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焦點專題 Focus
2023「ACPC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精選講座側記
第3屆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CPC,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在經過兩年疫情期間的遠距授課,今年終於得以邀請導師與學員們齊聚台北的國家兩廳院,為這場由新加坡、韓國、日本與台灣4地場館共同支持的3年計畫暫畫下美好休止符。在9月12日至16日為期5天的工作坊中,密集安排了藝術行政課程講座、一對一面談、提案診斷及台北文化實體探查。本刊特地從中挑選了3場課程:「作品溝通裡的留白藝術」、「表演藝術中的市場機制」及「與藝術家並肩同行」進行側記,以饗讀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3-2024新樂季搶先報╱國內篇
在國際各大交響樂團的動盪趨於平穩之時,國內交響樂團也逐漸能夠踏穩步伐。許多出色的節目安排亟欲與觀眾們分享,卻礙於些許細節仍未能對外公布,然而本刊率先取得國內樂團本樂季的上半場節目安排,邀請達人們選出心中的5大不可不看的節目(順序按照姓名筆畫排列),並告訴你內行的門道。要將時間預定下來了,您已經準備好日誌了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3-2024新樂季搶先報╱國際篇
新樂季回來了! 氣勢磅礴且表現多樣的交響樂,是當今世上編制最龐大、也是最複雜的音樂表現型態。它的表現力無可取代,卻也因為眾多演奏家同台的關鍵要素,讓疫情阻擋了它的去路。幸虧經過漫長與艱困的路途,疫後的音樂界以各種形式強勢回歸音樂總監的大風吹、新作品的初登場、性別平權的潛在議題、古典音樂家的慶生與紀念各國不同的新趨勢讓愛樂者雀躍不已。在這歡欣的時刻,本刊特邀專家們為讀者們綜覽國際變化,再請達人們推薦國內不容錯過的節目。讓等待已久的樂迷們,不用出國,也能掌握樂壇動態!當然,也可以開始規劃出國旅遊度假PLUS欣賞音樂會的知性之旅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這個Moment,讓我們線上演出!
Covid-19自2019年底在中國武漢首次被發現後,於2020年初迅速擴散,全世界目前已有超過一億人確診。而在整個產業鏈裡,藝文產業往往被視為「非必要工作」,且在禁止群聚、社交距離等要件下,導致劇院關閉、演出暫停,讓表演藝術產業瞬間停擺,慘淡之景,首當其衝。直至近期,部分國家疫情有趨緩之勢,陸續將劇場開放;但維持將近一年穩定生活與劇場演出的台灣,卻在5月初急轉直下,確診數拉升,加零的變成是劇場演出,取消、延期成為節目表的唯二字樣此時,不管是停擺、或是緩步復甦,線上演出作為疫情下的權宜之計,似乎正開放了劇場的空間限制。本次的特別企畫將以台灣、香港與新加坡的線上演出案例,讓我們一起在線上群聚,找下一次相會於劇場的契機。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亞洲」是近年表演藝術圈的熱門關鍵字,各大場館、平台、計畫無不以此定位自己、呼朋引伴。雖然提及亞洲,多半人們腦海中的世界地圖特定區塊都能亮起燈;但作為文化概念,卻總是說不清楚又曖昧模糊。論者大致的共識是,亞洲作為「歐洲製造」的概念,是現代歐洲自我指認的他者。而今我們體認到,這片總面積約4457.9萬平方公里的地域,人種、政治、宗教是如此分殊差異,要如何跳脫框架,在理論典範和文化政策移轉中重新「感覺亞洲」,以開展出有別於歐美中心的世界觀,是現下值得重省的議題。 本期特刊以表演藝術為切面,重探冷戰後至今的東亞、東南亞至南島地緣政治中的文化生產。我們以「地緣」、「身體之間」、「機構現場」這3條路徑進入,嘗試在亞洲與台灣的複雜牽扯中抽絲剝繭,透過跨國、跨區域的參照視線,一窺劇場創作者、編舞家、編劇、製作人、策展人、機構等,是如何透過身體實踐、區域組織,重認自己;與此同時,我們也開展出「在南方」的感覺之道,以地理空間的重構,梳理不同族群和文化認同的身體感知與展演。 這些精采的案例讓我們看見表演藝術工作者們是如何持續地在他們所身處的不同現實中,觀察、思考、測量己身不同位置出發的文化生產動力,演繹出多樣敘事與多元感官維度。或許正如本期受訪者之一的姚立群所指出:「沒有什麼亞不亞洲,終究只能相信自己的能量。」
-
青春說What is a Youth――非常林奕華舞台映画2024台北.前導講座
當我們想到「戲劇」兩個字,如果要列出五大相關詞彙,「莎士比亞」四個字很難不在其中。然而,當我們想到莎士比亞的時候,大多會想到的是他用十四行結構寫的獨白,又或是他在史實與杜撰之間遊走,創造出戲劇與現實之間的辯證,又或者是他對於人性、權力晦暗又深刻的描繪。
-
特別企畫 Feature Y│Yes, I do
一週永續挑戰
都說劇場是一個作夢的地方,但永續卻不時地閃著紅燈警示。談了這麼多理論,如何落實在現實世界裡?我們邀請了幾位表演藝術工作者寫下他們一週的永續挑戰,赫然發現他們早有自己的做法。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kel)原本就習慣攜帶環保餐具,在開季巡迴演出期間每日撥冗撰寫心得;櫻井弘二夫婦則笑稱不知道如何「挑戰」,因為這就是他們的日常。劇場的永續從哪裡開始?聽聽他們怎麼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永續 A to Z
2023年7月3日,科學家研究機構計算結果,宣告這一天是有人類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天。觸目驚心的是,在我們驚訝於這個最熱夏天的同時,幾乎也可以說這是未來最涼爽的一個夏天了!當國際媒體也逐步以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這個名詞來取代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反映氣候危機迫在眉睫之際,你可曾意識到「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時代已結束,取而代之是全球沸騰(global boiling)」?這番出自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nio Guterres)的話令人不寒而慄,但我們無從喘息,因為他接著說:「這只是個開始!」 回顧2023年,熱浪席捲全球,世界各國被極端高溫籠罩、歷史高溫紀錄不斷加速改寫。乾旱、野火、乃至暴雨、颱風等氣候災害伴隨而來。這樣的威脅,沒有任何人能置身事外。以往,我們或可溫婉地呼籲環保愛地球,然而現在,已經面臨到要為生存而戰鬥了。 於是「永續」,成為我們覺醒行動的下一步。 在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後,包含減緩氣候變遷、消除貧窮、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SDGs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更獲得近兩百個國家的簽署。而表演藝術圈裡,台灣的表現也不遑多讓,兩廳院不但受邀參與由瑞士洛桑維蒂劇院(Thtre Vidy-Lausanne)和比利時列日劇院(Thtre de Lige)發起的「STAGES永續劇場聯盟」,與14個包含劇院、劇場協會和大學中結盟。而在台灣,表演藝術聯盟、台灣藝術永續聯盟(TASA)等組織更在相關議題中推動。而有趣的是,許多台灣團隊在以上策略尚未開展前,便以一己之力為永續盡心盡力卻不為人知。為此,本期封面故事「劇場永續A to Z」,徹底從國際、在地、個人、組織等各個方向挖掘,整理林林總總的資訊,讓雜誌像一本字典一樣方便查找,獻給熱愛永續議題的你,以及我們熱愛的這片土地。
-
OPENTIX年度數據分析發布 2022疫後消費回溫
隨著2022年下半年疫情趨緩,口罩禁令解封,消費逐步回溫。根據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統計,2022年當年度演出節目票房銷售總額達11.4億,近乎2021年6.4億的兩倍,而售票活動場次高達8,078場,售出票數達157萬張,皆顯示了市場逐步復甦,整體消費已接近疫情前水準。
-
新古典舞團創辦人劉鳳學博士辭世 享壽98歲
新古典舞團創辦人、行政院文化獎得主、編舞家劉鳳學博士於今日(2023年5月17日)辭世,享壽98歲。 劉鳳學的一生是一部珍貴的台灣舞蹈史。生於中國黑龍江,幼時學習芭蕾,大學時接觸邊疆民族舞蹈,開啟她對舞蹈傳統與創新的思考。1945年隨國民政府遷居來台,此後一生致力於台灣舞蹈發展,以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深厚的舞蹈學識,對台灣舞蹈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她曾任教、任職於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臺藝大)與國家兩廳院。從事舞蹈創作、教學、研究,創作超過130支作品,不僅在國內贏得了無數榮譽和獎項,也在國際舞台上受到廣泛讚譽。創作初期致力於探索中國傳統舞蹈並發展中國現代舞,《十面埋伏》(1958)為此時期的代表作,隨後她赴日本、中國深入硏究中國古代舞蹈,以唐宋樂舞符號重建出《入舞》等12支作品。數十年間,她發表「中國現代舞宣言」(1967)、成立新古典舞團(1976),帶領舞團足跡遍布世界各國,為無數舞蹈工作者、愛好者帶來了無盡的啟發。 此外,她亦長期涉獵原住民樂舞研究,50年代前往蘭嶼探索達悟族禮俗樂舞外,亦在70年代受政府委託進行田調與演出,此經驗亦擴增其藝術表現內涵,呈現如《海獵》(1957)、《沉默的杵音》(1994)、《沉默的飛魚》(2007)、《雲豹之鄉》(2009)等作。 劉鳳學的作品從中國傳統出發,開創出現代美學,亦有深層人性探討與關懷,她的辭世,可說是台灣舞蹈界的重大損失,而其對台灣舞蹈的奉獻與成果,相信將令人們永遠懷念和崇敬。 劉鳳學博士在遺囑中表明身後不設告別式,後續治喪事宜將由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新古典舞團、唐樂舞等單位處理並統一對外公告。
-
萬座曉劇場量能迸發 舞動艋舺迎向國際
萬座曉劇場以萬華為基地,在2023年起始就展現扎根在地、串連國際的能量及目標。藝術總監鍾伯淵表示:「期待萬座可以集結萬人的力量,隨著疫情解封,讓更多人來到艋舺,並從艋舺走向國際。」今年4月21至23日的艋舺國際舞蹈節轉型「艋舺國際舞蹈節暨交易平台」,串連萬座曉劇場及周邊共16個場地,首度策劃「公開徵選單元OpenCall Program」、「國際交流單元Exchange Program」、「策展人單元Curator Program」,並邀請英、德、盧森堡、日、韓、新加坡、寮國、港澳等12位國際策展人來台,總計共42組國內外專業團隊74場節目,為台灣表演藝術環境注入新活力。一票到底的舞蹈節護照passport,於今日(2/21)正式啟售。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2
2022音樂年度人物 周善祥 Kit Armstrong 2022戲劇類年度人物 蕭東意 Kurt Hsiao 2022舞蹈年度人物 蘇威嘉 Su Wei Chia
-
特別企畫 Feature
周善祥 質、量雙具的音樂壯遊 掀起台灣樂壇旋風
從前年底、去年初到今年中,台灣樂壇吹起了一股「周善祥旋風」,而且一次比一次加劇。音樂會場次不僅一再爆量,全台巡演更是口碑甚佳。最難能可貴的是節目的規劃尤為令人驚豔,他以「分享」為初衷,大膽地跨越時空介紹不同風格的樂曲,並以精湛的琴藝翻新觀眾對古典音樂作曲家與作品的定義。周善祥為這塊土地帶來的微妙變化,無疑是革命性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東意 展現喜劇演員的價值 不囿限表演角色與類型
蕭東意,是擅於喜劇表演的劇團「嚎哮排演」的創意總監。2011年與黃建豪成團,便拿下當年臺北藝穗節佳作,至今的創作數量與內容穩定、紮實,且持續嘗試不同媒材。蕭東意同時也是接案演員,參與不同類型的舞台劇、影視演出;特別是在2022年進入爆發期,產量提升且挑戰更多元的角色路線,突破過往對喜劇演員的框架,充分表現個人風格,打造每個亮眼人物,令人期待他的未來發展,迎向更多可能與不可能的挑戰。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蘇威嘉 「自由步」即將邁入10周年 共融、開展身體的各種可能
今年是蘇威嘉10年「自由步」編舞計畫邁入終點的前夕,我們看見這位編舞家在創作過量的時代,不動搖地用自己的速度,懇切地踏上探索舞蹈的旅途,誠實面對路途中相遇的不同領域、年齡、族群的身體。他敏銳感受不同個體的差異,也不放棄透過舞蹈「在一起」的可能,讓人好奇也期待明年,與他的下一個10年。
-
特別企畫 Feature 號外!
二○二二表演藝術年度回顧
2022年,台灣雖面臨COVID-19本土疫情升溫,但全球也逐步擺脫病毒的陰影;與此同時,烏俄戰爭持續延燒,衝擊全球供應鏈,也對台灣民生造成劇烈衝擊。此外,氣候暖化問題日益嚴重,「永續」成表演藝術圈的新關鍵字,從此延伸出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希望表演藝術圈能有什麼樣的未來? 本期特刊,總結以下10大表演藝術重要現象,藉由事件回顧,盤點後續影響與意義。 現象01:國表藝三場館藝術總監首度全員留任 現象02:共融、永續,表演藝術圈新價值 現象0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啟用,能否跨出文化台北的下一步? 現象04:大劇院時代正式到來,致使創作生產過量? 現象05:台新藝術獎邁入20年,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表演藝術專業獎項? 現象06:3億元特殊補助專案「藝術未來行動」,真能引領更美好的未來? 現象07:音樂劇爆量,市場準備好了嗎? 現象08:「階段性呈現」爆量,是觸及觀眾、劇場永續解方? 現象09:COVID-19延燒下的市場挑戰 現象10:全球通膨下的製作成本與票價提高,藝Fun券「常態化」有解?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的、好想再看一次!2020-2022看不膩的表演清單
您在2020至2022年中,最印象深刻、並且希望再看一次,讓創作團隊重演的演出是哪一場呢? 端著這個問題,我們邀請了各領域台前幕後的專業觀眾,先是進行了第一輪的5件作品提名,再進行了第二輪每位推薦人各10票的交叉投票,激烈廝殺後還超出預期地進行了第三輪投票,才彙整出4大領域(戲劇、舞蹈、音樂、戲曲) 看不膩的推薦清單。(註) 透過這份清單,我們嘗試勾勒疫情3年來(2020/01~2022/09)表演藝術各團隊的不同意志,與作品映射出的時代風景。儘管市場低迷,但這份向宇宙下的訂單,依然可見創作團隊豐沛、動人的創作能量。 我們相信,這份清單僅是一個切面,絕對有讓您讀了這個單元,暗自嘀咕「天啊!你們真是什麼都不懂!怎麼會漏了這個作品呢?!」的清單,因此也希望邀請您一起回顧您的2020至2022年,您向宇宙大喊「真的、好想再看一次!」的作品又有哪些呢? 註:4份清單不分名次,皆依演出時間先後排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找台灣爵士樂
爵士樂的誕生,就是一種混血。 一個多世紀前,美國紐澳良的非裔美國人,將藍調與Ragtime揉合歐洲的軍樂發展而來。這輕鬆自由的樂種受人喜愛,迅速地從社區逐漸傳遞到世界各地,在南美、在中東、在亞洲,甚至回傳到歐洲⋯⋯美式的自由一路收放,吸納了當地風土民情,說出新的音樂語彙。相似的路途,爵士樂旅行到台灣,經過樂手們的接力、傳承、創作、推廣,成為今天的模樣。在樂迷們享受即興搖擺之際,是否想過這一來一往間,有多少成分是所謂的原汁原味?或者說,我們創造了多少本土的風味? 事實上,在台灣,爵士樂的行家不少,在唱片、廣播、明星乃至於各地的爵士樂節推波助瀾下,每年更吸引了新的樂迷跨入這個領域。多年來,國際巨星來台每每掀起活動的高潮,刺激了觀眾的視聽神經,然而這一來一去,究竟為台灣留下了多少養分?而今適逢疫情,阻絕了外來的喧嘩,才驚覺台灣樂手的能量已然豐沛,說著更熟悉的語言。這次,讓我們一起從「爵士在台灣」到「台灣的爵士」,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
-
焦點專題 Focus
場館╱國際共製怎麼「共/kóng」?
#怎樣的內容可以登上國家劇院? #為什麼要癡迷於國外知名導演? #年輕創作者值不值得登上國家劇院? #改編該不該對原著作者負責? #決策者的背景能否決定不同類型的節目? #場館的製作能力受到考驗? #場館是否在製作前期就得介入? #節目爛是不是亂花納稅人的錢? #資源運用是否集中在固定團隊? #製作規模與劇場空間的配合是否合理? #選擇製作的評審過程是否公正? #顧問制度要不要介入創作? 今年4月,幾部由國家級場館推出的大製作在線上掀起超乎預期的「討論」波瀾,從黑特劇場、表演藝術評論台到各種自媒體,從寥寥數字到千言萬語,都開啟不限於正反兩方的戰場,甚至在文字發表的彼此滲透、歪讀與詮釋後,也同時溢出與作品本身不一定相關的言論。 在戰火蔓延之後,我們試圖清理煙硝瀰漫的戰場,在以上提問中,找尋到其中一個關鍵詞#共製。 何謂「共製」?從這個基本問題,本刊嘗試梳理台灣劇場「共製」的兩種型態,並進一步剖析不同角色如國內外機構、獨立製作人、評審機制等,在涉入「共製」這複雜的過程中,將觸發並延伸哪些問題?另一方面,理想的共製又會是什麼模樣呢?我們試著重新開啟「討論」,深入探問:共製怎麼「共/kng」? 註:「kng」為「講」的台語,與「共」的話語相似,故取其諧音,表示共製怎麼共同進行,以及怎麼講述。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打開,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在數位劇烈加速度的時代,讀者面貌、閱讀習慣已然轉變,表演藝術圖書館將如何打造新的體驗模式?面對有限的空間,將如何延展出新的典藏法?圖書館的建築空間設計的未來趨勢為何?在數量龐大的典藏品中,圖書館員又該如何梳理出屬於自身時代的觀點,回應所處現實?當代科技、數位資料庫建置將如何影響未來圖書館面貌? 本期封面故事將帶領你推開9間表藝「圖書館」大門,嘗試回答以上問題。 我們從台灣到歐美、東亞,從線下到線上,盤點此些類型各異、各有所長,但都以典藏表演藝術知識為己志、連結過去與未來的專業機構,看它們如何嚴守其獨特性與價值透過典藏法、轉譯法、展示法、空間設計、數位技術應用等門道,重新與使用者建立連結,在時代變化中站穩腳跟,產生創新的變革。 未來已經到來,只是還未流行。讓我們先走進厲害的圖書館,一探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