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你的最后一封情书》(李欣哲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新锐艺评 Review 直击艺现场

台味有几%的「台湾限定版」

评《给你的最后一封情书》

`

《给你的最后一封情书》

2025/5/4  14:30

台北 国家两厅院实验剧场

《给你的最后一封情书》改编自安德烈.高兹的《最后一封情书》(Letter to D. A love story)与其和妻子朵琳相处的点滴,以高兹与妻子朵琳结缡 58 年 的爱情故事为主轴。利用回忆的方式,以非线性叙事的模式,让观众一同参与他们的人生。两厅院与法国导演大卫.吉赛森合作,邀请在剧场彼此也合作多次的演员林子恒、王安琪担纲演出,力图推出台湾限定版本。

甫一踏入剧场,就受到林子恒饰演的高兹与王安琪饰演的朵琳热烈招呼,舞台布置像客厅一般,观众作为被邀请的宾客,进入了朵琳与高兹的「家」。舞台上备有一桌点心飨宴与各式饮品酒水,观众可以随自己喜好取用,现场顿时酒香与食物的甜味四溢,像是一场戏的开胃菜,也像是为接下来的演出事先温润风味。围绕舞台的ㄇ字形观众席及舞台上的餐桌旁均有座位,除了部分放置书本的座椅外,观众可随意自由入座。观众的反应从不知所措到入境随俗,当作自己家享受的同时,男女主人同时讲述著自己想跟来宾分享的事物,例如高兹提及自己过去拥有许多名字,因为政治的缘故而流浪的事迹;朵琳则谈及自己被领养的事,诉说著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接著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彼此,向著离自己最近的宾客说「那是我的另一半:朵琳╱杰哈」(注1),两人展现出的模样似是年轻热恋的情侣,却又有老夫老妻的默契。两人在台上一搭一唱,虽不是完全没有争吵,但最后用爱与理解再次靠近彼此。结缡 58 年的人生,从相识、相爱、相伴到相随,剧中没有过度渲染,而是以一封封情书、一句句话语,乘载杰哈与朵琳之间真挚的感情,随著话语堆叠,剧中生死、医疗、政治等沉重议题虽然存在但又不夺走焦点,那些事件不成藩篱,而是化成一道道爱的誓言,让杰哈与朵琳直至生命尽头也要爱相随。

作为 2025 TIFA 系列节目,《给你的最后一封情书》由台湾团队在台湾当地重新创作,在导演大卫.吉赛森带领下,试图融汇台湾元素细节打造「台湾限定版」。(注2)相较原版不同的是剧中角色改由台湾演员演出,说的语言因此改成中文,并在餐桌上放上具备台湾特色的卷心饼等台湾特色零食,乍看之下似乎打算透过细节堆砌专属于台湾场的风味。但或许因为改编自真人真事,故事主体仍维持与法国版无异的情节,主体上呈现给台湾观众的仍是一段充满欧洲气息的爱情故事,在故事背景、语言风格、浪漫与幽默感仍与台湾的民俗风情有所差异下,剧作风格与台湾观众的距离从观众入场后呈现的不知所措、犹豫,以及总保持著谨慎小心的状态便可窥见一二。既然作品本身一开始就跟台湾的生态不太接近,又无在台湾找到自己的故事,进行在地化改编的打算,这次的演出作为「台湾限定版」的代表性,其台湾元素占了几成,似乎仍有讨论与改进空间。

囿于改编自真人真事,在不架空、不改变人物的状态下,「台湾限定版」上能做的更动空间其实不大。《给你的最后一封情书》仍是充斥著满满的外国色彩而与「台湾」产生了距离。不同文化背景的文本该如何转译才能适应台湾的水土?台湾限定版到底要多台湾?在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翻译剧本上还有什么可以改变以更贴近当下这块土地?抑或是如何改编以期望与台湾这块土地有更多对话?或许是未来可以更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注:

  1. 安德烈.高兹本名 Gérard Horst,其德语发音音近中文「杰哈.侯斯特」。
  2. 参考自两厅院售票网节目单第 2 页「导演笔记:写于台湾演出前」
陈思宏谈《少年Pi的奇幻漂流》广告图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舞台剧精采片段抢先看广告图片
文化预算缩减下的德国剧场广告图片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7/17 ~ 2025/10/17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