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德玉
国立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
-
特别企画 Feature 台湾民歌音乐史中的艺师身影
思啊想啊起——沧桑中绽放的旋律
社会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有紧密的关系,不同时代背景的民众拥有其当地文化薰陶的美学观、艺术表现力与鉴赏力。传统社会民众生活普遍勤俭纯朴,一些身障者在处事或行动时会遇到困难,但是有些身障者却拥有更坚强的毅力与生命力。我们经常思考,为何有些视障者的音乐表现力特别强,不论是歌乐演唱或是器乐演奏,都能有精湛感人的表现,这应该是他们的乐感非常好,并且拥有勤练乐器的耐心、专注力与毅力。本文将分享视障者阿炳(华彦钧)以胡琴泣诉其悲苦之情怀;陈达、杨秀卿透过弹奏月琴吐露心声的感人乐章 悲苦情怀音乐的创作者:阿炳(华彦钧) 1893年出生的华彦钧,小名阿炳,父亲是音乐素养佳的道士,他从小受到父亲严格训练,擅长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乐器,10几岁时对民歌、戏曲有浓厚的兴趣与爱好,经常向各地民间艺人习艺,更增添了他音乐内涵与深度表现的养分。阿炳天资聪颖,乐感佳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但他也曾经过苦练的阶段。父亲规范他吹笛时要在手腕上挂著铁秤砣,训练腕力;练习二胡与琵琶时,琴弦在手指尖上要刻出痕迹,或磨出水泡才能休息;学击鼓必须在寒风中击打石头,增强力道等。他透过恒心与毅力,日复一日练就一身本事,但在这多才多艺的形象背后,却有一段凄凉的人生故事。 阿炳身世坎坷,35岁目盲后生活穷困潦倒,又染病于身,只能靠沿街卖艺来维生,他将身世凄苦之情境与感受融入音乐中,演奏出二胡曲《二泉映月》,这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名曲,流传至今仍为音乐界所欣赏与歌颂。阿炳也将当时茶馆、酒馆、烟馆里听到的一些新闻趣事,改编成合押韵的歌乐,而受到民众喜爱,人称当地最受欢迎的新闻说唱大师。阿炳晚年的音乐中有浓厚的生命情怀,技巧表现出神入化,而受到音乐学术界的重视。他的作品在困苦的生活中大多已散佚,透过学者们的记录,目前仅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以及《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而这些乐曲都是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作。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这个乐季,我想看的国乐节目是……
走出传统的国乐团队,在演出的规划上愈来愈多样化,如何从中挑选著实令人伤脑筋!本刊特邀两位国乐达人施德玉与郑翠苹,为读者分享她们的精心选择。
-
纪念大师 In Memoriam
温煦之光 照亮音乐杏坛
十一月廿六日晚间,敬爱的陈裕刚教授因急性脑中风猝逝。在众人万般不舍中,痛失了一位国乐界的明灯。 陈教授一生为台湾国乐界的发展默默耕耘,印象中的他永远是精神奕奕、和蔼可亲。他的个性极为爽朗、修养与气度更是令人敬佩,即使行事低调,然而只要有任何国乐的活动,无论从大小比赛到音乐厅的演出,都能够见到他的身影。不但亲自到场支持,更常在会后给予后辈宝贵意见,并且,从不忘毫无保留地称赞一声「好极了」! 这段日子以来,演奏家们纷纷在观众席中保留一席座位、献上鲜花向他致意。未来即使笑声不再,相信他的典范,仍将永远在人们心中,占著一个重要的位置。
-
焦点专题 Focus
台湾戏曲音乐发展的新景观
以传统戏曲而言,唱腔与伴奏音乐在演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制作一出新戏,编腔者与音乐作曲者对于该剧种之音乐体制要有深入的研究还有要重视唱腔「声情」与「词情」的配搭、「声情诠释」与「伴奏音乐」的配搭,进而才能在这基础之上,新创发现代化的唱腔与乐团伴奏音乐。
-
演出评论 Review
具震撼力的国乐演奏会
除了结合天鼓击乐团,制造出许多令人震撼的声响效果之外,更不断有视觉的惊奇效果产生,例如演奏员身穿一袭黑衣手持乐器,二路纵队从观众席入口通过观众缓缓登台,煞有古代士兵整队待发之氛围就是一惊;开场时震撼的打击乐响起又是一惊;舞台上山水布景透过灯光与书法结合的效果又是一惊。
-
戏曲
当代传奇的「暴」发力
《水浒108》安排以纯传统的京剧唱腔与文武场演出,立刻衔接电音摇滚乐和摇滚舞蹈,再配上摇滚节奏的彩色灯光。这中间没有渐进式的流转脉动;没有从传统到现代的进阶过度,让观众的情绪快速跨越时空,经过跳跃式的转换,而产生劲「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