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弗.埃利亚松个展「你的好奇旅程」
2025/6/21~9/21
台北市立美术馆
1997年,奥拉弗.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以《单色房间》受到瞩目;2003年在伦敦泰德现代美术馆创作《天气计划》,迷雾笼罩发光的巨大「太阳」打造沉浸式体验,吸引约200万名观众参与,成为泰德的经典展之一,也确立埃利亚松的国际名声,这使得首次来台个展「你的好奇旅程」备受期盼(当然还有Netflix于2019年推出《抽象》纪录片的加持),开展后更是热度爆棚。
艺术经过「设计」,取得最大值的共鸣
开幕那天,台北市立美术馆安排一场艺术家导览,《苔藓墙》展间被人潮占满,埃利亚松简扼谈及个展作品的思考,观众就像聆听牧师布道般,觉得意犹未尽、等待进入下一个展间之时,他却就此结束导览。
埃利亚松多次表示,不希望对作品做过多的说明与文字诠释,美术馆也应当如此,「引导观者打开感官,并且相信自己的感官、感受」是他的理念。事实上,从这次个展观之,毋须导聆、也不用紧抱导览手册,仅仅17件作品,以具有节奏感的动线规划,回归人们感知经验和美学体验的召唤,也让观者较有精神上的余裕驻足观看、挖掘和思考,并展开自身的探索旅程。

为了让观者接收、感知和体验,不难发现,埃利亚松的作品是经过缜密的「设计」而成,它们有些共通性:一是他常以大自然、几何造型、日常物件等作为呈现,人们都知道植物、水、彩虹和冰川,也认识三角、圆形、曲线等基本造型,由此出发,容易引起共鸣。
早期作品《美》(1993)就已展露这样的意图,在展场创造自然现象的彩虹之「美」,随著观看的远近、视角的高低等变化,每个人所见到的色彩状态各不相同,造就独一无二的体验;但倘若展场没有人,也就不会有彩虹╱艺术的存在,这意味著观者是埃利亚松的艺术完成与否的关键,他提到经常会思考作品如何与观者相遇?观者能从作品中体验到什么?
关照观者的体验,可视为埃利亚松创作的一项特质,也反映在看似高科技艺术的外表下,实则是运用光学、物理学、色彩学等原理,观者只消具备粗浅的科普知识便能看出端倪,如:《环星共振器》(2018)利用棱镜折射、灯源的错位与调动等,在墙面映现出美妙的黄绿色同心圆;还有在美术馆大厅摆荡的《循环扇》(1995),受到自身及周遭气流牵引产生不规则的律动,犹如马戏团空中飞人的优雅姿态,也让人们感受空气的无形力量。

代表作《单色房间》放诸今日依旧大胆。在空无一物、只有满满黄光的空间,挑战人们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在单色光强制干预下,其他色彩仿佛消失一般,原本熟悉的环境也变得陌生。正因作品与观者共构而生,埃利亚松被视为开启当代艺术「体验经济」和「沉浸式体验」的先行者。2003年,《单色房间》代表丹麦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而今,这件作品对省思视觉经验本质的提示依然有效,走进北美馆展场,因视觉出现异样感到诧异的同时,也不由得思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身体之于空间、自然界的感知挑战
埃利亚松喜爱引用大自然,和成长经验有关。父亲是冰岛人,母亲是丹麦人,埃利亚松年少时和父亲在冰岛共度的时光大多与自然为伍,他也曾沉迷于霹雳舞,1980年代中期前,和同伴在公共场合表演。这些经验让他对自然、空间与身体的关联分外敏锐,反映在作品中所欲召唤的身体性——包括身体作为空间的度量和记忆的容器等原始能力,展出作品《多重影子屋》(2010)、《动作显微镜》(2011)都从身体出发,前者是观者可参与的空间装置,后者是一部影片,借由舞者的慢动作舞动,带领镜头穿梭在埃利亚松于柏林的工作室当中,除了一窥工作室的日常,包括著名的员工食堂,也在舞者动作的牵引下,对空间细节有更多的观察。

埃利亚松的工作室是由工艺、建筑、行政、技术与研究员、档案管理、厨师等专业人才组成的大型团队共同运作。在创意发展的过程中,团队会想出「怎么制作(how)」,他则担任「为什么(why)要做」的决定性角色。
埃利亚松也跨足建筑设计,2019年还曾被任命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气候行动亲善大使,关注环境永续议题,这次展出《冰河的最后七天》(2024)将冰岛「钻石海滩」(Diamond Beach)的冰块进行数位扫描后,转以青铜雕塑呈现,每个青铜冰块对应一颗玻璃球,意喻冰块融化后的水量,提醒人们气候变迁的冲击正在发生中。
综观埃利亚松逾30年的创作,横跨绘画、摄影、雕塑、装置等多样媒材,召唤人们失落的感知能力,也打破理所当然的知觉惯性,他形容人生是不断在改变的旅程,唯有承认自身的「脆弱」,才有机会学习和接纳更多不同的可能。他的艺术可直观以对,意涵又因人延伸,诗情之外亦富哲思,在时局纷乱的当前,这些体验或许有助于人们重新整理和找寻己身立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