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虽取童话题材,却有相当深刻的德国民族性与哲理性,透过莫札特巧夺天工、充满戏剧性的音乐手法,以咏叹调、民歌风小曲、重唱、合唱方式,将剧中人物性格鲜明地勾勒出来,而且曲曲动听。
歌剧《魔笛》Die Zauberflöte特殊之处,或者可以说之所以大受欢迎的原因,关键在于它的多元融合。创作此剧之时,莫札特的歌剧创作力已臻完熟,因此把十八世纪之前德、奥、义、法等欧陆各国的音乐戏剧形式都写进里头。
歌剧多元整合之妙
基本上看起来,《魔笛》是出「歌唱剧」(Sing-spiel),莫札特以维也纳通俗戏剧为架构,音乐上再统整了喜歌剧、义大利歌剧、德国民谣、宗教音乐,甚至是严谨的正歌剧桥段,因此创造出这部综合性古典歌剧。就如同将各大门派武功熔于一炉的张无忌,莫札特巧妙地将德国正歌剧、喜歌剧结合在《魔笛》中。
《魔笛》是莫札特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1791)所写的歌剧「封笔之作」,也可说是他最著名的歌剧。当时他的身体与经济状况极差,濒临绝境。正巧维多剧院(Theater auf der Wiede)的经理席卡内德请他谱写一部德语歌剧,并替他在剧院附近租了间「魔笛之家」给他住以便专心创作。同年九月在维也纳终于完成全剧,仅仅排练两天,便在九月卅日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
莫札特这位戏剧天才取材诗人魏兰德(C. M. 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中一篇〈璐璐的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并由Emanuel Schikanneder在一七八○年改编成德语歌剧脚本,来当作《魔笛》的故事蓝图。
融入共济会教义的剧情
故事内容描述王子塔米诺(Tamino)受夜后(Reine de la Nuit)请托,带著一支魔笛和「捕鸟人」帕帕基诺(Papageno)去解救被萨拉斯妥(Sarastro)所掳走的夜后女儿帕蜜娜(Pamina)。结果,象征光明的祭司萨拉斯妥反而帮助王子修行,并体认了夜后的险恶面目,之后塔米诺王子与帕蜜娜公主,两人通过考验得到了爱情,也战胜了代表黑暗和邪恶的夜后。
《魔笛》与莫札特过去歌剧大异其趣,内容与宫廷完全无关,反倒彰显共济会的人道主义,把共济会的教义巧妙地与歌剧中发生的故事连结起来。您可以把祭司萨拉斯妥看成是太阳,比喻当时共济会的头号人物伯伦;把夜后看成是月亮,比喻的是女王玛丽亚.泰瑞莎。以古喻今的故事,搭配上揉合民间熟悉的戏剧、歌谣、以及巴洛克式舞台风格。
细心赏剧会发现,从第一幕后半开始,剧中好人、坏人角色的立场骤变互换。王子塔米诺为了营救被萨拉斯妥抓走的公主,而陷入恶人的所在地,反而开始修身养性成为热心传道的塔米诺。而当初在夜后以及三位侍女口中的恶人萨拉斯妥,其实在认识了解之后,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祭司高僧。
而被抢走女儿的夜后,第一幕展现焦虑可怜,却不伪善。但到了第二幕却露出恐怖狰狞的面貌,令人讨厌,反而成为大反派。原本被抓企图逃走的公主帕蜜娜,最后却对抓走自己的人产生敬意。
鲜明角色与知名咏叹
的确,《魔笛》虽取童话题材,却有相当深刻的德国民族性与哲理性,透过莫札特巧夺天工、充满戏剧性的音乐手法,以咏叹调、民歌风小曲、重唱、合唱方式,将剧中人物性格鲜明地勾勒出来,而且曲曲动听。
「捕鸟人」帕帕基诺在剧中虽不算主角却令人惊艳,是重要的喜剧元素,他身穿羽毛鸟衣伪装,吹著笛子登场,演唱曲目音域狭窄,呈现德国民间的民谣风,第一幕的咏叹调〈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所展现的活泼生动,清楚地点出角色乐观快活的个性,也带出德国民情的纯朴、乐观、幽默,也落实莫札特的理想:「我们德国人应有德国式思想、德国式演奏、德国式歌唱。」
相对于帕帕基诺的轻松快活,祭司萨拉斯妥与烘托他出场的祭司合唱则是充满了庄严与肃穆,第二幕萨拉斯妥演唱的男低音咏叹调〈在这神圣的宙堂里〉,以沉稳值得信赖的慢板唱出:「在这神圣殿堂上,没有所谓的报复与仇恨可言。」暧暧内含光中展现了希望所带来的强大支撑力。
夜后是《魔笛》中最突出的角色,也是最有义大利正歌剧风格的段落,舞台上表现的好坏可说直接影响到《魔笛》的整体欣赏感受。从第一幕的〈年轻人不要发抖害怕〉,由抒情到花腔「循循善诱」地告诉塔米诺如果把自己女儿营救出来,就许配给他。再到第二幕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华丽名曲〈我心如地狱般燃烧的火焰〉,她塞给女儿帕蜜娜一把短剑并警告:「死与绝望在眼前闪动,若不杀死萨拉斯妥,妳就不再是我女儿。」在极高音域快速地跳音、断音咏叹,令人听来血脉贲张。莫札特以华彩的歌声来展现夜后从善到恶、从乞求到跋扈的心境转换,堪称一绝。
另外剧中小情侣塔米诺和帕蜜娜所唱的,全是充满深情的维也纳小咏叹调,走甜蜜可人风。王子塔米诺此角属男唱女声的抒情男高音,第一慕他看到帕蜜娜的画而倾心的〈这画像神奇美丽无比〉及〈你那神奇之声多么强而有力〉,曲调十分迷人呈现王子柔软纤细的性格。公主帕蜜娜则是外柔内刚,剧中许多唱段都令人十分著迷,尤其是第一幕与帕帕基诺合唱〈能感受爱情的男人〉,歌颂著爱情的功效最为经典。
《魔笛》中的重唱与合唱,也占重要的地位。魔铃五重奏、仙童三重唱、祭司合唱也都给赏剧人留下深刻印象。剧情综错的《魔笛》,其实本质非常地不天真童话,但由于音乐精采充满轻松趣味性,恐怕坊间多数人评析它因为「剧本纷乱、音乐高贵」而大受欢迎的论点,流于浅薄简单。
推荐影音版本
文字 欧头
这是为了纪念莫札特逝世两百周年所制作的,由李汶指挥大都会歌剧院,凯萨琳.芭托唱帕蜜娜、Luciana Serra唱夜后、Francisco Araiza唱塔米诺。(DG)
此版为一九八六年波宁吉指挥澳洲歌剧院合唱团、雪梨伊莉莎白管弦乐团在雪梨歌剧院的演出,伊芳.肯尼唱帕蜜娜、葛伦.威尔森唱塔米诺。(Decca)
魏瑟-莫斯特于二○○○年指挥苏黎世歌剧院管弦乐团与合唱团,Elena Mosuc唱夜后、Piotr Beczala唱塔米诺(RM Associates丽音)
此版是萨瓦利希指挥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于一九七二年的辉煌录音。爱达.莫瑟演夜后,许莱亚演塔米诺,Walter Berry演捕鸟人。(EMI)
克伦培勒指挥爱乐管弦的经典名盘,盖达唱塔米诺、雅诺薇兹唱帕蜜娜、波普唱夜后,《留声机》杂志推荐此版给想听剧中神秘和庄严意象的乐迷。(EMI)
萧提指挥维也纳爱乐此版录音完成于一九六九年,是萧提生平第一次灌录莫札特歌剧,但却也荣获日本唱片艺术第一名佳评。赫曼.普莱唱帕帕基诺、朵伊特肯唱夜后。(Decca)
九○年代走红的古乐指挥贾第纳,率领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蒙台威尔帝合唱团推出过七套莫札特歌剧,赢得了「没有人能比贾第纳诠释出更好的莫札特」的美誉,Christiane Oelze唱塔米娜、Cyndia Sieden唱夜后。(Arch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