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魔笛

相關文章 23 篇
  • (左起)李寶春飾唐明皇(京)、孔玥慈飾楊貴妃(京)、陳雨萱飾夜后、温宇航飾唐明皇(崑)。

    2022李寶春新編大戲《京崑戲說長生殿》《魔笛》輪番登場

    新編大戲《京崑戲說長生殿》和魔幻京劇《魔笛》是李寶春與台北新劇團近年精心創演的重量級製作,原訂今年6月演出的計畫因疫情延後,終於11、12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

    文字|張震洲
    2022/10/12
  • 導演對於共濟會的想像,大祭司不是永遠無法違抗的獨一威權。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星際大戰登上歌劇舞台 與現代社會同步前行

    由導演墨客-艾登打造的挪威版《魔笛》連續搬演數年,近年更受邀出國演出,這個挪威本土版的歌劇,如何成為國際觀眾心中的熱門演出?透過結合電影《星際大戰》的元素,讓《魔笛》可以貼近現代觀眾經驗,而在劇情安排上也與當代議題呼應,於是這齣挪威歌劇院的《魔笛》讓人體驗到挪威對「美」的價值,並認識其社會的多元性。

    文字|邱映潔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改編後的《魔笛》,以現代觀點討論愛情、信念等主題。
    近期演出

    藝術學院畢業公演《魔笛》《重組》

    《魔笛》是莫札特最爲世人熟知的童話歌劇,劇中將各類型音樂劇中的不同曲風,精密地加以統一。很難想像,去掉音樂的《魔笛》,還剩下些什麼?然而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今年度的畢業公演,就將呈現一齣「話劇版」的《魔笛》。 新版《魔笛》由劇作家鴻鴻與導演姜秀瓊共同改編,突出劇作的豐富意念,以現代觀點討論愛情、信念、背叛、試煉等主題,由大傀儡與演員一同演出,並由「東方快車」的鍵盤手侯志堅重新設計音樂。 同晚演出的另一齣戲《重組》則是美國六〇年代「開放劇場」大師柴更(Joseph Chaikin)的後期作品,一九七九年在紐約拉瑪瑪劇場首演。以一種注重「表演」勝於注重「戲劇文本」的風格,演出十七個歌、舞、對話或獨白的片段。本次演出由顏美珍導演。 (吉訶德)

    文字|吉訶德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莫札特歌劇選粹《魔笛》

    東海大學音樂研究所曁音樂系歌劇組將製作演出莫札特歌劇選粹《魔笛》。這齣歌劇是莫札特加入一個提倡道德正義的祕密組織「共濟會」時所作,劇中充滿發揚社會公理正義與道德人性的意念,同時也是輕歌劇的型態,從王子拯救公主的故事衍生出無窮的趣味,音樂類型包羅萬象,視覺、聽覺都十分豐富。 此次演出由陳思照導演,雷歐尼.莫拉耶夫指揮,東海大學音樂系管弦樂團伴奏,全劇皆著戲服登場,並配合中文對白及幻燈字幕解說劇情歌詞。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 水上《魔笛》舞台,非常華麗奇幻。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布雷根玆藝術節 《魔笛》眩目上演

    以在湖上搭建巨型舞台演出歌劇聞名的「布雷根玆藝術節」,今年延續去年劇碼《魔笛》,三隻巨大的噴火龍矗立在水面上,主舞台寬達廿二公尺,炫麗奪目;戶外演出即便碰上風雨,台上歌手與雨奮戰,麥克風失靈也不放棄,台下觀眾也支持到底。

    文字|陳思宏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 彼得.布魯克的《魔笛》
    特別企畫 Feature

    翻轉歌劇「藝」視野

    歌劇,到底要用耳朵聽,還是用眼睛看? 歌劇製作,劇場元素只為了音樂而服務? 歌劇歷史長達四百多年,十九世紀末,受到華格納提倡「總體劇場」的影響,歌劇成為現代劇場導演大展身手的舞台。廿世紀劇場赫赫有名的大師級導演,不約而同地跨足歌劇製作,為新一代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形式。 當代歌劇的舞台演出,長久以來一直有正反兩面的論戰:反對者宣稱,過度強調戲劇與視覺效果,損及了音樂本身;贊同者認為,音樂與劇場元素的充分融合,相輔相成。 在這波歌劇革命的新浪潮中,歌劇到底產生了哪些質變?當現代劇場遇上古典歌劇,作品如何被賦予迥異於過去的觀點與解讀?除了視覺的加乘之外,當代導演面對經典歌劇,又有何詮釋策略? 彼得.布魯克執導莫札特的《魔笛》即將在台灣國際藝術節登場,本刊帶你一起挖掘,歌劇何以為劇場的極致範例,所有元素都極其劇場化,比劇場還劇場的「超級劇場」(mega theatre, hyper-theatre)!

    文字|鴻鴻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你的莫札特經驗是什麼?

    人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莫札特。 編輯廖俊逞提議說要做莫札特紀念專輯的時候,初時我皺了皺眉,這是最難做的題目,最容易被 看懂,最不容易被滿足,對老饕級的莫迷而言,認識莫札特,文字永遠比不上音樂本身;對入門的人而言,莫札特一生創作六百二十六首,我們算了算,一個常人就 算用每天抄八小時,也要花三十年才能把他所寫的譜抄完,我們要從哪一個角度來認識莫札特?難。 於是我們想:建立自己的莫札特經驗。二百五十 年以來,莫札特對人類的影響無遠弗屆:全世界暢銷排行榜的國際通童謠裡,「一閃一閃亮晶晶」應該是第一名如果沒有莫札特的話,它可能無法離開法國鄉間 的民謠身分;我知道有朋友在生產前,一再叮嚀醫生,如果可以的話,分娩時為她播《魔笛》裡的夜后之歌〈我心燃繞著怒火〉;當然,就更不用說,醫學上如何努 力證明,莫札特音樂不只使孩子不會變壞,更證明足以使孩子變聰明。 但是你認識莫札特嗎?我們反過來問,這位兩百五十年來像鄰居般存 在在世界各角落裡的長不大的音樂家,他真的靠天才過一生嗎?我們翻讀了許多關於莫札 特的書籍、書信之後,覺得他一生不快樂的時間應多過於快樂,他喝酒、說髒話,還愛對女生毛手毛腳;在金錢方面,如果活在現代,他肯定是各家銀行現金卡最搶 手的廣告代言人,然而天才與貧窮似乎是宿命裡的同卵雙胞胎,他給世人留下豐富的音樂遺產,自己卻窮得連棺材本都沒有。 關於莫札特的書多如牛 毛,除了《安魂曲》之外,這位作曲家裡的阿波羅永遠給人向上的、華麗的、優美的、光明的想像與慰撫。這本紀念專號的策畫,一方面為讀者先預告了一整年關於 莫札特的全球活動,另一方面,就像我們對潘金蓮仍有無限的想像與同情,全世界的歌劇導演都在嘗試重新詮釋莫札特歌劇裡的女人,今年國家交響樂團選擇了以兩 齣歌劇《女人皆如此》與《費加洛的婚禮》,導演賴聲川把兩齣歌劇搬到民國三○年代繁華時髦的上海,在這一期裡由賴導演詳盡說明了整個導演的想法。

    文字|盧健英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王斯本:「我不想傷害莫札特,任何戲劇上的『手段』都不能傷害音樂。」
    台前幕後

    不一樣的魔術笛聲

    由「聲樂家協會」所製作的莫札特歌劇《魔笛》,即將於七月份登場,本次製作邀請長年活躍於德奧歌劇界的王斯本返台執導,期望能效法Tamino靈魂創造者莫札特,給置於酷暑盆地的台北人一齣精采好戲。

    文字|黃俊銘
    第67期 / 1998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音樂招風耳

    小孩用屁股寫樂評

    小孩的屁股不說謊,當它與椅子黏得牢,表示戲好看,不然便有坐立不安的騷動。小四的兒子看《歌劇魅影》,前半場靜悄悄,後半場便有點跟椅子處不來。散場時問他好看嗎?前面很好聽,後面都在重複,有點煩。

    文字|莊裕安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歐洲音樂院製作的《魔笛》演出宣傳明信片。
    巴黎

    戲劇導演歌劇獻新藝

    一九九九年度巴黎歌劇出現不少唱作俱佳的作品,其中《黑桃王后》、《無地斯》Outis與《魔笛》三齣歌劇的導演,面對不同的作品與挑戰,各有不同的導演考量,其導演意念頗値探究,其中或有可資借鏡之處。

    文字|楊莉莉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 莫札特第一次彈奏唐.喬望尼的景象。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後宮誘逃》到《魔笛》

    莫札特在維也納的最後十年

    從《後宮誘逃》到《魔笛》,正是在莫札特人生的最後十年內完成的,這十年也剛好就是他定居維也納的十年。在這十年間,他完成了許多風華璀璨的作品,他的人生又同時發生了什麼,伴隨著他完成這些傳世歌劇呢?

    文字|鄭巧琪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後宮誘逃》充滿土耳其異國風情。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莫札特歌劇

    《後宮誘逃》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K.384) 劇情 三幕歌劇,故事背景為十七世紀的土耳其。女主角西班牙貴族康斯坦絲,在航海中遭打劫,與僕人布隆蒂及佩迪里歐一同被賣到土耳其後宮。男主角貝爾蒙特聞訊趕往營救,密謀誘逃大計,卻遭守衛歐斯敏從中作梗,事跡敗露即將受死,幸而原本有意追求康斯坦絲的蘇丹王大發慈悲,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結局皆大歡喜。 創作背景 由劇場監督斯特凡尼(Gottlieb Stephanie)編劇,充滿當時維也納最流行的土耳其東方色彩;莫札特亦突破傳統義大利歌劇樂曲傳統,改以附有說白的德文說唱劇(Singspiel)寫曲,並要求演唱者同時扮演角色,建立歌唱與戲劇結合的歌劇形式。 首演時間 一七八二年七月十六日在維也納宮廷劇院上演,同年八月四日與康斯坦絲.韋伯結婚,熱戀中的莫札特刻意安排劇中女主角與妻子同名。 經典角色 帕夏(Pasha Selim)/土耳其蘇丹王──獨白者 貝爾蒙特(Belmonte)/西班牙貴族──男高音 康斯坦絲(Konstanze)/貝爾蒙特的未婚妻──女高音 布隆蒂(Blondchen)/康絲坦絲的隨身女僕──女高音 佩迪里歐(Pedrillo)/貝爾蒙特的僕人,布隆蒂的愛人──男高音 歐斯敏(Osmin)/賽林姆官邸守衛──男低音 發燒曲目 1.〈康斯坦絲,想到又能再見你一面〉

    文字|鄭淑瑩、田國平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魔笛》的演員全部穿著平常服裝並赤腳上台。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情深富哲理 音樂熔冶各大門派

    《魔笛》雖取童話題材,卻有相當深刻的德國民族性與哲理性,透過莫札特巧奪天工、充滿戲劇性的音樂手法,以詠歎調、民歌風小曲、重唱、合唱方式,將劇中人物性格鮮明地勾勒出來,而且曲曲動聽。

    文字|歐頭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費加洛的婚禮》以音樂呈現人物特色,鬧中帶戲,笑而不謔。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札特歌劇的音樂特色

    市場性與藝術性兼具

    莫札特歌劇的音樂,通常與劇情及劇中角色特質亦歩亦趨,幾乎為歌唱家量身打造的音符,讓現場演出更有看頭;同時莫札特也會室內樂技法轉化為人聲重唱,或把新樂器引進歌劇中,綜觀莫札特的作品,要稱他為兼顧市場收益與藝術性的作曲家,實在一點都不為過。

    文字|林芳宜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魔笛》中的聲樂家演員平均約卅歲,圖為劇中的帕帕基諾。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空的空間 體驗原始的劇場魅力

    彼得.布魯克的《魔笛》,會要讓今日已經習慣製作規模愈來愈豪華的歌劇迷大吃一驚,舞台上所有元素都精簡到只是「必須存在」。一架鋼琴取代一個交響樂團、數十根可以移動的竹棍成為舞台的全部彼得.布魯克解釋說,他想要歌手用最自然純粹的方式,真正喜愛地存活在這個迷人的故事當中,不提供多餘的佈景、裝置、特效或影像。

    文字|謝東寧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波普Lucia Popp
    特別企畫 Feature

    哪些人 唱出令人難忘的莫札特之聲?

    莫札特音樂最大的要求就是沒有雜質且充滿彈性的嗓音,如何以完美的技巧傳遞出如樂器般的精準音色,又能夠清晰地表達劇中人物的細膩情感,便成為考驗眾多聲樂家的試金石。兩百多年,莫札特造就了無數輝煌的瑰麗美聲,且讓我們從莫札特最具代表的歌劇角色中,細數近半世紀以來,那些令人難忘的莫札特名歌手。

    文字|林伯杰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後宮誘逃》充滿強烈異國色彩,這也是十八世紀當時風靡歐洲大陸的音樂風味。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性角力場

    莫札特的歌劇作品除了旋律動聽外,更重要的是他透過音樂對於人性的細膩刻劃,這也是樂評家和樂迷極度推崇他的主要原因。莫札特在歌劇舞台上塑造的人物性格,就像是一座「人性大觀園」,從角色之間的互動,您可以見識到現代人性的影子。

    文字|邢子青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一九九七年薩爾茲堡音樂節的製作《後宮誘逃》邀請巴勒斯坦導演執導,加入古蘭雋語及女性自覺宣言,賦予政治與性別的當代意義。
    特別企畫 Feature

    攀向總體劇場的高峰

    莫札特的歌劇戲劇性強烈,滿載精準微妙的人性觀察,跨越時代而不減其意涵之深刻。所以當代各種不同風格的導演都愛拿莫札特歌劇「開刀」玩出各式各樣有趣的新觀點。觀照那些刷洗經典塵埃的製作,自然能夠體會,當今歌劇的演出何以未顯疲態,反而較過去兩百年來的所謂全盛時期,匯集更多能量,直探「總體劇場」的高峰。

    文字|鴻鴻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 DVD封面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賞莫札特──10部相關影音製作

    1.《阿瑪迪斯》 Amadeus 以義大利籍作曲家薩律耶里晚年割腕自殺獲救後,娓娓道來莫札特的一生,彼得.謝弗根據自己的原創舞台劇本重新編寫成電影劇本,在導演米洛斯.福曼執導下,奪下一九八四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莫瑞亞伯拉罕)、導演、改編劇本等八項大獎,讓莫札特重新復活在每個人的心中,這個版本因為電影的普及幾乎讓人信以為真,讓世人以為這就是莫札特的真實一生。 2.《非關莫札特》NOT MOZART 為了紀念莫札特逝世兩百年,英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為Channel Ⅳ電視台拍攝的電影短片計畫,配樂是荷蘭作曲家安德里森(Louis Andriessen),結合前衛劇場與舞蹈音樂的作品,充滿文字的畫面,十足的格林納威影像風格。坊間販售的DVD,同時集結了其餘五部短片,與莫札特有關或是無關的短片,例如:莫札特音樂改編成的爵士樂演奏,以莫札特巧克力為主題等,從莫札特聯想出來的精采短片。 3.《永遠的莫札特》Forever Morzart 法國導演高達在一九九六年拍出的 《永遠的莫札特》,除了配樂與莫札特有關,還有片尾的小男孩彈奏莫札特的音樂外,和莫札特沒什麼關係的一部電影,高達虛擬出一場戰爭,探討戰爭的種種與意涵。 4.《從毛澤東到莫札特》 From Mao to Mozart─Issac Stern in China 一九七九年六月文革結束不久,小提琴家以撒.史坦(Issac Stern)以西方音樂大使的角色來到中國。他在惡劣的演出環境下與李德倫指揮的中央交響樂團演出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並在上海演出法蘭克與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當時正逢盛夏,台下一片白衫扇影。群眾反應熱情,觀者無不動容。巡演過

    文字|田國平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在熱帶花草中,王子奏起魔笛,招來禽獸共舞,劇中此景出自盧梭《誘蛇者》一圖靈感。
    音樂

    一部「啓蒙歌劇」與一次「啓蒙演出」

    接受啓蒙後的王子坦密樂終能登上光明智慧的殿堂,而「聲樂家協會」則在寂寂林中接受種種試煉。他們充滿一股年輕、大無畏的衝勁。

    文字|陳漢金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