的身体,突破传统乐舞与现代舞之间的壁垒,以此发展新程式与舞蹈语汇以阿美族的新身体在剧场中重返神圣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