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剧场大师罗伯.威尔森(Robert Wilson)于2025年7月31日,在美国纽约州水磨坊镇安详离世,享年83岁。
罗伯.威尔森是剧场与歌剧导演、建筑师、布景和灯光设计师、视觉艺术家,也是美国水磨坊艺术中心(The Watermill Center)的创始人。从1974年的《沙滩上的爱因斯坦》开始,其所创造的「意象剧场」(Theatre of Images),一直刺激著当代观众与表演艺术界,在他的舞台空间里,永远有著令人惊艳的画面,并搭配时间感,观众在剧场看到是可以「停格」、「倒带」、「暂停」的诸多意象——这正是罗伯.威尔森「意象剧场」之所以得名的由来。(参考李立亨:〈罗伯.威尔森的意象剧场〉)
他与台湾之间的连结,源于与国光剧团、魏海敏合作的《欧兰朵》(2009),以及与优人神鼓、唐美云合作的《郑和1433》(2010),呈现台湾跨文化剧场的标志性阶段;同时,由耿一伟著作的《罗伯.威尔森:光的无限力量》(2009)亦是台湾认识剧场大师的重要途径。近年,他与柏林剧团合作的《彼得潘》亦曾于2017年抵台演出。
为纪念大师的离世,本刊开放15篇与罗伯.威尔森相关的文章,提供读者阅读,进一步了解大师的过往与成就。
〈贴身看大师:爱古董强忍背痛,对舞台超级讲究——喔,原来这就是「罗伯.威尔森」!〉
〈从历史残页中起造的剧场神话——罗伯.威尔森与《加利哥的故事》〉
〈法国版《欧兰朵》——伊莎贝.雨蓓 穿越三个世纪的美丽与哀愁〉
〈专访台湾版《欧兰朵》女主角魏海敏——京剧不一定要姓「京」,要能够跨出去〉
〈台湾版《欧兰朵》排练现场直击——从每天一朵玫瑰花开始的「创造性破坏」〉
〈Two is One 西方的前卫在东方——中文版《欧兰朵》观后座谈会〉
〈跨越记忆与想像的内在航行——从《郑和1433》谈罗伯.威尔森的晚期风格〉
〈「听」,让我们在剧场共鸣——优人与罗伯.威尔森的跨文化交会〉
PAR表演艺术的罗伯.威尔森相关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