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炳(华彦钧)(Norman Normal 绘)
特别企画 Feature Touch the Sound 摸得到的音乐之旅(三) 台湾民歌音乐史中的艺师身影

思啊想啊起——沧桑中绽放的旋律

社会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有紧密的关系,不同时代背景的民众拥有其当地文化薰陶的美学观、艺术表现力与鉴赏力。传统社会民众生活普遍勤俭纯朴,一些身障者在处事或行动时会遇到困难,但是有些身障者却拥有更坚强的毅力与生命力。我们经常思考,为何有些视障者的音乐表现力特别强,不论是歌乐演唱或是器乐演奏,都能有精湛感人的表现,这应该是他们的乐感非常好,并且拥有勤练乐器的耐心、专注力与毅力。本文将分享视障者阿炳(华彦钧)以胡琴泣诉其悲苦之情怀;陈达、杨秀卿透过弹奏月琴吐露心声的感人乐章……

悲苦情怀音乐的创作者:阿炳(华彦钧)

1893年出生的华彦钧,小名阿炳,父亲是音乐素养佳的道士,他从小受到父亲严格训练,擅长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乐器,10几岁时对民歌、戏曲有浓厚的兴趣与爱好,经常向各地民间艺人习艺,更增添了他音乐内涵与深度表现的养分。阿炳天资聪颖,乐感佳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但他也曾经过苦练的阶段。父亲规范他吹笛时要在手腕上挂著铁秤砣,训练腕力;练习二胡与琵琶时,琴弦在手指尖上要刻出痕迹,或磨出水泡才能休息;学击鼓必须在寒风中击打石头,增强力道等。他透过恒心与毅力,日复一日练就一身本事,但在这多才多艺的形象背后,却有一段凄凉的人生故事。

阿炳身世坎坷,35岁目盲后生活穷困潦倒,又染病于身,只能靠沿街卖艺来维生,他将身世凄苦之情境与感受融入音乐中,演奏出二胡曲《二泉映月》,这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名曲,流传至今仍为音乐界所欣赏与歌颂。阿炳也将当时茶馆、酒馆、烟馆里听到的一些新闻趣事,改编成合押韵的歌乐,而受到民众喜爱,人称当地最受欢迎的新闻说唱大师。阿炳晚年的音乐中有浓厚的生命情怀,技巧表现出神入化,而受到音乐学术界的重视。他的作品在困苦的生活中大多已散佚,透过学者们的记录,目前仅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以及《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而这些乐曲都是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作。

广告图片
纪念大师-张岫云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音乐小学堂

视障音乐家走唱的好伴侣:乐器与乐感

传统乐器中,月琴、大广弦等音色与表现不但引人入胜,也特别容易上手。因此对视障音乐家来说,选择这些乐器作为伴奏或诠释的主角,是自然产生的。此外,特殊环境也是视障演奏家活动的温床,例如恒春地区传统社会的生活环境,民众多以务农或渔业为生,工作之余弹奏月琴唱民歌作为休闲娱乐。就像陈达从小并没有接受系统性的教育,既不识字也不懂乐谱,但是他的乐感超越一般民众,不仅无师自通而能流畅地弹奏月琴,还能同时即兴唱出自编的歌词述说故事。

乐感是指对音乐的感知,具体内容包括:节奏感、音程感、旋律感、音色感、音质感、强弱感、力度感与和声平衡感等等。尤其视障者往往听力特别好,如果能拥有细腻和丰富的乐感,在接触到美的音乐时,不仅在心灵上会产生更大的共鸣与回响,还能将内心世界的感受与心声,透过感人肺腑的音乐传递给社会大众,而产生令人刻骨铭心的音乐篇章。他们不仅能将生命中所经历的故事,透过歌乐或器乐侃侃而谈、细细诉说,并能结合时事创发歌谣或说唱艺术,达到宣扬社会文化与娱乐的效果,因而留下许多经典作品,带给后人无限的思念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