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智
-
戲曲
後設的實驗,出角的嘗試
一切或許是從「水淹臺北城」的報導,引發了水漫金山寺的想像而開始的。 總之故事開展在1911年日本時代的台北城。化名白素雲的女子白素貞,撐傘走在雨中,從日本警察的手中救下了被誤認為是浮浪者的男子許漢文。兩人開展了愛情故事,走江湖、唱著歌仔調賣藥維生。直到白素雲的粉絲陳阿舍出現,擊潰了許漢文,他打翻醋罈子、一步步生心魔,出現的無名僧覺得他已是佛也難渡,遂推薦他吸食鴉片。白素雲隱瞞自己曾是藝旦的身分成為壓垮兩人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白素貞傷心淚不停流淌,似乎天地有感,是日水淹台北城。許漢文吸食鴉片、傷人犯法,但卻找不到僧人為他保釋,似要指出這一切都是心魔所生幻象;而白素雲最終隨化身大盜的小青離去。 不僅角色人名,在螢幕上也投影演出著歌仔冊中《白蛇傳》故事,都明示著舞台上穿著時代服的人物,實則是一齣關於白蛇的「再書寫」。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若說國家級的劇院是「經典製作的舞台」,那麼艋舺國際舞蹈節,也許能夠被視為「通往經典的階梯」。 為期3天的國際舞蹈節,以艋舺的萬座曉劇場為核心,世界各國的舞作將如種子一般,散落在日常的街景之中無論天橋、公園、市場、老舊建築隨處可見。一場落在10至50分鐘區間的Showcase,也如同將種子謹慎埋進土壤裡所花費的時間,使作品有機會在一個尋常人眼裡,長成一顆經典的大樹。 在這3天中,我們可能是碰巧路過的行人,無意間被表演者的身體動能給驚呆;也可能是拿著「舞蹈節護照」,按圖索驥尋找下個演出地點的觀眾。舞者在城市中游移,觀眾也在市景裡探索。最後彼此有機會於萬座曉劇場相遇,感受人的身體站在劇場之內、空間之外的多樣性。
-
《押解─菜鳥警察vs老扒手》 火車押解之旅誰輸誰勝?
2024年綠光創藝旗艦製作《押解─菜鳥警察vs老扒手》,繼《清明時節》後又一部台灣文學劇場作品經典再現,吳念真改編自文學大師段彩華經典小說《押解》,劇情幽默諷刺,描述經驗老道的扒手和菜鳥警察在火車上的一場鬥智對決,故事乍看是一場扒手和菜鳥警察的鬥智對決,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吳念真卻在其中打破善惡對立,邀請觀眾共乘台鐵列車,透過一段高雄駛往台北的鐵道時光,從各式各樣的乘客眾生相,看見社會現況、人性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