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纯纯就读文大美术系毕业制作的油画《阳明黄昏》(1975),画面上包含指导老师廖继春亲笔修改的痕迹。(吴垠慧 摄)
艺@展览

如黑潮海纳艺术的存在与流变

赖纯纯回顾展探看生命虚实之相

黑潮:赖纯纯回顾展

2025  3/1~5/25

台北市立美术馆

我们多少都看过赖纯纯的公共艺术,她的作品遍及台湾各处,包括机场、台北和高雄捷运站、国道服务区、医院、银行、学校等,流动性的造形和鲜丽的色彩为其标志,无论基材是压克力玻璃或是金属,色彩就像舞动的精灵,在她的注视下一一落了地,化为千姿百态的形体。早在1970年代学习期间,受到指导老师廖继春启发,赖纯纯便已领略到以色彩作为表现主体的可能,以此建构出想像空间。

现于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的「黑潮:赖纯纯回顾展」,由张晴文担纲策展,梳理这位台湾当代艺术先锋近半世纪来的阶段性代表作,从大学毕业制作的油画《阳明黄昏》(1975),到1980年代以抽象为表现形式,从画布延伸至雕塑,再扩及空间装置的创作,1990年代悠游于东西方媒材、自然物与工业材料之间的变化与创造,赋予物件存在的意义。尽管每个阶段性风格有所差异,惟色彩和空间的探索始终是她艺术思考的核心。

赖纯纯的压克力绘画《红、蓝、绿》(1983),以抽象表现阳明山工作室的氤氲水气。(吴垠慧 摄)

拥抱大尺幅的空间装置

赖纯纯1953年生于台北,在双亲支持下,考取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承蒙李梅树、杨三郎和廖继春等老师指导绘画,也向黄朝谟学习雕塑,对媒材的兴趣相当广泛。文大毕业后,举家前往日本,1976年进入学风自由的多摩美术大学深造,该校是日本现代艺术运动「物派」(Mono-ha)起源地,以未加工的自然物为创作材料,表现物质存在之艺术概念,开启赖纯纯对物质性的思考,以色彩和颜料为表现的主体。

1978年取得硕士,隔年只身前往纽约「朝圣」,同时在普拉特版画中心学习版画,开始尝试复合媒材创作。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和装置艺术兴起之影响,也朝几何抽象和大尺幅的空间性创作发展。1982年回台,受聘于文大美术系任教,但有感于教职和行政工作束缚,一年后辞职,专职创作迄今。

1983年台北市立美术馆开馆,这个崭新的「白盒子」空间,提供艺术家展现新观念、展示新型态艺术的实验场,如赖纯纯这一辈战后婴儿潮世代的艺术家,无不以北美馆为展出标的。那一年,赖纯纯以《黑白红绿四联作》参加开馆展,1986年又以《赞美诗》、《无去无来》两件作品分别获得北美馆办理的「现代绘画新展望」优选和「现代雕塑展」首奖。1980年代她多次举办个展,为具指标性的青年艺术家。

这时期作品使用的色彩,已经从画布表面延伸至画框侧边,再沿展到空间装置。《无去无来》作品中,她让色彩附著于压克力玻璃上,而压克力则置放在地面,乍看颜色像漂浮在空间里,具穿透性的压克力板取代画布成为色彩的载体。

PAR广告买二送一广告图片
赖纯纯1980年代的创作从平面延展至空间的探索,图左是《黑白红绿四联作》(1983),图中央为《粼光1:向林寿宇致敬》(1984-2013),图右是《存在与变化》系列(原作创作于1984年,2019年重制)。(吴垠慧 摄)

在艺术中省视女性经验

当几何与极限风格追寻到极致,赖纯纯发觉内在变得空虚。1987年起先后到瑞士和法国南部驻村,受欧洲艺术家启发,开始使用石、石墨、木头等自然物创作,返台后去苗栗三义短居,1992年发表雕塑《渡》、《我是地上的水》、《位置╱人》等皆以自然物打造,回归土地与自然,也从东方传统文化取得与西方现代艺术间获致平衡的方法,她重拾绘画,以西方绘画结合东方书画旨趣,在水平空间寻求延展的可能。

阶段性的沉潜,除了调合她所接受的艺术训练及文化差异,也从生活与情感经验中反身思考女性的生命处境,1994年起发展至今的「心」系列可见其探寻的轨迹:《悸动的心》(1994)以红豆杉打造木质之心,其造形也像颗迸裂的种子;《真空妙有》(1994)在普贤菩萨模具底下的「空」意谓「无形才是本真」;《心器》(1997)的5座观音,跟前各自映现一片抽象图样的「影子」,是具象与抽象、虚与实的叠合。

经历生活与艺术的「重组」,1998年赖纯纯在个展「强力春药」中以一场行动演出:她身穿五毒衣、手持七星剑破除自己身上的「魔咒」,象征向过去告别。2000年个展,她穿著救生圈构成的大蓬裙化为「爱丽丝」形象出现,宣告自己(女性)的「仙境」由自己创造。与此同时,她开始投入公共艺术创作,将晶莹缤纷的色彩分享予大众。

赖纯纯的《无去无来》(1985)让颜料附著于压克力玻璃上,色彩犹如悬浮于空间中。(台北市立美术馆 提供)

涵纳多元的艺术黑潮

创作之外,赖纯纯1986年成立「SOCA现代艺术工作室」(Studio of Contemporary Art)推广前卫艺术,培养不少后进,SOCA成为台湾「替代空间」先声。2000年再与吴玛悧等艺术家创办「台湾女性艺术协会」,希冀改善艺术环境的性别差异,2024年设立「SOCA都兰」,提供艺术家驻村台东的创作基地。赖纯纯自承不谙行政庶务,仍多次透过组织的创办,作为参与社会的自我实践。

在女性维系创作依旧不容易的当代,个性独立、自由的赖纯纯持续不辍,「黑潮」是北美馆开馆以来,难得以女性艺术家为对象策画回顾展,让该展别富意义。2013年迁居台东,赖纯纯对艺术的认知更加贴近生活,来自海洋、四季、动植物和不同族群文化的碰撞激发,都是她在自然、自在当中求取艺术的来源,也是这次北美馆回顾展名为「黑潮」之意——这道沿著东亚前进的海流途经多个文化区域,也导引人与物的迁徙,带来丰富的生命交会;黑潮的「黑」乃是吸收阳光所致,温暖的海水包罗广纳,正能呼应赖纯纯以「变化」是为「存在」的创作精神,「艺术就是生活、生命,是一个长出来的过程,是意义的创造」,她如是认为。

赖纯纯1980年代末以自然物为创作材料,展开「雕塑自然」系列,图为《位置╱人》(1992)在顶上木鱼和下方座石之间,是容纳一个人静思冥想的空间。(吴垠慧 摄)
赖纯纯的代表作《心器》(1997),透过5座观音和对应地上的抽象图案,观照「心」这个容器。本作为国立台湾美术馆典藏。(台北市立美术馆 提供)
赖纯纯到台东都兰驻村期间,将浸淫于大自然的感悟转化为创作,《月光下女妖漫舞》(2007)为该时期所作。(台北市立美术馆 提供)
赖纯纯1994年开启「心」系列创作迄今,图为以心型图样构成的空间装置《黑潮》局部(2025)。(吴垠慧 摄)
赖纯纯为这次回顾展所做的空间装置《黑潮流光:边陲的无限可能》局部(2025),结合彩绘压克力、漂流木、不绣钢等多种材质,营造出海洋意象。(吴垠慧 摄)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4/19 ~ 2025/07/19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