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桂芝
-
專題報導 Feature
傳統與現代的交感
再創傳統戲曲的新生命,尋找與現代觀衆心靈的契合點,是兩岸戲曲界共同關心、也在摸索實驗的重大課題。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余秋雨先生將《紅樓夢》編成黃梅戲,也將《白娘娘》重編搬上舞台,在大陸劇壇引起震撼,前者甚至再掀黃梅戲的熱潮。余秋雨先生去年十月間訪台參加崑曲會議,本刊特邀名劇作家貢敏先生作了一次對話,提出這兩齣戲的新詮觀點。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台灣鹹魚怎麼翻身?
談起臺灣的國樂界,根本上,有很多人連觀念都還很混淆。所謂「國樂」,應該是只要在中國版圖之內的各民族音樂都算,不論宗敎信仰的差異和文化背景的分別。我們不該有大漢族的沙文心態,硬將國樂的範圍限定在中原地區,更不能妄圖以某地的音樂來代表國樂的全面,正如我們不能僅以滿族的「旗裝異服」(對中原而言的異邦之服)來代表中國歷代的服裝一樣。然而事實上,臺灣國樂界的確有不少人是以「旗裝異服」式的片面觀念來理解國樂。 其次,臺灣國樂界所謂「執牛耳」的領導者,其實多半是半路出家又成不了家的「音樂家!?」,有人甚至連譜也看不懂,而這樣的人遍布在學院中「傳道授業」,自然解不了學生的「惑」,也自然使國樂界中前浪後浪雖不斷蜂湧而來,卻始終無法帶動國樂的發展。文憑高學歷、專業低水平的臺灣國樂界素質遠落於大陸國樂之後,也正肇因於此。 除卻專業學識素養不夠,國樂界的當家們缺乏世界性的識見,只知競爭地盤,而無學術和技巧的鑽硏之心,在在使得國樂的整體進展滯礙不前。 尋根的盲點 當然,拜政策開放之賜,兩岸文化交流日深,大陸藝人絡繹來臺,爲此間國樂界帶來不小的衝擊,從而也產生一些正負面的影響。通過交流,對此間國樂的藝術技巧、層次確有提昇作用;然也因長期的封閉、尋根的熱潮、對彼岸國樂發展的情況認識不足,再加上媒體誇張的報導,使此間國樂人士產生盲目崇拜的心態,忽略了尋根而外,更應尋「眞」。 再者,國內樂團在演奏大陸國樂作品時,常因對其歷史文化、背景、地理環境的不求甚解,以致往往只是演其音符,卻奏不出精神眞髓。中國音樂本屬一種語言音樂,甚少演唱的純音樂,地域性的限制特強,所以演奏者與指揮者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硏究了解,才能演奏出作品的精神原貌,否則「北曲南奏」,神韻盡失。當然,一個好的指揮家、演奏家,可以通過理解,再加上自己的演繹,將一些地方性強的作品予以昇
-
主題 Feature
花神的午后──華文漪.胡耀恆.白先勇對談《牡丹亭》
兩廳院主任胡耀恆,也是戲劇學者,與崑曲名旦華文漪九月九日午后在國家劇院一樓咖啡廳進行了一場對談。眉眼神韻盡是風情的華文漪與幽默風趣的胡耀恆使整個對談過程充滿流暢娛人的氣氛。從中西戲劇訓練表現之異同,到傳統戲曲演員的唱作、感情表達,一路談來,賓主盡歡,彼此互道受益匪淺。這場對話,在兩天後由小説家兼崑曲迷白先勇的出現,欲罷不能地「加場」演出。 對談種種,雖云瑣瑣,卻也錙銖必及,内容整理紀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