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尔.丰塔纳《平行测量:沉默的回音与正在融化的冰河》融合巴黎圣母院钟体震动声与奥地利冰川融化的声响。(国立台湾美术馆 提供)
艺@展览

声音的多重宇宙

庞毕度+国美馆共谱「无序乐章」

无序乐章:声音艺术之旅

2025/4/12~7/6

台中 国立台湾美术馆

要策办一个颇具规模的声音艺术展并非易事,特别是声音的展呈通常牵涉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以及若想在以视觉为主导的美术馆空间展出,艺术家不免得思考,在使用耳机之外,如何让听觉「呈现」的老课题。由巴黎庞毕度中心主办、国立台湾美术馆(下简称国美馆)共同合作的「无序乐章:声音艺术之旅」,由该中心新媒体艺术部门首席策展人玛切拉.利斯塔(Marcella Lista)策画,在庞毕度的典藏之外,另加入5组台湾艺术家之作,30组作品具现声音艺术的多形样貌。

利斯塔谈及,声音多数时候隐于无形,却早已是拓展艺术边界的实践场域,过去20年声音深刻地介入视觉艺术与展览文化,如:实验音乐、声音雕塑、田野录音采样、数位媒体、行为艺术及后观念艺术等,跨领域的交融展现强烈的批判性与美学能量,同时也挑战人们习以为常的感知方式。

王福瑞《声点》的数百个喇叭由乱数控制、发出高速声响,现场光点灿烂。(王福瑞 提供)

「无序乐章」(Of Anarchy in Music)一词源自作曲家托马斯.冯.哈特曼(Thomas von Hartmann)1912年在康丁斯基(Vassily Kandinsky)编辑的年刊《蓝骑士》(L'Almanach du Blaue Reiter)发表的文章。哈特曼是「无调性」(atonality)的支持者,他提出:「任何声音以及音调的组合序列,都是可能的。」只要能回应艺术家的「内在需要」(inner necessity),并脱离古典和传统的声学规范。这样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anarchist idea)穿越时空疆界,在今日引起新的共鸣。

纯.聆听

声音艺术先锋比尔.丰塔纳(Bill Fontana)和苏珊.菲利普兹(Susan Philipsz  )的作品均装设在国美馆户外,前者在开放式平台装设28声道喇叭,后者的6声道高挂在树林间,与环境音有所互动。丰塔纳受教于约翰.凯吉(John Cage),1970年代起致力于声音艺术创作,《平行测量:沉默的回音与正在融化的冰河》(2024)的声音采样来自巴黎圣母院大火中幸存的钟体,与奥地利冰川融化的迸裂声响,来自他方的细微声音突显对气候变迁的关注。

台新艺术-票选活动广告图片
毛利悠子《游行》透过电动机械装置操控手风琴、气球、灯泡、鼓等组成特殊的乐团,在不和谐中发现声音与物件间微妙而生动的共鸣。(国立台湾美术馆 提供)

菲利普兹在《布谷鸟窝》(2011)中,以中世纪的英语方言演唱一首13世纪牧歌,这首歌是轮唱和六声部对位音乐的完美范例,借由重复和连续声部的叠加产生变化,艺术家非专业歌手,却演唱所有声部,如同每个人都能传唱记忆中的歌谣。

视觉化与无序的体现

不同时期的艺术家运用当时的科技进行声音的观察和试验,这次展出的经典作品如:史坦娜.瓦苏尔卡与伍迪.瓦苏尔卡(Steina Vasulka and Woody Vasulka )《声音尺寸》(1974)、盖瑞.希尔(Gary Hill)《黑╱白╱文本》(1980)实验声音信号于类比电子影像的互动呈现。艾德蒙.库歇与米歇尔.布雷(Edmond Couchot  and Michel Bret )《蒲公英》(2006)是老少咸宜的互动装置,对著现场的麦克风吹气,便能触动影像中蒲公英种子漫天飘舞,影像的变化始于每一次的呼吸,是这两位法国数位艺术界代表人物的诗意想像。

杨嘉辉《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交响乐团乐手努力演奏,却只听见拉弓触弦的擦擦声等,音乐本身却被消音的状态。(吴垠慧 摄)

日本艺术家毛利悠子《游行》(2011-2017)与香港艺术家杨嘉辉《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2018)试图挑战「合奏」(ensemble)的多种类型,前者透过电动机械装置操控木琴、手风琴、气球、鼓等所组成特殊的乐团,在不和谐中发现声音与物件之间生动的共鸣。

杨嘉辉与乐团合作的「消音状况」系列,乐手们努力演奏,却只听见拉弓触弦的擦擦与动作声等,音乐本身被消音,将过往被掩盖忽略的现场音反转成主角。

DUMB TYPE《备忘录、或、航行》展出现场。(国立台湾美术馆 提供)

认同与权力的建构

艺术家也观察声音如何引发身体、心理与情感的位移,或成为身分认同的凭借。马克.莱基(Mark Leckey)《Fiorucci让我变硬派》(1999)网罗「英国舞池」(British dancefloors)的既成影像,重溯1970年代「北方灵魂」(Northern Soul)到1990年代初期「锐舞」(Rave)地下文化的轨迹与认同的建立。哈桑.汗(Hassan Khan)《珠宝》(2010)也从两名男子随著埃及流行音乐沙比(Shaâbi)舞动的肢体交流,探讨乐曲如何打破社会阶层。

日本跨领域团体DUMB TYPE《备忘录、或、航行》(2014),从光条扫描舞者表演睡眠的姿态,到资讯爆炸的社会和宇宙空间的非历史时间的尺度转换,充满科技感的声响,揭示人类变成浩瀚数据之海中的渺小一粟。

荷莉.亨顿与麦特.德莱赫斯特的《2022.12.17,5:44,我在此》运用文字转持影像的AI生成器,呈现亨顿生产后昏迷所引发的幻想。(吴垠慧 摄)

当今网路媒体与人工智慧彻底重塑知识与创造性,艺术家借以回应新科技的运作机制。艾瑞克.波德莱尔(Éric Baudelaire)《等待故事发生╱无叙事性的故事》(2024)以现场摆放的3张长椅为象征性角色,它们论辩真相的危机等「对话」来自不同的人工智慧文本产生器,语言模型则是不断演变的网路内容。荷莉.亨顿与麦特.德莱赫斯特(Holly Herndon and  Mat Dryhurst)是最早运用生成式AI创作的艺术家之一,《2022.12.17,5:44,我在此》(2023)运用文字转成影像的AI生成器,探索亨顿生产后昏迷所引发的幻想,影像的不稳定性恰如记忆的滑动。

艾德蒙.库歇与米歇尔.布雷的《蒲公英》,观者对麦克风吹气,即可见蒲公英种子漫天飘舞。(© Centre Pompidou, MNAM-CCIDist. GrandPalaisRmn 国立台湾美术馆 提供)

来自台湾的声音

这次展出的台湾作品形式与发「声」渠道不一:声音艺术先锋王福瑞《声点》(2010)由数百个倚赖晶片运算的喇叭构成,经乱数控制的不同音频在展间回荡,黑暗中犹如星点。林其蔚从2004年启动「磁带音乐」系列结合行动演出,参与者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朗读他们拿到的磁带内容,透过聆听彼此的声音发展出一段即兴、协作的合声关系。王仲堃《体2025》(2025)是一组与风互动的声响机械装置,饶加恩的动力装置《La-tone》(2025)造型取自凡尔赛宫的水晶吊灯与喷泉意象,是会旋转的声音雕塑。《幽灵、水泥、回音》源自王虹凯对美浓反水库运动史的关注,另扩及至日本、埃及对水文开发的经验参照,整体涵盖声音采集、表演、诗作与复合媒材等呈现。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5/18 ~ 2025/08/18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