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纪录剧场?纪录剧场有特定的关注议题吗?
在纪录剧场中,创作者扮演什么角色?纪录剧场一定客观吗?
现正在欧陆蔚为风潮的剧场形式「纪录剧场」,随著高尔基剧院《共同境地》来台演出,将在台湾具体展现;而台湾的阮剧团也已在去年台北艺术节中首度尝试以纪录剧场的形式创作《家的妄想》。让我们透过八个问题与答案,进入「纪录剧场」的世界……
- 何谓纪录剧场?
纪录剧场一般是指使用真实「文件」(document)作为演出材料的剧场形式。这些文件举凡档案、报导、访问、照片、影像、文献、数据、个人史等。创作团队选定主题,从这些素材中,抽取合适的片段作发展,整合成舞台演出。这些材料经过编辑(edit)、重新编排(rearrange)和重新配置(recontextualise),成为文本。相较于一般剧场,它提供了多个不同角度,让事件或议题,真实地在舞台上呈现出来,引发对话与讨论。
- 纪录剧场的源起为何?
一九二五年,电影才刚问世,德国导演皮斯卡托(Erwin Piscator)的电影Trotz alledem!,运用新闻照片、演说录音,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实影像,呈现工人的日常生活与政治抗争,讽刺纳粹政权的政治手段,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况的反思,唤起革命的氛围。这样的尝试,被认为是「纪录剧场」的先驱。一九六、七○年代,纪录剧场才再次出现,剧作家彼得.怀斯(Peter Weiss)首度以「纪录剧场」的名义进行剧场美学上的论述。
- 在纪录剧场中,创作者扮演什么角色?
纪录剧场强调真人、真事,将现实生活搬到舞台上,也将剧场带向街头广场、国会大厦、会议现场等公共空间,模糊了戏剧与生活的分野。在创作过程中,团队不是单纯的旁观记录者或采访者,而是居于拥有筛选与统整的主导性地位,他们把素材去芜存菁,理出架构,抓住节奏,用艺术手法将不同的故事线串联起来,使演出充满戏剧和娱乐性,不陷入说教又引人深思。
- 如何定义纪录剧场的表演者?
以纪录剧场的代表团体「里米尼会议纪录」(Rimini Protokoll)为例,他们的舞台上没有专业演员,他们和素人演员工作,但这些「素人」不是「业余」,而是特定领域的专家,也就是所谓的「生活专家」(experts of the everyday life)。他们的职业秘辛和生命历史经过创作团队的编辑,搬上舞台。他们站在观众面前,诉说自己的个人经历、故事、认知、政治立场与生活信念,言说的内容与方式都是经过精密编排。然而,大部分的纪录剧场还是使用专业演员演出的,只是演员的工作内容和一般剧场颇有差异。
- 纪录剧场有特定的关注议题吗?
纪录剧场所面向的对象通常不是人,而是人正与之共处的社会体制。它的社会性与政治性强烈,主题环绕在战争、全球经济市场、失业、难民、文化身分认同等影响层面巨大,争议性强的主题,透过当事人各抒己见,正反立场巧妙并陈,动摇或挑战一般大众约定成俗的看法、价值观与信念。尽管如此,作品却鲜少出现明确的立场和主张,而是提供多元的视角与面向,让观众自己去思索和判断,进而重新确立自己的政治立场。
- 纪录剧场的工作方法与表现形式为何?
纪录剧场要为一个事件或议题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寻找合适的人物与材料,把真人访问、专家或各行各业的人的说话,加以剪裁选取,在不曲解原意的情况下浓缩成剧中的对白或独白。不同的叙述、立场、角度的交错穿插。乍看之下杂乱无章,但其实都经过缜密安排,彼此交集呼应。在没有剧本、专业演员与导演的集体创作中,纪录剧场结合书信、报导、田野采访、录像自拍、偶发艺术、现场直播、真人实境秀等手段,开创了新的戏剧局面。
- 纪录剧场一定客观吗?
使用真实的文件并不代表就是客观,素材的剪辑往往显现创作者对现实的态度。当代的纪录剧场创作者清楚地意识到所谓真实背后的建构与权力关系,以及表演本身对讯息接收的操作和影响。过去的纪录剧场的主要诉求仍在档案本身揭露「真实」的力量,当代的纪录剧场创作者与真实的关系则更为复杂;他们展现的时常并非是所谓客观的真实和历史,而是真实的建构及对特定历史的当代记忆。
- 纪录剧场的代表团队有哪些?
除了上述的「里米尼会议纪录」之外,「女流之辈」(She She Pop)与「口沫剧团」(Gob Squad)等剧团,都是纪录剧场的代表团队。纪录剧场的风潮不限于德国,欧洲各地的剧场,都可见运用此一手法编作的作品。去年的台北艺术节,阮剧团《家的妄想》首度尝试以纪录剧场的形式创作,而今年也有工作坊等活动,让国内观众一探欧陆剧场的新观念。
参考资料:
陈佾均,《由真实所建构的剧场是怎样的「真实」?克里斯多夫.莱普奇「当代纪录剧场」讲座侧记》,《PAR表演艺术》第265期 , 2015年1月号。
林冠吾,《德国当代新「纪录剧场」的究竟真实》,《美育》207期,2015年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