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孫松榮

發表文章 10 篇
  • 《委託製作》中,年輕藝術家們聽著陳以軒的口令,持著攝影機在鳳甲美術館的空展廳內即興表演。
    ARTalks

    持攝影機的即興室內舞 論陳以軒的《委託製作》

    顯然,超越《委託製作》的主雇關係,陳以軒感興趣的,也是這部作品呼之欲出的潛台詞:更多是關於他們這一代年輕藝術家如何在創作與接案、發想與生存之際,能夠集體地聯合起來,扶持、相挺,於總是無法臻於理想卻逐步崩壞的大環境中,試圖強力突圍並前進。 這即是為何這一場集體的即興表演是無法預演與彩排的,它彷如生命與創作,永遠發展且變化著

    文字|孫松榮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參觀者在白色膠囊空間閱讀駱以軍的短篇小說。
    ARTalks

    時光幻境:電影場景的「超日常」(Daily+)

    在白色膠囊空間閱讀完短篇小說,抑或,聆聽完駱以軍朗讀的有聲書後再走進展場之際,是讀者也是觀眾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進入微型世界的奇異感。文字裡那些關於拼裝、夢境、歧路迷宮的空間,化為光影閃動、超小比例微縮,及廢棄頹壞的框格房間。觀眾走入了小說中,旋即成為一位經驗著融浸世界(immersive world)的奇特人物,致使「超日常」猶如一個正處於拍攝中的片場,抑或,一部正在排演的影片。

    文字|孫松榮、劉薳粲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展間裡十幾台形似嬰兒車的三輪車,供參與「唸書睡宿」的觀眾平躺或蜷曲身體,聆聽藝文人士於兩小時內唸讀各種讀本。
    ARTalks

    此恨眠眠無絕期

    《Sleep79》可謂以某種表象之外的內在力量,尤其透過睡眠作為無為、無用與無事的形態,極富巧思地部署了「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言之,鄭淑麗與富勒將藝術行動設定為休眠模式,讓展場在進行結合日常、歷史及反體制的「再基地化」之際,更是多向度地賦予以睡眠作為占地形態的觀眾,展開政治解放的潛在能量。

    文字|孫松榮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展覽現場。
    ARTalks

    口音政治的懺情錄

    現實絕對永遠是藝術的指涉對象,但前者猝不及防,是冷血殘酷的對手,總握有致命的最後一擊。這點恐怕是藝術尚難追上,且亟需想辦法超克的。而家庭備忘展總算向這個難纏敵手做出了初步挑戰,並以其混雜著口音的影像與裝置部署在女性新住民的論題上,展現了至關重要的政治省思。

    文字|孫松榮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電影耳:記錄聲音聲音記錄」展場局部。
    ARTalks

    聲態學:「電影耳:記錄聲音/聲音紀錄」作為跨域事件

    在我看來,某種連結著聲音、生態與身體,抑或,可將之暫且稱為「聲態學」(Echo-logy)的策展思維與方法,於焉誕生尤其當我們在影展微明的影廳裡與立方計劃空間中的「聆聽室」,安靜地坐臥著並想像著傳出的聲音之際,打開了「電影耳」的開關,一個既屬聽覺無意識又是震耳欲聾的未知世界,迴旋不已。

    文字|孫松榮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劇中場景時空錯置地呈顯了藝術家的內在糾葛、被圓點和網紋魘住的觀視,乃至瀕臨死亡脅迫的暗影。
    ARTalks

    成為草間彌生:論《千圈の旅》的多重性

    這五個場景之間的關係既是五個帶有某種銜接、跳躍及溶解等意義的鏡頭,也是五種蒙太奇。由此,這齣講述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生命和藝術的演出,是郭文泰與何采柔調度、裁切及詮釋下的某種產物。進一步地說,關於這五個生命片段,可以是草間彌生的藝術與精神、創作與創傷之間難以分割的影像史。無關線性敘述,五個場景時空錯置地呈顯了藝術家的內在糾葛、被圓點和網紋魘住的觀視,乃至瀕臨死亡脅迫的暗影。

    文字|孫松榮、河床劇團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當六位身表演者上台時,是詩、跨藝術及身體論題被具體化的時刻。
    ARTalks

    錯體特技:從《日曜日式散步者》到《立黑吞浪者》

    如果直接推論《立黑吞浪者》與《日曜日式散步者》之間的關係,身體表演被前者巧妙地形象化為後者某種思想演練的狀態這是譬喻風車詩人在密室或書房思索詩的完成,其靈感「錯體」於歐亞前衛與現實的弔詭情境。另一種則是「我作為他者」的身體,接續亞陶「無器官身體」概念,重現那些欲透過教育、醫學及軍事等各種國家機器模塑身體的失序與敗壞形態。

    文字|孫松榮、陳藝堂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紅衣女子接起一通莫名響起的電話。
    ARTalks

    隨著開場感覺就不一樣了 河床劇團的《夢見大衛林區》

    我覺得有趣之處,並非是河床劇團演了一齣向美國作者致敬並重新挪置其語彙的作品,而是劇團自身的創作基因可謂就和上述的舞台化的影像世界,抑或,影像化的身體與姿態脫離不了關係,甚至是奠定其劇場特色的核心結構。如果河床劇團的特徵(之一)是透過此種舞台化的影像世界或影像化的身體與姿態來構成「林區式」的形態,那麼「夢見大衛林區」究竟意味著什麼?顯然,向超現實系譜汲取靈感來彰顯其繼承關係,是其中一個可能的線索。

    文字|孫松榮、河床劇團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鼠鹿、漢都亞、獠牙王、巫師、迷航的飛機與其他》影像截圖。
    ARTalks

    區秀詒的歷史殘影術:由「棉佳蘭」計畫至《山瘟》

    一般來說,現場電影強調即興的表演,側重於錯置音畫以重新觸發某種新感知狀態的作法,在《山瘟》中找到極佳的詮釋:這個尤其不被國家歷史所視見並被摒除的人民記憶,猶如找不到肉身的幽靈,文字是其迴返的其中一種方式,而無法對焦的影像那無法被具象化的連續閃光與殘影則是它另個身世。

    文字|孫松榮、區秀詒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陳瀅如個展「超距作用」現場。
    ARTalks

    星象蒙太奇:圍繞著陳瀅如的《超距作用》及歷史之惡

    觀看陳瀅如新作三銀幕錄像裝置《超距作用》,及重看其舊作尤其是《共登世界大同之境》,與其說是兼具神秘與科學的天文學和占星學讓令人目眩神迷,倒不如說是這位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學院的行為與錄像藝術研究所的藝術家如何連結與調控異質元素的做法,使我驚豔不已。

    文字|孫松榮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