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琴
-
纵墨观史
多元参照,异彩纷呈 近代台湾音乐发展反思
处在「世纪转换」的当口,对台湾半世纪来音乐历史的发展做整体性的反思,确是一种历史的现实的需要。在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对外来音乐的借鉴及对民间音乐的吸取上,它的整体面貌和历史走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受到至深且巨的影响。如何评估本世纪以来台湾音乐的成就和不足?如何设计它的未来蓝图?在临近世纪末的时候,有了半世纪的实践和理论的积累,这种检讨和反思,当可得出较成熟的结论。
-
中国歌剧特辑
从传统吸取养分向民间扎根发展 文革前的三阶段
一九四五年九月太平洋战争结束,抗战胜利后,政治局面再度陷于动荡不安,音乐工作者分三路撤退,一部分避居香港及海外,一部分撤往台湾发展,一部分则往中共治理的延安区。直至一九四九年,中共占领大陆后,由于政治及文艺政策的迥异,中国歌剧的创作及演出,也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局面。
-
中国歌剧特辑
「实验风」萧萧创作见树未见林
一九四五年十月廿五日,台湾结束了五十年的日据时代,正式光复。经历了战后的社会混乱,到一九四九年的大陆变色,国民政府迁台,台湾回归祖国,才逐渐开始接受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薰陶。
-
中国歌剧特辑
环境受限歌剧成了「独角戏」
一九五〇年至六〇年代的香港,音乐活动以合唱及独唱音乐会较多,踏入七〇年代,随著一系列音乐机构的成立及乐团转为职业化,音乐活动开始发展,绝无仅有的「民族歌剧」《易水送别》(韦瀚章编剧,林声翕作曲,一九八一年)即为应香港中乐团委约创作,于当年十二月廿三日至廿七日演出四场。
-
中国歌剧特辑
回顾与反思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的发展
廿世纪是人类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世纪,从二十世纪初到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的今天,从争执西学和中学何者为体何者为用的新文化运动,到世纪末依旧驻足于新旧冲突如何调适、「外来形式」与「本土内涵」如何交融的轨迹中,究竟如何为「中国歌剧」正名、定位?对于促进中国当代歌剧的进步,确实有著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