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活動中心。(Mariana Machado 攝 Kunstenfestivaldesarts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直擊2025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上)

30年的淬煉 辯證當下、探索未知

`

每年5月,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Kunstenfestivaldesarts,下簡稱KFDA)匯集全球30多部最新創作,將歐洲交通樞紐大城轉化為前衛藝術的實驗場。今年適逢藝術節創立30周年, KFDA延續以跨域精神與國際視野,展現藝術家對世界變動局勢的敏銳觀察,突顯當代表演藝術介入社會的政治力,無愧它與亞維儂、維也納藝術節並列為當代表演藝術的指標。

雙總監布蘭加.古貝和Dries Douibi的座談現場。(王世偉 攝)
陳思宏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廣告圖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舞台劇精采片段搶先看廣告圖片

藝術先行的創始理念

隨著90年代「法蘭德斯浪潮」(Flemish Wave)(註1)興起,策展人蕾森(Frie Leysen)(註2)和Guido Minne為了提供比利時藝術家在地的展演平台,並整合荷、法語兩區的文化資源,於1994年創建KFDA。考量到布魯塞爾族群交融的環境,藝術節從開始就將「跨形式、跨文化、跨場域」設為核心理念,讓藝術深入城市肌理。蕾森認為藝術節的功用不應僅限於推動觀光,更應促進社會溝通、消弭文化隔閡、拓展國際交流。(註3)有別於傳統歐陸藝術節,KFDA不設定策展主題,反而選擇傾聽前衛創作者的聲音,提供他們揮灑創意、長期陪伴的園地,協助新秀淬煉成明日之星。(註4)KFDA致力建立長期合作的關係,允許藝術家開展實驗型創作,並保留他們失敗的權利。(註5)KFDA將陌生的創作形式視為探索未知的賭注,甚至是啟發性的政治訓練。每年85%的原創作品為觀眾帶來挑戰感官體驗、顛覆認知的謎樣旅程。

文化預算縮減下的德國劇場廣告圖片
「自由學校」的活動舉辦空間。(Pepê Schettino 攝 Kunstenfestivaldesarts 提供)

滲透、參與的雙總監時代

將於卸任的雙總監布蘭加.古貝(Daniel Blanga Gubbay)和Dries Douibi的6年任期內延續著KFDA的創始精神,並為藝術節開啟全新篇章。古貝認為,策劃藝術節,並非延伸個人品味,而必須在傳承和創新之間取得平衡,唯有謹記初衷並隨時調整,才能回應不停變動的文化景觀和政治情勢。(註6)因此,兩位總監強調藝術的滲透性,擴展表演場地至布魯塞爾周邊30多個公共空間,更支持突破形式疆界的創作,以多元觀點對抗市場全球化帶來的刻板印象,及民粹主義的僵化概念。為了強化社會參與和知識共享,他們設立「自由學校」(Free School),透過工作坊和座談,邀請創作者與當地學生、社區組織共同探索藝術的社會實踐。今年的活動主題聚焦於現代文明發展下的瀕臨消逝,從物種滅絕到加薩飢荒,鼓勵大家深思當代國際局勢,尋找嶄新抗爭動能。

《浮士德在非洲!》(Fiona MacPherson 攝 Kunstenfestivaldesarts 提供)

百花齊放的而立之年

今年KFDA邁入30周年,於5月9日至31日共呈現34部作品,其中一半是世界首演,共吸引約34,000名觀眾。本屆藝術節不只是繼往開來的慶典,更突顯被削弱的文化現狀。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探討工業化造成螢火蟲消失的文章啟發,總監試圖探索黑暗時代的藝術微光,捍衛異樣的形式與意見,突顯脆弱存在的魔幻瞬間。本屆KFDA匯集來自歐、亞、非、拉丁美洲的多元藝術形式,避免單一框架,觸及歷史重塑、沙文主義的批判與顛覆、全球化經濟下的生存環境、新時代抗爭等多重議題,展現當代國際社會的複雜與矛盾。

《佛塞的朋友》(Alain Verschueren - RHoK 攝 Kunstenfestivaldesarts 提供)

卅年前經典重現

為了彰顯承先啟後的脈絡,本屆KFDA重製近30年前風靡藝術節的演出——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浮士德在非洲!》(Faustus in Africa!)。這部結合真人演員、木炭動畫、偶戲及現場音樂的作品,源自南非反種族隔離運動,以幽默又哀傷的方式描繪人類因利誘而掠奪資源,暗喻西方世界對非洲大陸的殖民、剝削。重製版本融入南非詩人Lesego Rampolokeng的諷刺筆觸,映照全球化經濟下的的生存困境,引人聯想近年來爆發的戰火侵略、難民潮和氣候危機。此外,KFDA也邀請數度造訪藝術節的當代舞大師佛塞(William Forsythe),與年輕編舞家Rauf Yasit合作,共同探索民俗舞、嘻哈舞、現代芭蕾等不同舞蹈形式的根源與對話,作品《佛塞的朋友》(Friends of Forsythe)運用公共空間打造當代舞蹈與城市文化之間的連結,成為獻給布魯塞爾的限定演出。

註:

  1. 「法蘭德斯新浪潮」指的是1980年代後崛起於國際劇壇的比利時荷語區創作者,包括楊.法布爾(Jan Fabre)、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布拉德勒(Alain Platel)等編舞家、凡.霍夫(Ivo van Hove)、蓋西耶(Guy Cassiers)等導演,以及尼德劇團(Needcompany)、比利時終極現代舞團(Ultima Vez)等創作團體。
  2. 已於2020年逝世的蕾森與台灣頗有淵源,不只曾在首屆KFDA邀請過由田啟元執導的《白水》,2016年更曾來台擔任第14屆台新藝術獎的國際決選評審。請參考:江世芳,〈藝術,考能是最好的方式——專訪布魯塞爾藝術節主席芙麗.萊森〉,《表演藝術》雜誌第22期,1994年8月號;貢幼穎,〈弗莉雅.萊森:我們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樑〉,《表演藝術》雜誌第283期,2016年7月號。
  3. 首屆的KFDA就曾邀請自中、港、台三地的劇團進行匯演,包括了台灣的亦宛然掌中劇團、臨界點劇象錄、香港的進念劇團、北京的戲劇車間。這不僅挖掘了鮮少在歐洲登台的藝術家,更突顯了國際化的複雜觀點。
  4. 舉凡《酒神沒有派對》的編舞家蒙泰羅.弗雷塔斯(Marlene Monteiro Freitas)、澳洲背靠背劇團(Back to Back Theatre)、泰國導演維帢亞.阿塔瑪(Wichaya Artamat)近年來都崛起於KFDA,才成為國際劇壇矚目的創作者。
  5. 這也是為何KFDA孕育了許多近年來讓人驚豔的作品,像是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兄弟們(Brothers)的前身《Buster》、塔沃柯夫斯基(Łukasz Twarkowski)的《共和國》(Respublika)。
  6. Marie Baudet, 〈KFDA, 30 ans-L’audace de l’inédit, le plaisir de se perdre〉 in La Pointe, 25 mars 2025.

〈直擊2025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下)30年的淬煉  辯證當下、探索未知〉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7/18 ~ 2025/10/18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