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 Hennek
-
音樂 精心構思的音樂之旅
伊蓮.葛莉茉 探索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內心世界
「現今的演奏家並不以『概念』來設計唱片,而是挑選曲子並以混合、並置、組曲的方式,來呈現對心靈的獨特見解或是對世界的看法。這樣的做法很印象派,但也許更哲理。」伊蓮.葛莉茉(Hlne Grimaud)的這段文字(註),也許可以解謎今年10月她在兩廳院獨奏會的節目安排。 伊蓮.葛莉茉於去年9月發行了《給克拉拉》(For Clara)專輯,收錄了舒曼題獻給克拉拉的《克萊斯勒魂》與布拉姆斯的作品。這次在台演出雖然只安排後者的樂曲,但其他曲目卻圍繞在這3位作曲家身上。音樂會從舒曼崇拜且汲取靈感的音樂家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第30號開始。貝多芬晚年寫作風格已經出現浪漫派特徵,這首創作於1820年的奏鳴曲,打破傳統架構形式,第一樂章即以生動活潑(Vivace)的快板呈現,其中第一主題短小的16分音符,讓人想起舒曼《克萊斯勒魂》裡首曲的中間樂段。這個主題由兩手快速演奏8小節後,立即被另一個省思且充滿柔情的緩慢主題打斷,之後第一主題再次出現於發展部及最後的結尾段(coda)。整個樂章雖可見奏鳴曲式,但兩主題快慢相互追隨卻更為明顯。而原本應為慢板的第二樂章,貝多芬在此以最急板(Prestissimo)呈現,同樣以兩個相似卻個性不同的主題來架構此樂章奏鳴曲式。不論是在音色或是樂思上,這兩個樂章似乎已經預見未來舒曼作品的特色:不可調和的矛盾情感,如陌生感與孰悉感並置、歡樂與淚水同在、輕量與重力並行。
-
音樂新訊
「音樂狂旅」 領略三位作曲家的跨時代巨構
不以作曲家為名、也不以特定主題限制;一場音樂會將布列茲、舒曼、蕭斯塔可維奇三位在歷史、地域各不相同的作曲家作品放在一起,看起來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卻突顯出從「好音樂」出發的純粹。 舒曼的《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作曲家畢生唯一一首為大提琴所寫的曲子。三個樂章的樂曲完整保留古典形式和手法,內容卻明白充滿著浪漫主義的精神。在樂曲中,可以聽見作品反映出舒曼敏銳又複雜的情感及豐富的內涵。尤其以鋼琴見長的他,在大提琴歌唱性的發揮及與樂團的平衡,更讓此作成為傳世佳作。即將擔任獨奏的楊.沃格勒(Jan Vogler)現任德勒斯登音樂節總監,演奏錄音量多質精,其中不乏得獎名盤。 除了演出蕭斯塔可維奇最成功、最受歡迎的《第五號交響曲》之外,不可忽視的是布列茲的作品《符號》。繼荀貝格之後,布列茲將十二音列理論發展到極致。數理高手的他用更多的元素交織其中,在嚴謹的排列中拓展出無限的可能,成為現代音樂中最重要的一首樂曲之一。此次將演出第一至第四與第七首,屆時將可聽見樂壇中首屈一指的指揮喬治.佩利凡尼安(George Pehlivanian)帶領樂團,演出這首不易挑戰、卻又具澎湃音響的現代音樂大作。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四:開季音樂會
開鑼拚聲勢 各家端上滿漢全席
每年七、八月,不但是學生擺脫書海的快樂假期,也是樂團暫別「譜海」的暑假。在休息充電後,國內五大樂團不約而同在國家音樂廳為二○一三/一四樂季拉開序幕,並偕同國際知名音樂家帶來重量級曲目,如同滿漢全席的音樂饗宴,料多味美,不禁令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