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嘉嫄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三代人生悲剧 舞台解读自杀宿命
六月初在英国皇家宫廷剧院推出的《自杀的解剖学》,是新生代剧作家爱丽丝.柏琪的作品,由名导凯蒂.米契尔执导。《自杀的解剖学》透过祖母、母亲及孙女三代,分析生命的循环、纠结与自杀的结局,剧情让三个世代并置重叠,在三道门前说话,看到的不只是空间的形状,还有时间里的女性变化。凯蒂.米契尔则透过导演手法,让片段生命有了某种连续与连接。
-
演出评论 Review
双身对照 更见兴亡之慨
除了明清更迭,两位小生杨汗如与李佩颖不断以各自声腔表述挣扎与质疑,清亮悠扬的昆曲与浑厚沙哑的歌仔,很轻易会将明朝的侯方域联想成中国大陆,而清朝的侯方域代表台湾。本来只是不同声腔的混搭,秦淮烟雨飘进了歌仔戏的挑战,观众甚至忘了还有电子音乐,淡雅有致的韵律也非常适时地点缀了表演。
-
特别企画 Feature
走上舞台 寻找一种存在世间的方式
在舞台上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本来就是剧场「常态」,但真正透过剧场探索性别议题,却是廿世纪七○年代才见端倪剧作家透过剧中人的跨性别扮演,延伸出角色的内在呻吟。而今更有跨性别表演者亲身上台,以自传方式,陈述身体所背负的故事。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环游世界 参加好玩艺术节
要说到主题特色鲜明的艺术节,国际上更是充满琳瑯满目、奇想妙点满天飞的艺术节庆,请准备好你的艺术护照,拿好你的想像力机票,搭上我们「PAR狂想号飞机」,跟著四位艺术节达人,环游世界去「玩」艺!
-
特别企画 Feature
表演是空间韵律的语言 文字故事的「具体措辞」
舞台自有文字,这是麦克伯尼在剧场所写下的新地平线。观众进剧场,再也不用只是不断地听著台词、台词、台词合拍剧团从一九七○年代末在剑桥大学的学生社团开始,到一九八○年代以小厢型车四处巡回学校、艺术中心、小型聚会,再到今日享誉国际的剧团。持续以舞台文字穿越不同领域,甚至不同文化,而不是要对峙──或许,这就是麦克伯尼足以保持创造力的公开密技。
-
纸上读剧 Playwright & Reader 《醉后说爱我》剧作家
卡瑞.邱琪儿 以笔为剑的剧场女侠
广泛的关怀、深厚的学识、锐利的角度及令人难以捉摸的神秘创作技巧,使得邱琪儿成为当代最令人心服的女性剧作家。在三十年多后的今天,她的剧本仍在各地前卫剧场频繁上演,也再度看到纽约百老汇精心重演《顶尖女孩》,佳评如潮,一票难求,才会发现,邱琪儿可能不仅是当代最令人心服的女性剧作家,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剧作家。
-
特别企画 Feature
当她们同在一起 碰触剧场敏感神经
原为共同发声的艺术节成了激励文化相异之对话的场所,一群女人聚在一起其实更大的机会是看到彼此的不同,并且,同时去挑战各种女人的样貌和关系,无论是个人、专业、亲密、政治、日常生活、单调世俗、深刻繁复、在地或全球。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女性艺术节仍前浪后浪相拥著持续找伙伴,因为不断地碰触,才可以发现剧场敏感神经,然后再创巨浪。
-
特别企画 Feature
她们,在剧场关心什么?
女人进入剧场的时间不算长,真正为自己发声,也不过是近五十年间的事。但女人做剧场,关心的事却是无所不包,凡是当今女人生活上会碰到的事,全可以写进剧本、搬上舞台;而且永远不会是颂扬父权体制的完整无缺,而是更深层生命的挖掘,更丰沛多样的制造。
-
专辑(一)
永远激烈的诘问
比起传统的英国剧场界的备受重视,「临场艺术」这种看起来仅是近乎冲动的构思,使得它一直只能在边缘中争取空间,也无法去大胆预言:它将是一种影响广泛深远的艺术形式。但,尽管各国历史不一,世界上所有的前卫艺术都是相同的:永远小众、永远创新、永远难以定义、永远以激烈的态度在问:「这是艺术吗?」,然后缓缓使这个世界更不一样。
-
剧场思考
最基础的表演练习 最艰难的深层沉淀
刘守曜以观赏日本舞踏家大野一雄的独角戏作结语,他认为那是独角戏演员的最高层次,因为看大野一雄的个人呈现,可以看到他享受他的表演,不是炫耀技巧,而是投射了一辈子快乐、脾气与成长,令人完全地感动;「独角戏是最难的,却也是最动人的;独角戏是最简单的,但往往要花一辈子去努力。」
-
专题
建立表演环境的「共同意识」
台湾表演训练本身并没有一个最高理想,各种训练方式未尽成熟却又行之有年地出现,整个环境是一种模糊的学习状态。以尤金诺.芭芭为例,我们要怎么看待这位西方社会中的非主流人士 ?只有在我们自己环境也成熟、且有完整体系出现时,才能发现其价値所在。
-
专题
舍外招重内修,吃苦当作吃补
从当年的受训者转变为现在的训练者,「时空相异,天壤之别」成为他们在执行训练时共同的感叹,「搞不清楚是自己过去比较能吃苦, 或者是现在下的药太猛,这些年来好像没有人能受得了严格的训练。」
-
现象视察
一个美国人,走在进香的路上
剧场创作者并不是为了学习动作技巧才来徒步进香,而是他们藉著参与这具体的、动态的田野活动去重新认识他们的土地、文化、社会、族群以及自己。至于我,一个卅一岁的美国表演学者与剧场工作者,过去三年参与的进香经验,已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变得对台语有兴趣,走路也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之一,而我的表演训练愈来愈重视过程胜于结果。
-
主角出场
探索文化身体,东西平等对话
「2002国际剧场艺术节」将于本月底开始在台北举行,共有来自台湾与欧洲的八个剧场团体、十四个节目参与演出。其中,致力于跨文化表演研究多年、深受现代剧场界瞩目的丹麦欧丁剧场主持人尤金诺.芭芭,也将率领团员来台演出,同时开设「大师训练工作坊」,以肢体与声音的训练,带领本地学员走向导演创作的工作过程。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与小孩同游 小明明
受传统戏曲里的观念影响,舞台上女性与母亲应守的本分与责任,小明明一一地在真实生活中如剧情搬演,毫无惧色地接受生命的各样体验。据她自己的形容是:「嫁人以前很没胆,嫁人以后连太平间都敢去待著!」
-
特别企画 Feature
松落于生命轮转之间 刘静敏
肚子怀著小孩子,他是一个生命,「而其实生命的状态是无法强求的,如同风一样,随著风而走。」于是刘静敏不再坚持孩子是生命中的唯一,这样的放松,反而让她能真正跟著生命走,回到生活层面来。
-
特别企画 Feature
天伦山中乐 吴文翠
「有一天,我们在家排戏,晚上十点了,我偶然听到他在开瓦斯炉热菜的声音,过不久,他就来敲我们的门。『吃饭了!』天啊,他竟然弄了套餐,而且还一盘盘分好。」吴文翠一边吃著不熟的鸡排,有点硬的马铃薯,一边摇著头说:「太不可思议了!」
-
台前幕后
歌舞寻觅桃花源
为了做一出属于台湾的歌舞剧,表演工作坊一切力求完美。「做戏不只是要去强调题材的特殊或是随著风气而走,而是在心里早已存著一个好戏的标准。」因此丁乃筝以做最好戏的准备,全力要到达心中的「香格里拉」。
-
新秀登场
年少戏精的剧场「老」将
年仅二十五岁的林文尹,早在八年前便开始剧场创作;作品虽少,但去年的《哈姆雷特的最后一夜》、《谁说话──钢筋娃娃的琵琶(女版)》两戏连连受到剧场人的肯定,可说是目前小剧场面临创作低迷之际,备受瞩目与寄望的年轻创作人。
-
特别企画 Feature
身份跨界的导演、性别无界的表演
重复扮演这个社会所赋予我们的性别角色,因此性别里头有一种表演性。如果这在我们生活里的性别表演搬到舞台上,与舞台表演会产生什么样的冲突? 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试图对剧场同志议题提出不同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