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垠慧
-
艺@展览聆听作为历史参与的方法
难民是当前重要的国际议题,可台湾离这个议题似乎遥远,实情真是如此?台湾导演刘吉雄现于「虚拟生肉」展览呈现他以1970年代末澎湖越南难民营为主题制作的纪录片与VR作品,同时并呈相关文献和影像,借以唤起台湾社会对这段发生于冷战时期的历史记忆,与此同时也串接起台湾于东亚近代史中亦曾位居参与的角色。 今年是越战结束50年,从对历史的回望,能否带给我们面对当代难民议题的些许启示,和思考台湾国际处境的可能角度?
-
艺@展览
以艺术作为「化解」的仪式
台湾当代艺术家援引宗教内容为题材者并不少见,诸如民俗祭仪、形制或其演进史等都曾为人所用,已然形成一脉创作类型,彭弘智近期发表的《未完成之作》便将进入灵界的记录编创成脚本,加入口白和舞者的即兴表演,一探亡者的未竟之事。在这部90分钟长的电影式影像当中,彭弘智以自身的直接涉入他是进入灵界寻找亡者的主体,也在过程中意外被触碰到鲜为人知的成长伤痕,这和他过往主要透过宗教元素探讨人与宗教关系的智性辩证,有著不同的路径转向。
-
艺@展览埃利亚松的艺术与其感知的那些事
1997年,奥拉弗.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以《单色房间》受到瞩目;2003年在伦敦泰德现代美术馆创作《天气计划》,迷雾笼罩发光的巨大「太阳」打造沉浸式体验,吸引约200万名观众参与,成为泰德的经典展之一,也确立埃利亚松的国际名声,这使得首次来台个展「你的好奇旅程」备受期盼(当然还有Netflix于2019年推出《抽象》纪录片的加持),开展后更是热度爆棚。
-
艺@展览声音的多重宇宙
要策办一个颇具规模的声音艺术展并非易事,特别是声音的展呈通常牵涉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以及若想在以视觉为主导的美术馆空间展出,艺术家不免得思考,在使用耳机之外,如何让听觉「呈现」的老课题。由巴黎庞毕度中心主办、国立台湾美术馆(下简称国美馆)共同合作的「无序乐章:声音艺术之旅」,由该中心新媒体艺术部门首席策展人玛切拉.利斯塔(Marcella Lista)策画,在庞毕度的典藏之外,另加入5组台湾艺术家之作,30组作品具现声音艺术的多形样貌。 利斯塔谈及,声音多数时候隐于无形,却早已是拓展艺术边界的实践场域,过去20年声音深刻地介入视觉艺术与展览文化,如:实验音乐、声音雕塑、田野录音采样、数位媒体、行为艺术及后观念艺术等,跨领域的交融展现强烈的批判性与美学能量,同时也挑战人们习以为常的感知方式。
-
艺@展览
如黑潮海纳艺术的存在与流变
我们多少都看过赖纯纯的公共艺术,她的作品遍及台湾各处,包括机场、台北和高雄捷运站、国道服务区、医院、银行、学校等,流动性的造形和鲜丽的色彩为其标志,无论基材是压克力玻璃或是金属,色彩就像舞动的精灵,在她的注视下一一落了地,化为千姿百态的形体。早在1970年代学习期间,受到指导老师廖继春启发,赖纯纯便已领略到以色彩作为表现主体的可能,以此建构出想像空间。 现于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的「黑潮:赖纯纯回顾展」,由张晴文担纲策展,梳理这位台湾当代艺术先锋近半世纪来的阶段性代表作,从大学毕业制作的油画《阳明黄昏》(1975),到1980年代以抽象为表现形式,从画布延伸至雕塑,再扩及空间装置的创作,1990年代悠游于东西方媒材、自然物与工业材料之间的变化与创造,赋予物件存在的意义。尽管每个阶段性风格有所差异,惟色彩和空间的探索始终是她艺术思考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