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堃俨表示:「我们希望能够将台湾国际打击乐节大赛打造为像是柴科夫斯基大赛一样的赛事,让打击乐的顶尖好手有一个有效地被世界认识的平台。(击乐文教基金会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敲响世界 一击必胜/击乐大赛

全球击乐震撼 为人才打造顶尖平台

专访黄堃俨谈「第一届台湾国际打击乐节大赛」

即将与第九届「台湾国际打击乐节」同步举办的「第一届台湾国际打击乐节大赛」,是台湾第一次举办国际级大型打击乐音乐赛事,主办单位击乐文教基金会如何规划与思考,都让外界相当好奇。朱宗庆打击乐团资深团员既评审之一的黄堃俨表示,趁著国际打击乐节世界各国顶尖团队齐聚台湾的机会来举办大赛,正是期待借此让高手相互观摩,也让优秀新生代能被世界看见。

即将与第九届「台湾国际打击乐节」同步举办的「第一届台湾国际打击乐节大赛」,是台湾第一次举办国际级大型打击乐音乐赛事,主办单位击乐文教基金会如何规划与思考,都让外界相当好奇。朱宗庆打击乐团资深团员既评审之一的黄堃俨表示,趁著国际打击乐节世界各国顶尖团队齐聚台湾的机会来举办大赛,正是期待借此让高手相互观摩,也让优秀新生代能被世界看见。

第九届「台湾国际打击乐节」(Taiwan International Percussion Convention,TIPC)与以往最大的差异,就是同时举办了「第一届台湾国际打击乐节大赛」(TIPC Competition)。这是台湾首次举办国际型的打击乐赛事,不仅参赛者,全世界关心击乐的人口,都将焦点聚集台湾。对于大赛的运作,我们有太多问题想发问,为此,本刊特地访问了朱宗庆打击乐团资深团员,也是本届击乐大赛四重奏组评审黄堃俨,为我们一一解答。

Q:能否请您谈谈于举办击乐大赛的起因为何?

A对于音乐竞赛,其实朱宗庆老师早年是极不赞成的。将艺术作为竞赛,很容易使得艺术变质。音乐应反映于生活,然而当音乐作为竞赛后,对于输的挫败与挫折,很可能使人产生自我怀疑,反而失去了学习艺术的初衷与本质。一九九三年乐团开始办理台湾国际打击乐节,时至今日已廿四年,台湾的打击乐已相当兴盛,与国际间各项演出、学术的交流都很蓬勃,而且在本土作曲家击乐作品的委托创作、演奏人才方面都趋于成熟,此时举办比赛,可以让比赛真正成为一个媒介平台,让人才、作品都能透过这个机会被国际看见,也让比赛能摆脱比拚胜负的局限,提升至高手间相互观摩的格局,人才亦能借此获得国际能见度。

Q:大赛与TIPC台湾国际打击乐节一起举办,是否有特别的用意?

A如同之前所说,击乐大赛希望在人才的挖掘、平台的效益两方面,都能有最高的格局。固然同时举办打击乐节与大赛,对基金会与乐团来说都是很重的行政负担,但在打击乐节举行之际,国际上各名家都来到台湾,各个艺术经纪公司也会来到此处寻找明日之星。此时不只评审是专家,观众中也充满著打击乐界里的名家高手与伯乐。这次大赛的首奖与贰奖得主,都将在打击乐节最后一天的音乐会里展演,在这样的场合中,全世界一线的演出者与经纪人都在这里,相信更能充分发挥透过大赛挖掘人才、提供人才未来舞台的功能。

Q:请问此次大赛的规则、分类或限制如何制订?

A这次比赛分为木琴独奏与四重奏组,不限国籍,主要以廿五至卅五岁这个区间的演奏家为参赛对象。木琴独奏是打击乐中最常被单独挑出的项目,曲目多也很普遍;然而重奏毕竟是打击乐世界中非常迷人的一部分,考量到展现团队性、曲库数量及实际执行的难度,于是便安排了四重奏作为此次大赛的另一组别。重奏组合在组队上较为困难,为了便利大家组队,同时也不希望参赛者都太资深,因此设计了总合不超过一百四十岁的限制,来控制参赛者的年纪。

Q:比赛「选定曲」与「自选曲」的选择如何订定?

A本次大赛不分组别,都先进行演奏影片初选,之后进入现场演奏赛程。木琴独奏组共分三阶段,初赛、准决赛与决赛,四重奏组则少了准决赛阶段。针对初赛与准决赛,参考各国际击乐大赛的曲目,不同赛程分别有不同的演奏曲库,参赛者须从中选择作为比赛的「选定曲」。木琴组在准决赛时除了第二首选定曲外,还须另择一首「自选曲」。决赛部分,除了一首自选曲,皆须演奏主办单位委托创作的作品,所有参赛者将在赛前两个月收到乐谱,让各参赛者都能公平展现其演奏能力。由于现场赛程曲目不能重复,顺利进入决赛的参赛者,木琴组共须演奏五首曲目、四重奏组三首。

Q:「四重奏」与「木琴」两组相较,少了「准决赛」一轮的目的为何?

A四重奏组队相对困难,一开始预期会参加的团队就较少。另一个原因是四重奏每组的换场准备时间至少是木琴组的三至四倍,再多一轮恐怕赛程在时间安排上会非常困难。考量基本参与的数量与执行条件,因此四重奏组不安排准决赛。

Q:决赛曲目设定由大会指定委托创作木琴协奏曲与重奏曲是否有特别用意?能否透露曲目内容?

A从乐团开始发展以来,就一直以开发本土作曲家作品为一个重要的任务。这次的大赛特别指定委托创作作为决赛曲目,也是基于此一目的,另外则是因为演奏全新曲目对每位参赛者来说准备上也比较公平。这次委托创作的木琴协奏曲由张琼璎创作,在创作素材上,选用了相当多的台湾元素,譬如传统歌谣、原住民音乐等。四重奏曲目由作曲家洪千惠创作,为了呼应四重奏的「四」,她在这个作品中采用了许多数学的概念,很特别的是这个作品并没有指定四个声部的乐器,端看各组要如何去选择、诠释再创造。

Q:参赛者由名单看来相当国际化,能否请您谈谈他们的背景?

A以木琴组来看,这次进入初赛的演奏者共四十八名,除了台湾的选手,也有许多来自日本、美国、法国、波兰与中国的音乐家,国外的音乐家中以日本人居多。这个现象除了反映出日本长期以来就是木琴演奏的大国,同时也反映了台日两处的地缘关系。四重奏组共十组入选,队伍来自香港、澳门、韩国、西班牙、英国、保加利亚等,当中也有几组是由朱团正在国外进修的团员与其国外的朋友共同组队回到台湾,整个来看,重奏组形成了欧洲与亚洲的对决形势,非常有趣!

Q:请问未来大赛是否会持续举办?对于大赛的未来,有怎样的期待?

A未来将持续与每届的台湾国际打击乐节共同举办,以期能够持续发挥、累积大赛作为平台的最高效用。我们希望能够将之打造为像是柴科夫斯基大赛一样的赛事,让打击乐的顶尖好手有一个有效地被世界认识的平台。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认识大赛评审团

公平是许多音乐比赛重要的指标,为了使评选过程更透明,此次大赛将在每一轮评分后立即具名公布评分结果,除考量公正性,更希望使参赛音乐家,了解不同评审对演奏所关注的重点。大赛评审团都是国际间具有声望的音乐家,主办单位力求评审的国籍、专长、风格多元,希望能维持观点平衡、确保评审的客观性,为参赛者提供多视角、丰富的艺术观点。

木琴组评审麦可.伯瑞(Michael Burritt)、艾曼纽.赛琼奈(Emmanuel Séjourné、神谷百子(Momoko Kamiya、吴欣怡、吴佩菁

麦可.伯瑞现为纽约罗彻斯特伊斯曼音乐学院打击乐系主任,其木琴独奏作品被视为经典曲目并常被选为国际大赛指定曲。赛琼奈为法国史特拉斯堡音乐院打击乐学系主任,立足古典外亦擅长爵士、摇滚等各种音乐风格,早在一九八四年就投入剧场音乐创作。神谷百子曾于一九九五年赢得卢森堡国际打击乐大赛首奖,现为日本洗足学园音乐大学担任教授。两位台湾籍评审为吴欣怡与吴佩菁,前者曾获全美打击乐大赛首奖,现于美国西北大学音乐系打击乐系任教,曾在许多国际打击乐竞赛中担任评审,创作涵盖木琴独奏与交响乐;吴佩菁现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为朱宗庆打击乐团资深团员,其六槌演奏艺术享誉国际。

四重奏组:尚.乔法瓦(Jean Geoffroy)、佐坦.拉斯(Zoltán Rácz)、茱莉.希尔(Julie Hill)、凯西.肯格罗西(Casey Cangelosi)、黄堃俨

乔法瓦曾任巴黎管弦乐团定音鼓首席,现为史特拉斯堡打击乐团艺术总监,并曾出版多本击乐教学书籍。佐坦.拉斯现为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的教授,一九八四年创立了闻名的阿玛丁达打击乐团,该团在传统击乐文化与新创打击乐作品方面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茱莉.希尔为国际打击乐艺术协会总裁,是全球推崇的演奏家、学者。肯格罗西在打击乐演奏、创作与教学三方面皆获各界高度评价,现任教于西维吉尼亚州雅典市协和大学。黄堃俨现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兼任助理教授、国际打击乐艺术协会台湾分会秘书长、朱宗庆打击乐团资深团员,为理论研究、作曲、演奏三方兼备之击乐音乐家。(廖诗昀)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