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英帝国留给印度的耀眼遗产,莎士比亚戏剧在印度电影界也绽放出灿烂独特的样貌。带著跨国意味的宝莱坞莎剧电影,可说是曾被殖民的印度对于殖民者英国,一种文化上「顶嘴」,用宝莱坞文化来回应英国文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伟沙.巴度瓦的「莎剧三部曲」,把莎剧放在不同的印度社会/政治脉络,拍出《马科布》、《奥卡拉》与《海德尔复仇记》三部宝莱坞模式的莎剧电影。
莎士比亚或许是英国留给曾经被殖民的印度最骄傲的遗产之一。印度有著旺盛的电影工业,独立后的印度电影却倾向回归本土,对莎剧并无热切的回应。然而受到一九九○年代英国导演肯尼斯.布莱纳(Kenneth Branagh)及澳洲导演巴兹.鲁曼(Baz Luhrmann)莎剧电影的影响,宝莱坞也兴起了莎剧热潮,例如改编自《仲夏夜之梦》的《十毫升的爱情》10ml Love(2012)及改编自《罗密欧与茱丽叶》的《宝莱坞殉情记》Goliyon Ki Rasleela:Ram Leela(2014)等。
带著跨国意味的宝莱坞莎剧电影,可说是曾被殖民的印度对于殖民者英国,一种文化上「顶嘴」,用宝莱坞文化来回应英国文化。曾经是电影作曲家的印度导演伟沙.巴度瓦(Vishal Bhardwaj),融合宝莱坞电影美学,把莎剧放在不同的印度社会/政治脉络,拍出了三部宝莱坞模式的莎剧电影:《马科布》Maqbool(2003)、《奥卡拉》Omkara(2006)与《海德尔复仇记》Haider(2014)。
《马科布》 黑帮马克白
《马科布》是巴杜瓦「莎剧三部曲」的首作,时空设定在当代印度孟买,充满权力欲望的黑社会。巴杜瓦结合了莎剧的文学性及当代社会面向,发展出这部「印度教父」版的《马克白》。
《马科布》的开场略带喜剧氛围:两个腐败的警察在玩星座,预言马科布会当上黑帮老大,掌握大权。贪腐警察显然是对应原作中的三女巫。他们并说:「只要海不会流到他的家,马科布就安全无虞。」也对应了三女巫著名的台词:「只在在勃南森林向他移动时,他才会落败。」
《马科布》的开场酝酿了宿命神秘的氛围,阴暗明亮对比的光影仿若警匪电影的视觉。巴杜瓦维持莎剧原有的架构,却他把女主角妮米(Nimmi,即马克白夫人)设定为老教父(邓肯王)的情妇,马科布杀人不再是单纯的夺权,更是一种欲望犯罪。操弄权势的妮米正是黑色电影中「致命的女性」(femme fatal)。
片中贪腐警察的预言「只要海不会流到他的家,马科布就安全无虞。」可说是《马科布》的神来之笔。马科布因为走私犯罪而遭到搜索,大批「海」关警察冲进他家。这类警匪激战虽是陈腔滥调,却完美演绎了莎剧中「森林移动」的那份危机,以及马科布/马克白即将江河日下的恐惧。
《马科布》是第一部受到国际关注的印度莎剧电影。在接下来的两部莎剧改编中,导演巴度瓦进一步把视角拉到了印度的国族离散议题,以更精致的艺术性,实践宝莱坞电影的传统,诸如家族聚会、庆典、婚礼、音乐歌舞等等缤纷亮丽的视觉呈现。
《奥卡拉》 北印奥塞罗
《奥塞罗》是个善妒的男人怒杀红颜的故事。摩尔人奥塞罗的肤色和别人不同,也让他永远被孤立在外。巴杜瓦的第二部莎剧电影《奥卡拉》把原剧种族的议题,延伸到他成长的北方邦西区(Western Uttar Pradesh)长久以来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纷争。
游击队领袖奥卡拉和黑人大将军奥塞罗都有身分问题。奥卡拉是半个婆罗门(贵族),他的母亲却是个地位低下的妓女。奥卡拉因此得不到情人朵莉(原剧中的黛丝摩娜)父亲的认同。莎剧中父亲有一句词:「看著她,摩尔人,如果你有眼睛。她会欺骗父亲,也会欺骗你。」这句词被改写成了一首动人的歌曲:「别注意眼睛……眼睛会骗人……它们会在你清醒的时候……催眠你……」这支曲子结束后方才打出电影字幕「奥卡拉」,预言了一个凄美的悲剧。
莎剧《奥塞罗》中诸多戏剧转折,经由巴度瓦的电影化,呈现了巧妙的精简。例如奥卡拉/奥塞罗将职位传给凯苏/卡西欧,而不传给蓝哥达/伊阿古,此情节用一场印度仪式表达,没有台词,而演员的动作眼神,传递出了彼此的内在冲突;奥卡拉信任的凯苏是个嗜酒之徒,在一场宝莱坞歌舞中失态,被蓝哥达利用来挑拨他和奥卡拉之间的感情。整部电影都在北方邦西区特异的空间中演出——黄土河流、村庄庙堂、印度庆典、婚礼、宝莱坞歌舞……美丽朴实的北方邦西区,暗藏著莎剧中层层的欲望纠葛。
《海德尔复仇记》 真实历史中的哈姆雷特
《海德尔复仇记》改编自《哈姆雷特》,以及印度记者巴夏拉.匹尔(Basharat Peer)描述一九九○年代喀什米尔地区恐怖冲突的自传式回忆录《宵禁之夜》Curfew Night。当时印度政府为了平息穆斯林分离主义,实施军法统治 (AFSPA),匹尔的家园被毁,父亲被工作对手背叛。古典复仇的故事,被放进了动荡危险的印度历史。
故事的主角海德尔/哈姆雷特的父亲是个医生,因为提供恐怖分子医疗而遭逮捕失踪;海德尔回乡寻找父亲失踪真相,却发现母亲和叔叔关系亲密……《哈姆雷特》中每个重要的情节,在这部片里全部经过时空平移,融入当时军法统治的社会脉络,例如莎剧一开始哈姆雷特看到父亲鬼魂前来陈诉冤情;电影中的「鬼」变成父亲在被监禁时一起被刑求的狱友,逃离监狱后带著他父亲的遗言,前来告知海德尔父亲冤死的真相。莎剧中的哈姆雷特装疯卖傻,而海德尔获知真相后,却剃了一个大光头,也变得疯疯癫癫。罗森格兰兹及吉尔登斯登变成两个外型一模一样的白目推销员;哈姆雷特为叔叔搬演的戏,变成了一场豪华的婚礼歌舞偶戏。母亲/葛楚的行为则被赋予了更深的同情,成为电影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整部片举目所及都是回教徒装束的喀什米尔人,四处都是巡逻的武警,举牌抗议政府的群众,随时可见的血腥暴力,以及逼人窒息的政治压抑。
《海德尔复仇记》可说是莎剧电影的杰作,整部片保留了原作中每一个情节与细节,时间顺序及叙事节奏却经过调整,紧密结合九○年代喀什米尔的动乱历史。荡气回肠的结局虽然做了些许变动,却更加强调了莎剧中沉重的复仇主题,以及无可言喻的悲剧张力。这部电影如此撼动人心,除了莎剧的文学本质,导演巴度瓦对于历史悲天悯人的胸怀,才是这出电影文本真正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