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ComArt
-
焦點專題 Focus 八五高齡 永不僵化
彼得.布魯克 不止歇的劇場質問與實踐
雖然已經高齡八十五,但從創作《空的空間》一書到今日,國際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從不停歇他在劇場的探索腳步。近年的創作,更是貢獻給宗教與生命議題,除了創作「宗教三部曲」,跨文化作品如《希茲威.班西死了》,扣問生命的西方經典如《短打貝克特》。而將在台北藝術節演出的《何以如是》,更是他長久以來的劇場思考呈現。
-
焦點專題 Focus 越洋獨家專訪劇場大師
彼得.布魯克:我在劇場所作的,都是活生生的當下
Q:在《何以如是》當中,文本有點複雜,綜合了不同的風格,但是您在舞台上卻只用很少的道具,甚至只有一名演員和一名樂手。為什會有如此的構想? A:因為這齣戲的目標,是呈現一個人在問問題的狀態,而且這個人是個演員,她一輩子都在劇場工作,可是她卻在這個當下試著要去了解,劇場對她的意義為何,為何我過的是這個人生,而不是另一個人的人生,為何要做戲等等。所以她去找那些和她一樣面對相同困惑的人,這些人來自不同文化,但他們也問過自己類似的問題,有的來自俄國,有的自英國,有的來自法國,他們也會問,為何我們會稱某些現象為劇場,為何我們要將生命奉獻給劇場。這齣戲用了標題是德文的Warum,意思是「為什麼」,這齣戲在談的就是「何以如是」。不過這個「何以如是」,並非是理論上的,而是一種活生生的質疑。因為一個從事演員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要問為什麼。不是因為她是個演員,而是因為她是人類。 Q:您的文本採用了不同的來源,像是梅耶荷德、克雷格、莎士比亞與世阿彌。那麼這些不同的文本之間,是否傳達了類似的內容,或是它們之間有著內在關聯? A:它們之間有內在關聯。因為「為什麼?」這個問句,不過是一句話,但是我們可以有不同的人生會去體驗這句話。就像你在台灣有自己的人生,我在巴黎有我的人生,米莉安.歌德史密特(Miriam Goldschmidt)在德國有她自己的人生。我們都會以彼此各自的生命經驗,去充實,去具體化「為什麼?」這句話。雖然我們身居各處,但我們都是人類,我們都有深刻而強烈的內在需求,相同而深層的人性結構,同時產生類似的問題。像眼下這個世界充滿悲劇,但人們卻沒有能力體認出,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 Q:為何會挑選女演員米莉安.歌德史密特來跟您合作這齣戲?你們是如何工作的? A:我們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