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汗青
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制作人
-
焦点专题 Focus 制作人的移动日志
陈汗青:信任、长期经营与连结──谈疫情之后的台日共制《诚实浴池》
对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而言,《诚实浴池》是疫情后首个能够实体进行双向移动与交流的国际共同制作作品。 在与日本第七剧场完成为期3年的交流计划后,莎妹剧团再度与日本艺术家展开合作,这次锁定对象是原本就活跃于日本与欧洲的「庭剧团Penino」编导谷野九郎,经由数年时间的酝酿,才终于踏上正式的创作过程。两位导演皆擅长于书写原创剧本,并且对于空间上的设定充满想法,作品风格经常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而这次两人采取共同编剧、共同导演的创作方式,自然会让曾经看过两人作品的策展人及观众更加充满好奇。 但相较于台湾观众对国外表演艺术充满渴望、积极期待再次迎来国际作品的氛围,日本的剧场生态在疫情后反而处于一种缓慢而凝滞的状态,并且出现严重的观众断层问题。根据东京都生活文化局于2022年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3.8%的观众表示在疫情后剧场观赏频率下降,甚至完全未曾进过剧场,其中20至29岁的年轻族群受到的疫情影响最为明显。此外加上「不完全燃烧世代」对于团体认同的断裂与消失,也加速了剧场观众的缺席。 部分日本媒体以「不完全燃烧世代」一词,称呼在新冠疫情期间(2020至2022)正值学生时期或刚踏入社会的新鲜人,这群于1998至2004年前后出生的年轻人,在人生阶段里最常被描绘在日剧或动漫题材的青春时期,失去了「全力燃烧」的机会,包含文化祭、甲子园、校外教学、毕业典礼,甚至是面试活动与社会化的过程,都因为疫情而被取消或转为线上进行。对他们而言,从小贯彻的兴趣失去了展现的舞台、甚至从求职到工作前期都不曾踏入过办公室因为缺少与他人「共同燃烧」的群体经验,产生强烈的丧失感与缺乏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对由团队齐心合作的剧场创作形式产生认同感,而在数位剧场及其他媒体盛行的情况下改变了参与艺术与娱乐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因为这样的缺憾与空白,表演艺术反而更有机会成为让人重新寻回热情与连结的平台。因此,如何重新找回流失的剧场观众,并吸引年轻人进场,便成为剧场营运方的重要课题。
-
焦点专题 Focus 听听制作人怎么说
制作人聚会,成为分摊烦恼、思考未来的充电站
「制作人」,是个谜样的角色,外界看起来具有相当的决策权,但只有他们才知道工作内容有多么纷乱庞杂。尤其对流动于各团队中的独立制作人来说,究竟这份工作的实际轮廓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续探索中」。幸亏近年来,国际交流愈来愈频繁,「亚洲串连」带给制作人开拓新视野的机会。藉著此次专题,本刊邀请几位独立制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亚洲」的独特经验,提出对此工作的未来展望。
-
特别企画 Feature
打破空间局限的剧场实验者们
走出剧场,街头、森林、山边、水滨,处处都可能是剧场!国际上许多表演艺术家以天地为舞台,呈现不受空间局限的创意,就让我们来认识数个来自欧陆与日本的表演团体,略探他们的创作面貌。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在世界的亚洲 寻找个人与体制的平衡
六月中下旬,应台新艺术奖之邀,日本东京国际剧场艺术节前节目总监相马千秋特地来台担任该奖国际决选评审。从二○○九年至二○一三年担任东京国际剧场艺术节的策展工作,相马千秋展现了她开阔的视野,让艺术节成为亚洲创作力的开放平台,并鼓励创作者与社会的对话。趁此机会,本刊商请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系主任、熟悉日本剧场的林于竝老师专访相马总监,一谈她对日本、台湾与亚洲表演艺术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