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唐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宝莱坞莎士比亚 深刻融入社会脉络
作为大英帝国留给印度的耀眼遗产,莎士比亚戏剧在印度电影界也绽放出灿烂独特的样貌。带著跨国意味的宝莱坞莎剧电影,可说是曾被殖民的印度对于殖民者英国,一种文化上「顶嘴」,用宝莱坞文化来回应英国文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伟沙.巴度瓦的「莎剧三部曲」,把莎剧放在不同的印度社会/政治脉络,拍出《马科布》、《奥卡拉》与《海德尔复仇记》三部宝莱坞模式的莎剧电影。
-
特别企画 Feature 从小说到剧场的《孽子》
见证台湾文化演进的奇异旅程
《孽子》是一部复杂的小说,整部作品中涵盖了国族、世代、性别、父子、漂泊等主题,以及作者白先勇的城市观察和他个人的书写风格。在剧场上以一个演出的时间,呈现原作的精髓,并且维持其趣味性,仍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孽子》虽然是一部台湾同志的心碎历史,但是小说中有太多缤纷有趣的元素,例如七○年代的怀旧氛围、各种性格的年轻同志角色、辛辣奇妙的同志对话等等。这些素材,都可以在舞台上创造高度的戏剧性。
-
特别企画 Feature
爱戏一族数位「网」来聚人气
网路冲击著新世纪的生活,也使得表演艺术面临新的蜕变。目前台湾剧场网路的应用多集中于「电子商务」与「即时资讯」的提供,除了如购票、文宣、讨论等功能外,表演艺术团体也有利用网路的方式,朝向「建立社群」、「整合资源」的趋势。
-
特别企画 Feature
春光乍泄的另类主流
九〇年代末,同志热潮过去,作品创作不再旺盛,但是却发现到了主流剧场对同志题材的热衷;一些以小剧场发迹的剧团,也渐渐以主流剧团方式进入市场,这似乎是个令人亦忧亦喜的事实。一方面,进入主流的同志剧场增加了同志的能见度;另一方面却模糊了同志剧场的运动位置,让人觉得它不再具有顚覆性而被主流文化收编。其实,如果能够彻底被商品化,并非坏事,重要的是要有持续的演出,长时间的累积,意义大于短时间内一窝蜂的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