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本刊編輯部

發表文章 1861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2

    2022音樂年度人物 周善祥 Kit Armstrong 2022戲劇類年度人物 蕭東意 Kurt Hsiao 2022舞蹈年度人物 蘇威嘉 Su Wei Chia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周善祥 質、量雙具的音樂壯遊 掀起台灣樂壇旋風

    從前年底、去年初到今年中,台灣樂壇吹起了一股「周善祥旋風」,而且一次比一次加劇。音樂會場次不僅一再爆量,全台巡演更是口碑甚佳。最難能可貴的是節目的規劃尤為令人驚豔,他以「分享」為初衷,大膽地跨越時空介紹不同風格的樂曲,並以精湛的琴藝翻新觀眾對古典音樂作曲家與作品的定義。周善祥為這塊土地帶來的微妙變化,無疑是革命性的!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東意 展現喜劇演員的價值 不囿限表演角色與類型

    蕭東意,是擅於喜劇表演的劇團「嚎哮排演」的創意總監。2011年與黃建豪成團,便拿下當年臺北藝穗節佳作,至今的創作數量與內容穩定、紮實,且持續嘗試不同媒材。蕭東意同時也是接案演員,參與不同類型的舞台劇、影視演出;特別是在2022年進入爆發期,產量提升且挑戰更多元的角色路線,突破過往對喜劇演員的框架,充分表現個人風格,打造每個亮眼人物,令人期待他的未來發展,迎向更多可能與不可能的挑戰。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蘇威嘉 「自由步」即將邁入10周年 共融、開展身體的各種可能

    今年是蘇威嘉10年「自由步」編舞計畫邁入終點的前夕,我們看見這位編舞家在創作過量的時代,不動搖地用自己的速度,懇切地踏上探索舞蹈的旅途,誠實面對路途中相遇的不同領域、年齡、族群的身體。他敏銳感受不同個體的差異,也不放棄透過舞蹈「在一起」的可能,讓人好奇也期待明年,與他的下一個10年。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號外!

    二○二二表演藝術年度回顧

    2022年,台灣雖面臨COVID-19本土疫情升溫,但全球也逐步擺脫病毒的陰影;與此同時,烏俄戰爭持續延燒,衝擊全球供應鏈,也對台灣民生造成劇烈衝擊。此外,氣候暖化問題日益嚴重,「永續」成表演藝術圈的新關鍵字,從此延伸出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希望表演藝術圈能有什麼樣的未來? 本期特刊,總結以下10大表演藝術重要現象,藉由事件回顧,盤點後續影響與意義。 現象01:國表藝三場館藝術總監首度全員留任 現象02:共融、永續,表演藝術圈新價值 現象0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啟用,能否跨出文化台北的下一步? 現象04:大劇院時代正式到來,致使創作生產過量? 現象05:台新藝術獎邁入20年,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表演藝術專業獎項? 現象06:3億元特殊補助專案「藝術未來行動」,真能引領更美好的未來? 現象07:音樂劇爆量,市場準備好了嗎? 現象08:「階段性呈現」爆量,是觸及觀眾、劇場永續解方? 現象09:COVID-19延燒下的市場挑戰 現象10:全球通膨下的製作成本與票價提高,藝Fun券「常態化」有解?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的、好想再看一次!2020-2022看不膩的表演清單

    您在2020至2022年中,最印象深刻、並且希望再看一次,讓創作團隊重演的演出是哪一場呢? 端著這個問題,我們邀請了各領域台前幕後的專業觀眾,先是進行了第一輪的5件作品提名,再進行了第二輪每位推薦人各10票的交叉投票,激烈廝殺後還超出預期地進行了第三輪投票,才彙整出4大領域(戲劇、舞蹈、音樂、戲曲) 看不膩的推薦清單。(註) 透過這份清單,我們嘗試勾勒疫情3年來(2020/01~2022/09)表演藝術各團隊的不同意志,與作品映射出的時代風景。儘管市場低迷,但這份向宇宙下的訂單,依然可見創作團隊豐沛、動人的創作能量。 我們相信,這份清單僅是一個切面,絕對有讓您讀了這個單元,暗自嘀咕「天啊!你們真是什麼都不懂!怎麼會漏了這個作品呢?!」的清單,因此也希望邀請您一起回顧您的2020至2022年,您向宇宙大喊「真的、好想再看一次!」的作品又有哪些呢? 註:4份清單不分名次,皆依演出時間先後排列。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由林承光(前)、謝建國(左)及董立中(右)所組成的「Old Singer」。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找台灣爵士樂

    爵士樂的誕生,就是一種混血。 一個多世紀前,美國紐澳良的非裔美國人,將藍調與Ragtime揉合歐洲的軍樂發展而來。這輕鬆自由的樂種受人喜愛,迅速地從社區逐漸傳遞到世界各地,在南美、在中東、在亞洲,甚至回傳到歐洲⋯⋯美式的自由一路收放,吸納了當地風土民情,說出新的音樂語彙。相似的路途,爵士樂旅行到台灣,經過樂手們的接力、傳承、創作、推廣,成為今天的模樣。在樂迷們享受即興搖擺之際,是否想過這一來一往間,有多少成分是所謂的原汁原味?或者說,我們創造了多少本土的風味? 事實上,在台灣,爵士樂的行家不少,在唱片、廣播、明星乃至於各地的爵士樂節推波助瀾下,每年更吸引了新的樂迷跨入這個領域。多年來,國際巨星來台每每掀起活動的高潮,刺激了觀眾的視聽神經,然而這一來一去,究竟為台灣留下了多少養分?而今適逢疫情,阻絕了外來的喧嘩,才驚覺台灣樂手的能量已然豐沛,說著更熟悉的語言。這次,讓我們一起從「爵士在台灣」到「台灣的爵士」,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場館╱國際共製怎麼「共/kóng」?

    #怎樣的內容可以登上國家劇院? #為什麼要癡迷於國外知名導演? #年輕創作者值不值得登上國家劇院? #改編該不該對原著作者負責? #決策者的背景能否決定不同類型的節目? #場館的製作能力受到考驗? #場館是否在製作前期就得介入? #節目爛是不是亂花納稅人的錢? #資源運用是否集中在固定團隊? #製作規模與劇場空間的配合是否合理? #選擇製作的評審過程是否公正? #顧問制度要不要介入創作? 今年4月,幾部由國家級場館推出的大製作在線上掀起超乎預期的「討論」波瀾,從黑特劇場、表演藝術評論台到各種自媒體,從寥寥數字到千言萬語,都開啟不限於正反兩方的戰場,甚至在文字發表的彼此滲透、歪讀與詮釋後,也同時溢出與作品本身不一定相關的言論。 在戰火蔓延之後,我們試圖清理煙硝瀰漫的戰場,在以上提問中,找尋到其中一個關鍵詞#共製。 何謂「共製」?從這個基本問題,本刊嘗試梳理台灣劇場「共製」的兩種型態,並進一步剖析不同角色如國內外機構、獨立製作人、評審機制等,在涉入「共製」這複雜的過程中,將觸發並延伸哪些問題?另一方面,理想的共製又會是什麼模樣呢?我們試著重新開啟「討論」,深入探問:共製怎麼「共/kng」? 註:「kng」為「講」的台語,與「共」的話語相似,故取其諧音,表示共製怎麼共同進行,以及怎麼講述。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陳嘉微演出照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這個Moment,讓我們線上演出!

    Covid-19自2019年底在中國武漢首次被發現後,於2020年初迅速擴散,全世界目前已有超過一億人確診。而在整個產業鏈裡,藝文產業往往被視為「非必要工作」,且在禁止群聚、社交距離等要件下,導致劇院關閉、演出暫停,讓表演藝術產業瞬間停擺,慘淡之景,首當其衝。直至近期,部分國家疫情有趨緩之勢,陸續將劇場開放;但維持將近一年穩定生活與劇場演出的台灣,卻在5月初急轉直下,確診數拉升,加零的變成是劇場演出,取消、延期成為節目表的唯二字樣此時,不管是停擺、或是緩步復甦,線上演出作為疫情下的權宜之計,似乎正開放了劇場的空間限制。本次的特別企畫將以台灣、香港與新加坡的線上演出案例,讓我們一起在線上群聚,找下一次相會於劇場的契機。

    文字|本刊編輯部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6/29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打開,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在數位劇烈加速度的時代,讀者面貌、閱讀習慣已然轉變,表演藝術圖書館將如何打造新的體驗模式?面對有限的空間,將如何延展出新的典藏法?圖書館的建築空間設計的未來趨勢為何?在數量龐大的典藏品中,圖書館員又該如何梳理出屬於自身時代的觀點,回應所處現實?當代科技、數位資料庫建置將如何影響未來圖書館面貌? 本期封面故事將帶領你推開9間表藝「圖書館」大門,嘗試回答以上問題。 我們從台灣到歐美、東亞,從線下到線上,盤點此些類型各異、各有所長,但都以典藏表演藝術知識為己志、連結過去與未來的專業機構,看它們如何嚴守其獨特性與價值透過典藏法、轉譯法、展示法、空間設計、數位技術應用等門道,重新與使用者建立連結,在時代變化中站穩腳跟,產生創新的變革。 未來已經到來,只是還未流行。讓我們先走進厲害的圖書館,一探端倪。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走過8間厲害的表演藝術圖書館,推開「近未來」的大門,你期待看見什麼? 每件歷史檔案,都是一面鏡子,映照此刻的我們,並折射出未來觀點的發現。未來,就藏身在現在,在當下我們正在翻閱的檔案之中。 在封面故事的最後,我們將透過6位選書人,提出「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以6大關鍵字,在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的19萬件館藏中進行選品,溫故知新2030讀書會指南。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表演藝術海報視覺進化史

    雖說海報的目的是為宣傳,卻是演出前觀眾對於節目的第一印象。團隊將表演濃縮於一兩個小時,而設計師更將構思精簡於一張海報中,因此作品不僅精鍊,同時也透露團隊的觀點與品味,本期精選雲門舞集、國家交響樂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當代傳奇劇場、朱宗慶打擊樂團與國外團隊,從設計的角度來看表演,展開歷年海報,就如同展開一段表演藝術的發展史。

    文字|本刊編輯部、李時安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測量你與劇場(之間)的距離

    民主、自由、多元、公民社會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正日復一日將這些詞彙落實為值得珍視、標舉的台灣價值,「公共性」三字也愈發成為人們探討各種議題時的關鍵詞。 2020全球飽受疫情衝擊,各地劇場「群聚╱現身」的場所功能幾乎潰散,在台灣的我們雖獲倖免,戴上口罩就能在劇場與其他人貼身觀賞表演,劇場生態鏈卻仍在餘震中尋求生存契機,於此之際,把「劇場 vs.公共性」擺在一起,檢視「劇場到底能在台灣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時機恰好,也無可迴避。 「公共性」這組外來詞彙說來抽象,定義人人想像不一,我們不從理論研究著手,而是先引領大家進入熟悉的公共空間,從使用權、公私領域的劃分,到何以人們群聚至空間中成為「公眾」的意義展開探尋;繼而以「近代劇場七件事」,從行動劇場、閒置空間、文創園區、身體解放、藝術工程、部落尋根、文化治理等關鍵字,提供大家思索劇場公共性的可能方向。 正因談及劇場的公共性,得先適度切出「劇場」的範疇何在,我們以最具象的「場館」作為討論起點,實地拜訪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及營運規模、體制性質和以上三國家場館迥然不同的台北牯嶺街小劇場,邀請館方親自提出他們對於「公共性」的想像和實踐方式,也透過五個探討藝術公共性時經常提及的向度,歸納彙整場館說法。 除了實踐者,公共性也必然納入相關的外部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曾實地走訪歐陸不同場館、採訪劇場如何定義自身的藝術視野與回應社會的編導許哲彬撰文提供劇場公共性的國際參照;也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談公共性似易實難,容易在於此題為時勢主流之趨,但艱難之處,一則如何為這個外來理論名詞找出在地扎根的定義;一則牽涉眾人,面向之廣,難以一次闊清全貌,我們試著在雜誌改版的第一期,談論這個劇場中人多有關切卻不易談的大題目,嘗試初步聚合、呈現大家對「公共性」的想像與界定範圍。觀點落差在所難免,但不妨從這裡,開展對劇場公共性的下一波對話、下一種想像、下一步行動,從2020的危機處轉折,彎出下個機會與命運交錯的劇場大冒險 <p

    文字|鄒欣寧、本刊編輯部、周伶芝、郭亮廷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2021 年,我們改版囉!

    2021 年1 月1 日,《PAR 表演藝術》雜誌正式宣告改版。 這一回,我們將雜誌重新想像成一場紙上展演,重新拆解內容,透過五個章節的梳理〈開演前〉暖身的輕資訊、〈上半場〉的重頭戲「封面故事」、及〈中場休息〉全為圖像單元、〈下半場〉則是精彩絕倫的人物訪談、以及〈Bravo 安可〉絕對不能錯過連載專欄及國際資訊,重新梳理出一個新的閱讀節奏,讓讀者能夠自由地悠游其中,建立出一個屬於自己閱讀雜誌的儀式。 未來,雜誌將採雙月發行,每逢單月發刊,12 月則會另外推出特刊。 為因應內容改版,我們也將雜誌原來的命名「Performing Arts Review」(縮寫為(PAR),正式改為「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自詡雜誌透過「New Perspective, A Closer Look」全新視角、更靠近產業的方式,更貼近一本表演藝術雜誌的本質。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雜誌改版使用說明書

    雜誌改版是一項大工程,尤其是重新盤整讀者早已熟悉、且具時代意義的封面logo、刊頭、及內頁設計等。我們將雜誌重新想像成一場紙上展演,透過〈開演前〉、〈上半場〉、〈中場休息〉、〈下半場〉、及〈Bravo 安可〉,重新梳理出表演藝術雜誌的閱讀節奏,也蘊含了一些內容設定及系統設計的巧思,因此,編輯室在此特別盤點改版設定中的亮點,讓大家可以在閱讀前/ 後對照服用,更能理解雜誌如此設計的用心。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改版進化史

    從《表演藝術》更名到《PAR表演藝術》,近29年來的歷史,乘載了90年代社會變遷,也見證了大環境如何影響表演藝術生態與產業。在籌劃改版期間,特別翻找了過往的雜誌,從中獲得啟發,也找到未來《PAR表演藝術》邁進的方向。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指揮.不指揮

    指揮帝王卡拉揚還在烏爾姆(Ulm)擔任劇院指揮時,下了台會坐到木管群中,看另一位同事Otto Schulmann如何處理音樂。天生具有明星光環的伯恩斯坦,平時在舞台上指揮過動、近乎起舞,不指揮時專注創作,留下精采樂章與文章。 指揮看似光鮮,台下又做足了哪些準備?這次「指揮.不指揮」專題為您挖掘這個職業鮮少被人談起的細節。也透過對三位指揮NSO新任藝術顧問準.馬寇爾、臺灣國樂團新任音樂總監江靖波、台北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陳雲紅的專訪,認識他們對指揮工作的想法與思考。並透過專文分析,一探台灣指揮的養成之路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0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一場瘟疫翻天覆地 回省初心逆風昂揚 李永得接任文化部長 延續藝文紓困、激盪文化創造力 文化部預算減少25% 強化科技藝術應用創新 文策院成立滿周年 孵化IP進行式 劇場數位優化元年 創作與服務全面啟動 Podcast打開耳朵經濟 翻攪藝文新浪潮 地方複合場館持續興建 牯嶺街小劇場千日整修再打開 慢火延燒廿年 團隊倉儲與排練場問題懸而未解 走「出」劇場漫步看戲 行銷城市也回應地方 疫情翻轉世界 旅外音樂能量回流台灣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鄭宗龍 Baboo 莊東杰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鄭宗龍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0

    鄭宗龍 正式接掌雲門大旗 邁向身體的新旅程

    自二○一七年林懷民預告退休,今年是鄭宗龍正式接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第一年,是這位四十四歲的編舞家與這個年長他三歲的舞團,一同邁向新旅程的起點。而這位街頭長大的創作者,將如何建立新的雲門價值,記錄、創造未來的台灣身體風景,值得期待。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Baboo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0

    Baboo 不斷挑戰劇場可能 持續開展創作跨度

    以跨國共製、跨領域、跨文化等方式去挑戰現有的界線,Baboo在其創作脈絡裡始終堅持面對藝術的本質,以及回應當下的深刻眼光,源源不絕的作品產量持續翻新我們對形式與內容的想像幅度。今年以劇場、沉浸體驗與電影等作品作為代表,正好說明了Baboo不懼實驗、勇於嘗試的核心價值,並有再創高峰的可能。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12345678910..94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秋藝術節:回到日常,創造留下來的選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

  • 香港

    「演戲家族」串連過往原創音樂劇歌曲推出慶祝30歲新作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