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交响乐团:梵志登的刚柔并济
芝加哥交响乐团(CSO)在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指挥下,接连带来马勒第6号交响曲《悲剧》和马勒第7号交响曲。这两场演出,展现CSO截然不同风格面貌。
在马勒第6号交响曲演出中,我感受到CSO的剽悍乐风,前两乐章如B52轰炸机狂轰猛炸,让我听觉疲劳,仿佛乐团只有大声、更大声。梵志登像是绿巨人浩克,领著一群张牙舞爪的哥萨克骑兵横冲直撞。毫无修饰的乐句,让我不禁怀疑听到的是交响乐团,还是鼓号乐队。演出慢板乐章时,乐团也难以冷静,僵化缺乏弹性的乐句失去歌唱性。此外,终乐章的木槌失误也让人错愕。如此粗犷的《马六》演出,还真是第一次见识到。
然而,隔天的马勒第7号交响曲却让我对CSO刮目相看。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我数十场《马七》聆赏经验中,完成度最高、音乐表现最丰富的演出。梵志登乐风确实非常适合演奏《马七》,CSO也真不负众望,带来一场精采音乐飨宴。第1乐章表现延续前一晚的剽悍,直来直往的乐句处理俐落有劲,铜管音量饱满扎实。CSO达到了将总谱演奏指示忠实呈现的水准。第2乐章速度虽稍快,但每个声部井然有序,看似四平八稳却又心猿意马的主题,让我竟然听到马勒的黑色幽默。

我原以为诙谐曲乐章梵志登又要冲锋了,没想到乐团抓到圆舞曲韵律,难能可贵地展现流畅细腻律动,鬼魅魍魉氛围掌握恰到好处,许多疯狂到要崩解的乐段都在梵志登巧手下化险为夷。乐团演奏自此愈来愈灵动自在,柔情恰巧衔接起最温柔的第4乐章,成为当晚最宝贵的抒情时刻。此时我终于看到CSO卸下武装,展现铁汉柔情。梵志登有效引导乐团放慢脚步、调整呼吸,最终钟鼓齐鸣的尾声也达到大放烟火效果,能量与张力兼具。这场《马七》的成功,正是因为其乐章设计刚柔并济,梵志登对这首交响曲的了然于胸,让这次马勒音乐节之旅再记上精采难忘的回忆。

东京NHK交响乐团:工整中的天国之音
东京NHK交响乐团(N响)在法比奥.路易西(Fabio Luisi)指挥下,演出马勒第3号交响曲和第4号交响曲,展现他们在这「天团竞技场」上的挑战与成长。
在马勒第3号交响曲演出中,我感受到N响虽拿出了最佳实力,但在整体表现上仍明显逊色于前两日的RCO与BFO。乐团演奏技术水准不输,却如同乖宝宝般,在马勒的狂放与神经质中力求「工整」。这种「工整」使得音乐少了热情与冲撞,每个乐章都演奏不错,却也少了惊喜与感动。路易西极尽所能驱动乐团放开,却每每力有未逮。平心而论,以《马三》如此困难的作品,N响能顶住压力,在长达100分钟演奏下有此表现,已不该多加苛责。终乐章尾声,感动的除了音乐,更多是对故人的思念。
不过,N响在隔天的马勒第4号交响曲演出中,却给我巨大惊喜和慰藉。比起昨晚因紧张而略显平淡的《马三》,N响在《马四》的表现虽不至于脱胎换骨,但的确轻松不少。上半场由德国男中音马蒂亚斯.葛纳(Matthias Goerne)带来5首《少年魔号》歌曲,其过于暗沉的音色让歌曲戏剧张力有所折扣。但下半场的《马四》整个乐团活络起来:从第1乐章轻快雪橇铃声开始,路易西处理充满童趣,乐团流畅律动让人心满意足。第2乐章死亡之舞魅惑气息令人印象深刻。而第3乐章,美得难以言喻!乐团以温暖、醇厚音色浇灌在皇家大会堂绝佳音响空间里,每个段落间流畅而细腻的转折,让我完全浸淫在马勒少有的温情中。最终那旱地拔葱般的强音,如同天堂之门打开。
这样的美好迎来最后的〈天堂之歌〉,女高音方颖的音色演唱这首充满童真的乐章恰如其分。乐团在每次间奏中展现那种「忙进忙出」感觉也让人莞尔一笑。马勒在乐章尾声暗喻宛如天堂的音乐只有他写得出来,这样玄妙的意境,在N响演奏中全然展现。那句歌词:「是天使的声音开启了感官,这一切都在欢乐中苏醒。」是的,今晚我们如同经历美好梦境,在欢笑中苏醒,这也是马勒前期4首歌曲交响曲最终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