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劇場
-
戲劇 紀念盜火劇團創團團長謝東寧
《練習曲:東東(和他朋友們)的假期》 面對死亡的練習
人的一生當中總有死亡的那刻,或是得面對親密之人死亡的那天,但我們練習過如何看待這種(可能是)永遠的失去與離開? 盜火劇團《練習曲:東東(和他朋友們)的假期》(下簡稱《練習曲》)說了個魔幻故事:主角朱莉在半夢半醒間接到一通跨越時空、來自於東東這位朋友的來電,要他到藍色度假村一趟。失業的她,踏上這趟旅行,而旅程中又遇到不同的人,同樣的是都有親人去了藍色度假村。但是,東東是誰?藍色度假村在哪? 主創者之一的劉天涯說:「老實說,觀眾可能會猜到藍色度假村應該是象徵死亡的地方,我覺得朱莉所經歷的一切,蠻類似我的心境,就是如何去面對親人死亡,要經歷什麼樣的過程,一開始會是不解、或恐懼,然後慢慢釋懷。」因為,這個作品是要紀念她過世的先生,也是盜火劇團創團團長謝東寧(大東)。
-
香港
第3屆紀錄劇場節聚焦華文地區,交流連結社會與戲劇
紀錄劇場作為一種結合社會議題和劇場形式的創作策略,近10多年在華文地區有不少實踐,如香港「一條褲製作」就以此為劇團發展方向,每年定期製作不同主題的作品,持續關注探討「真實」在舞台上呈現的可能性,並邀請海外專家來港交流。劇團於2017年及2019年舉辦了兩屆紀錄劇場節,疫情多少影響活動進行的計畫,當世界和社會變化更快追不上任何預期,紀錄劇場的意義就更值得思考。 第3屆紀錄劇場節剛在8月於香港舉行,以「社會的戲劇」為題,聚焦華文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台灣、澳門、新加坡等地紀錄劇場的發展,與會者透過3天的研討會、展演、放映等活動面對面交流。「阮劇團」和「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分別代表台灣與澳門,展演作品《FW:家的妄想》和《離下班還早車衣記》,前者以劇團發展,交織團員思考離開或留下的詰問,呼應當下離散的議題;後者則以1980年代澳門製衣業工人的勞動生命故事為主題。 研討會部分則有以不同紀錄劇場手段進行創作的藝術家經驗交流。首節先針對「紀錄劇場的定義」進行深入討論,事實上,正因各地劇場語境、文化接收和面對的群眾各異,創作策略的多元拓寬了紀錄劇場的光譜,然而彼此透過劇場讓社會被邊緣化、隱形的聲音得以被聽到,肯定共同的願景。不過,什麼是「真實」及與劇場「虛構」的矛盾,創作時面對的道德問題和立場的拿捏也難以清楚梳理。有與會者提出,如果「真實」無法被呈現,那麼創作者消費了議題和受訪者,又是否真的改變了什麼?而當觀眾抽離地觀看,但真正遭逢問題的人根本難以接近藝術,創作者又能否拉近不同族群的距離?這些都值得繼續思考,特別是當世界愈見紛亂之時。
-
戲劇 探討不法的國家暴力
真實政治犯現身 在劇場進行《非常上訴》
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看似討論得沸沸揚揚,但仍有判刑定讞的政治犯因《國家安全法》而無法為自己發聲。狂想劇場透過紀錄劇場,邀請楊碧川、陳欽生兩位政治犯參與演出,將劇場打造成法庭,觀眾化為陪審團,一同進行一場《非常上訴》。
-
藝@電影
影像中的「時間」縱度
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五月初登場,今年的影片包含許多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與日韓中等國的紀錄片也有罕見的亞美尼亞、烏茲別克、黎巴嫩、孟加拉的作品,為觀眾構築一個更宏觀、多樣的亞洲印象。另有「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專題,帶影迷回顧那個壓抑年代的影像實驗創作,從紀錄片體驗「時間」的縱度。
-
柏林
She She Pop 新作《論壇》 探索「擁有」的人性真實
德國代表性紀錄劇場團體之一的She She Pop,二月演出新作《論壇》,討論與揭露所謂「財產所有權」的各種面相,演出中,表演者從觀眾席陸續走上舞台,或獨白或合誦,描述著一個個關於「我擁有什麼?」或「我理應擁有什麼?」的生命片段與宣言,理解的笑聲不斷,所有的陌生人在此時被連結起來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戲劇與社會關注帶動形式 香港首辦紀錄劇場節
香港劇團「一條褲製作」今年自五月起舉辦「紀錄劇場節」,透過連串活動,從不同面向探討紀錄劇場的定義、形式與各地實踐。其中紀錄劇場研討會於七月底舉行,多位藝術家與戲劇學者也到港分享,另有選讀英美兩地的紀錄劇場作品,不少是首次在港亮相。
-
焦點專題 Focus
發出自己的聲音 成為自己的樣子
平素以肢體鍛煉展現舞台上的激昂澎湃,九天民俗技藝團的成員首度轉換表演形式,將演出首部小劇場製作《禁區》,他們與阮劇團合作,以二○一六年汪兆謙、許正平於「紀錄劇場工作坊」發表的劇本《禁止使用》出發,結合九天團員自身成長記憶,要窺探每個人長大過程中被封印、禁止、貼上標籤,從此黑暗無光的記憶。從橫衝直撞的陣頭表演,到細膩的內心獨白,如何讓這群人的生命透過自己,能被完整述說,是演員、導演、編劇的共同挑戰。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走在禁忌的鋼索上
瑞士導演米羅.勞認為,現今人們每天接受新聞傳播「刺激反應」的制約,終致麻木,劇場創作者的工作就是要喚醒我們的感官,強化道德與智性的敏感神經。他的演出除了內容取材真實事件,所挑選合作的演員也和所要表達議題相關,如《五篇簡易小品》找來七個小孩演繹震驚比利時社會的連環殺童案,靈感來自帕索里尼電影的《索多瑪一百廿天》更與身心障礙的演員合作,將驚世駭俗的情色電影搬上舞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讓現實走進劇場,當流離搬上舞台 挑戰真實
紀錄劇場是什麼? 紀錄劇場必然客觀嗎? 紀錄劇場如何翻轉舞台上的虛構與真實? 紀錄劇場為何在當今歐陸劇壇蔚為風潮? 在日常生活愈來愈戲劇化的今日,戲劇幻象已不足以呈現瞬息萬變的世界,紀錄劇場成了另一種表述真實的可能。這種透過真實的文件,強調真人、真事的劇場形式,社會性與政治色彩強烈,是探究現實生活的最佳利器。 戰爭、全球經濟市場、失業、難民、身分認同,德國劇場向來與社會議題緊密結合,近年當紅的「里米尼會議紀錄」,就高舉紀錄劇場的旗幟,其演出形式屢屢出乎意料,不斷創新紀錄劇場的表現方式。 本月特別企畫將帶讀者一探「紀錄劇場」,引介重要團隊。即將訪台演出《共同境地》的德國高爾基劇院駐院導演雅葉.洛能,也擅於運用紀錄劇場的手法,表現尖銳的政治議題。作品已兩度入選「柏林戲劇盛會」,深受觀眾歡迎的她,本刊亦趁此機會呈現獨家專訪。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認識「紀錄劇場」 八個問題領進門
什麼是紀錄劇場?紀錄劇場有特定的關注議題嗎? 在紀錄劇場中,創作者扮演什麼角色?紀錄劇場一定客觀嗎? 現正在歐陸蔚為風潮的劇場形式「紀錄劇場」,隨著高爾基劇院《共同境地》來台演出,將在台灣具體展現;而台灣的阮劇團也已在去年臺北藝術節中首度嘗試以紀錄劇場的形式創作《家的妄想》。讓我們透過八個問題與答案,進入「紀錄劇場」的世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國紀錄劇場代表之一
里米尼會議紀錄 「生活專家」演出 打破現實認知
「里米尼會議紀錄」的過人之處,在於打破人們既有的認知與觀感,讓人用「新」的視角,去看「舊」的事物,藉此,披露了事物背後的複雜性,及所謂的「真實」其實都只是一個故事、一個事實的面向而已。除了請「生活專家」演出的原則外,劇團的創作模式總是怪招百出,橫跨電影、有聲書、讀書會、裝置藝術等,實驗創新風格強烈,一次又一次地顛覆戲劇藝術概念,大大拓展了紀錄劇場的道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國紀錄劇場代表之二
恪辛爾 打開黑盒攤文件 給你一次歷史探險之旅
導演恪辛爾關心的盡是嚴肅、沉重的政治歷史議題,不管是什麼題材,他總是下很多功夫蒐集多方資料,平均每齣戲都會累積到兩千張以上的文件檔案。他的劇場常捨棄鏡框式的舞台空間,取而代之的是擺設了許多文件、圖片、影像等等不同的裝置空間。恪辛爾的紀錄劇場,讓觀眾宛如進入了一場神秘莫測的歷史探險之旅,即使一切都顯得不可思議與撲朔迷離,卻多有發人省思的時刻。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國紀錄劇場代表之三
弗爾克.洛胥 廣查民意編入戲 歌隊挺弱勢
導演弗爾克.洛胥曾說:「藝術要是與外面我所生活的世界互不相干的話,就會變得毫無意義。」他勇於用激進方式表達觀點,他的戲總是政治思想明確,具有強大的政治煽動力。他運用歌隊來擔任社會弱勢的代言人,並且針對不同的題材找不同的弱勢族群來參與,透過廣度的民意調查,將記錄整理後作為歌隊文本,編入所選的劇本中。歌隊的運用,使戲劇與現實之間有了強烈互動,也讓文學劇本銜接到當下的時代脈動。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是建立在苦難上的藝術,還是最佳的慈善公益?
難民潮對德國劇場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劇院打著藝術自由與人道主義的兩面大旗,大肆地擴張其政治社會影響力,新型的政治劇場儼然在醞釀形成中。當邊界被打開的同時,德國戲劇藝術面臨了新的挑戰,進入了一個不確定的灰色地帶,到底藝術能不能「呈現」他人的苦難?能不能為「他者」代言? 要如何呈現,如何代言,才不會陷入種族歧視與殖民主義的陷阱之中,才不會成為某些人的政治工具?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文件、影像、表演 述說回家的想望
在臺北藝術節總監耿一偉的撮合下,長期在嘉義耕耘的阮劇團,與莊益增、顏蘭權合作,以「家的妄想」攝影計畫為題,探訪嘉義東石沿海一帶,藉紀錄劇場的形式,探問人與環境的關係。藉由田野調查,創作者帶出一個分崩離析的家,家中四個無法團聚的角色,牽引出「墳墓」、「頹圮」、「四散」等莊益增的攝影作品幾個不同的主題。演出將透過「文件」的選裁,創造劇場「互文」的可能性。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由真實所建構的劇場 是怎樣的「真實」?
應臺北藝術節之邀,現任奧地利薩爾茲堡大學(Universitt Mozarteum Salzburg)導表演系教授的克里斯多夫.萊普奇(Christoph Lepschy)來到台北與劇團進行交流,並在臺灣藝術大學及臺北藝術大學針對「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re)進行兩場演講,介紹這一波自九○年代起以德國為發展中心的當代劇場創作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