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戏剧硏究所在一九八〇年之后如春笋般冒出,这当然与社会潮流、政府文化政策息息相关,这些学校在几之内跃上舞台,造就出一番全新的景象。
就像是一阵波涛,台湾的戏剧硏究所在一九八〇年之后如春笋般冒出,陆续成立;之前除了文化大学艺术硏究所戏剧组,并没有任何硕士班或博士班的开设。这当然与社会潮流、政府文化政策息息相关,无论是艺术学院戏剧硏究所与剧场硏究所、台大戏剧硏究所,或是成大艺术硏究所,这些学校在几年之内跃上舞台,造就出一番全新的景象,而它们的招生考试、教育方针、课程大纲、师资设备,无一不成为戏剧教育界的焦点!
台湾大学戏剧硏究所──学术与现代科技取向
众所皆知,台湾大学的学术风气一向执各大学之牛耳,因此当戏剧硏究所在一九九五年开始招生后,便吸引各著名大学的学生;据台大剧硏所学生自己描述,该所有「台大外文系戏剧组」之美称!可见其学生水准之整齐,再加上所上严格要求学生提升硏究能力,「在不断阅读了大量的原文西方理论,英文变得越来越好啦!」台大剧硏所的学生如此形容。
台大剧硏所除了保有学术硏究之特色,目前还针对戏剧制作的特质,逐步向实务并重的方向迈去。在发展计划中,尙规画成立戏剧系大学部,进而结合台湾大学现有的艺术史硏究所、音乐学硏究所以及规画中的电影硏究所,成立艺术学院,使台大在硏究与教学各方面更为完整。
台大戏剧硏究所身处优厚的学术训练环境,师资的背景当然也都极为优秀,如教授欧美戏剧导论及名剧选读的胡耀恒;教授中国戏剧及剧本硏读的林鹤宜;教授多媒体艺术、电脑辅助舞台及灯光设计的李贤辉;教授导演及声音训练的朱静美;教授西方现代戏剧、戏剧评论的居振容等诸位老师,有国内的戏剧学者,也有自欧美名校获得戏剧博士后回台任教;外籍老师罗瑞克(Richard Loula)目前主要担任灯光及剧场实务的课程,并经常为国内大型演出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援。
就台大戏硏所的课程而言,戏硏所助教表示「目前必修科目多是理论,还有剧场制作导论,其它如表导演、灯光等等课程,则依学生兴趣选修」,虽然尙未有明确的课程发展方向,但目前特色是戏剧与科技的整合,由于李贤辉是戏剧硕士加上工程博士,因此在与政府硏究单位的合作规画之下,台大戏硏所不仅拥有远距的电脑教学系统,还有多媒体与虚拟剧场实验室;若你常上网查资料,一定很容易就发现台大剧硏所的网页资料丰富,甚至还有学生个人网站。
目前台大戏硏所学生毕业时,所颁发的学位是文学硕士(M.A.),不过在戏剧艺术与媒体科技结合的目标之下,未来仍计划授予艺术硕士(M.F.A.)之学位,这种偏向创作及设计的硕士学位,台大目前倾向以实际舞台演出、舞台视觉设计及剧场多媒体的硏究为主,待大学部成立、戏剧厅设施完善,再朝表、导演等多方面考量。戏硏所有一小型实验剧场,虽然设施并不十分完备,但足供学生上课学习以及小型呈现之用。坚强的学术训练,加上所方要求学生多方面接触剧场工作,提供各种剧场相关课程,台大剧硏所虽是目前最年轻的戏剧硏究所,其散发的强劲力量却不容忽视。
成功大学艺术硏究所──追求宏观视野
成大艺术硏究所,一向是以绿地红砖来做教室的。
它位在成大一栋老建筑──礼贤楼内,一旁即是驰名的榕园──如茵的草地,矗立著巍峨的老榕树,而穿梭其间的,正是处在南台湾灿烂阳光下的艺硏所学生。
不同于北部学校的专门专科,成大艺术硏究所诉求独具一格:以「大艺术」为理念,强调艺术硏究的整合能力,提出以跨文化的宏观视野,来培育艺术人才。因此,虽然硏究领域分为美术、音乐、戏剧三类,但招生考试时,一律先笔试中国文化史及西洋文化史,通过之后,再就个人专长及硏究方向进行面试。在一九九四年第一届招生时,报考人数多达四百人,仅录取十二人,因此想要进入艺硏所就读可是得加倍努力!
事实上,成大艺硏所提供的课程也如同它宏观的前提一般,极为丰富多样,目前主要由专任师资范光棣、高灿荣、郑德渊、石光生,分掌哲学、美术、音乐、戏剧的开课方向,再加上创所时主要规画人阎振瀛的艺术论衡等思潮课程,将成大艺硏所的课程内容交织成扎实的网,每一个学生在此皆可学习不同艺术工作者的方法、理论、观念,并共同参与讨论及批评。
然而因为戏剧仅是成大艺硏所的硏究领域之一,所以核心课程较难包含导演、肢体、声音、灯光、舞台这些实务的剧场工作,仍是以名剧硏究之类的理论课程为主要范围。但由于成大位处南台湾,因此除了西方与中国传统剧场的了解之外,还著重学校所在地戏剧资源的调查硏究,特别强调田野调查,来探讨台南、高雄地区的各类戏剧发展与现况。所以若是对南台湾剧场生态有兴趣的人,成大艺硏所以其优势的地理位置、硏究方向,的确是个良好的硏究环境。此外,成大艺硏所还拥有「凤凰树剧场」,它的空间规画是小型剧场兼演奏厅、艺廊、户外剧场,作为学生作品展演之处,并时常邀请校外团体在此演出,提供学生观摩及实际剧场工作经验。
国立艺术学院戏剧与剧场艺术硏究所──设备精良,术业专攻
国立艺术学院分为两所四组:戏剧硏究所──理论组及创作组、剧场硏究所──导演组及表演组,为了吸纳各式人才,并给予更多机会,两所四组的考生在入学考试时可跨所跨组报考。在修毕所有课程学分,完成毕业作品并通过学位考试之后,理论组可获颁文学硕士学位(M.A.),剧本创作组、表演组与导演组则颁与艺术硕士学位(M.F.A.)。由于课程包含了学科、术科,以及实际展演,学生通常得花三年以上的时间完成硕士班课程。
进入就读后,两所课程可互选,各组学生彼此也是交流频繁,艺术学院戏剧及剧场硏究所所长马汀尼说明,在一个理想状况下,各组学生可互相支援并提供长才:例如创作组学生之剧本,可供导演组及表演组呈现之用,而其演出则提供了理论组学生发表评论及观点的实例。再加上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拥有齐全硬体设备提供学生实际操作,如排演教室、实验剧场、戏剧厅以及服装、舞台制作工厂,使得它可说是各戏剧硏究所中,展演资源最为丰富的环境。
在师资方面,专任教授如陈芳英、汪其楣、钟明德、赖声川等,皆拥有专才并活跃于国内剧场,「如果有属意的师资,也欢迎学生向所上推介,或者建议课程的安排,我们会尽力帮学生达成心愿」。近年来并邀请了大陆交换教授来此任教,如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仁里、英国利兹大学戏剧系硏究员蒋维国等专业人士,为学生的学习开启另一扇窗,提供不同的实务经验与教学方法,获得不错的反应。
此外,由於戏剧硏究所创作组在目前的硏究所中,是唯一以「创作」为研究方向的,对许多爱好文学、戏剧、艺术的人,具有无穷的魅力,因此吸引的学生来自各式各样的背景:心理系、中文系、物理系、外文系、数学系、国贸系……完全不同领域的人在此汇集,增添许多创作的色彩,一位剧硏所学生说:「来到了艺术学院,使我重新认识剧场,见识到各式人物,更刺激了创作。」而自戏硏所毕业的学生,很多仍持续在剧场中工作,崭露头角,如「台南人剧团」的许瑞芳、「相声瓦社」冯翊刚,以及王友辉、陈立华等剧场中生代,处处都可见到艺术学院戏硏所校友的身影。
文化大学艺术硏究所戏剧组──最「高」学府 历史悠久
文化大学艺术硏究所的戏剧组一度是戏剧教育中唯一的戏剧硕士班,它早在一九六四年成立,从独力耕耘到今日各校峥嵘,文化艺硏所一路走来,为台湾剧场界培育了济济人才,许多在各地任教的教授与艺术工作者,如艺术学院戏硏所教授林国源、成大艺硏所教授石光生、电影资料馆馆长黄建业,都是文化校友。三十年的光阴,可以有太多事情发生,慢慢累积,逐渐沈淀。
然而从许多方面而言,私立的文化大学,较诸以上数所公立大学,无论是经费、设备、人力都是缺乏的。艺硏所学生表示,他们当然十分渴望硏究所有良好的剧场设备,「能在一个精致完善剧场中演出,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在文化刻苦的环境中,却也培养出我们吃苦、适应环境、变通处理的特性」。
这些理想与现实的拉锯,大部分是因戏剧硏究仅是文化艺术硏究所中与美术、音乐并置的一个组,难以苛求更佳的展演环境。这几年戏剧组逐渐修订硏究方向,允许学生以创作方式作为毕业论文,因此在多元发展的计划中,许多教学设备也将陆续添购,希望能早日脱离略显吃力的窘境。
回顾以往学生的毕业论文,很容易发现文化艺硏所的硏究其实仍多量且丰富,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讨论,比起其它硏究所,的确呈现较为深入坚实。然自前年开始招收创作组学生后,逐渐转向实际评论及表、导演,学生背景也由原先文学科系占多数转向以戏剧科班出身为主,事实上学生进了硏究所后,并不分组选修课程,而是共同修课。大体言之,其硏究方向是较偏向中国传统剧场与西方之比较,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德国戏剧上著力甚深,如布莱希特、歌德等。
特约撰述|秦嘉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