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韦胜
-
特别企画 Feature
解码(台湾舞迷都不陌生的)当代编舞家的街舞DNA
过去街舞来自街头,但在剧场中已有许多编舞家以它为元素,表达他们的创作追求与关怀。而求学阶段都在热舞社的我,曾经的「嘻哈囝」(hip-phah-kinn),就来为大家介绍3组国际上具有街舞背景的编舞家。DJ drop the beat!
-
特别企画 Feature 谢杰桦X蔡宏贤
在一片混沌中,重新建立世界的框架(上)
发展超过半世纪的AI,在2023年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于是许多人称之为「AI元年」,许多艺术家也尝试使用AI进行创作。不过,AI艺术的发生并非天外飞来一笔,而是在科技艺术领域,电脑早已介入人类的创造行为,从机器与人的关系、自动控制,再到生成式艺术(generative art)、资料喂养与机器学习,接著才是AI艺术。 AI无疑对于人、身体、生命,都产生了具颠覆性且令人不安的重新定义,对于何谓艺术与艺术家,也有著新的理解。本次对谈便邀请到长期耕耘科技艺术领域的编舞家谢杰桦与策展人蔡宏贤,与读者们分享他们认为AI带给人类的美好与威胁、身体的存续与变种、AI的世界观及其偏见,以及AI艺术的产制关系与处境。
-
特别企画 Feature 年度现象08
跨国交流取径转向,当代舞蹈圈持续「南向」
2023年舞蹈圈持续发生的「南向」国际交流仍方兴未艾,各项作品、计划、交流的能量都愈来愈丰沛。 作品方面有陈武康与泰国编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的《野台罗摩》,他们于2017年展开一段为期2年至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尼4国拜师学舞的旅程,又因疫情之故,演出几经延宕与变化,作品历经7年漫长的酝酿,最终在今年完成首演;而持续发展中的,有王宇光与印尼舞蹈家Danang Pamungkas的《去你的岛》,本作于2022年台湾舞蹈平台演出阶段性发展版本后,创作团队受英国舞蹈剧院The Place艺术总监Eddie Nixon之邀,于今年至英国进行移地创作、持续发展该作,完整作品预计在2024年秋天于台湾首演;此外,林宜瑾也因2024年的新作发展,除了与团队走访国内移工社群外,也前往印尼日惹进行田调;另外,蒂摩尔古薪舞集则举办「艺术生活节」与「南岛当代乐舞与身体踏查交流」计划,前者带入泰国、印尼、印度等身体工作坊,后者则菲律宾多个舞团合作,由彼此舞团的舞者互相给予工作坊,进行文化交流与身体练习等。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现象4:地方艺术节开始重视策展 让表演更「接地气」?
策展体现各地创意 拉进观众与艺术的距离
各地艺术节举办多年,往年面貌多是各团制作的巡回大串连,但近年加入了策展概念,让个别艺术节呈现出具自我特色的面貌,如今年首次举办的「跳岛舞蹈节:新竹跳」、邀来前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耿一伟策展的「桃园铁玫瑰艺术节」、基隆「听潮招待所」等。「艺术节就是创造一次人与人相聚的时刻」如何让这样的相遇有更多可能,让艺术与人得到更有意义的互动,是在地艺术节可持续深耕的课题。
-
回想与回响 Echo
原住民跳舞给谁看?
布拉瑞扬在动作元素上从毛利人身上的挪借,不是一个「本质论」的问题,恰恰要呈现的是他宁愿跳脱原住民身体与「自然」划成等号的桎梏,而以异己认同的策略把文化身分理解为塑造与重新塑造,也是语境的延异与再延异,不仅颠覆集体记忆所形成的国民国家论,更要再造自身走进记忆地图的路径,重新找到以身体为中心的座标,画出一幅自己的平面世界,并立身于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