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數據看高中生的社團參與
當「社團」成為現行高中教育的必要後,高中生真的能夠選擇自己想要的社團嗎?社團,對他們而言又是怎樣的存在呢? 這一次,我們發動《PAR表演藝術》雜誌史上最大「高中生召集活動」,找尋身邊所有高中生,發送這份社團選擇與參與的問卷,並獲得多校師長的協助,共回收超過900份有效問卷。 其中,填寫問卷的女性比例偏高,約莫超過6成。分布區域部分,以「基隆、台北、新北」最多,共占4成,「台南、高雄、屏東」次之,亦達36.5%,中部、東部、離島皆有問卷回傳,總計超過200份。就讀年級以高二生居多,按順序為高一生、高三生,但差距不大、比例均衡。就讀組別方面,自然組與社會組比例相當(差距約12份),並有30.5%的填寫者尚未選組、或不在傳統組別分類。 問卷統計結果將分為5組圖表,分別是「社團類型」、「選社原因」、「預期功能」、「實際效用」與「參與社團意願」,希望勾勒出高中生的其中一個面貌。
-
人間父子
婚姻到底是一股衝動,還是一種選擇?
步入婚姻以前,心動的一百種理由 吳定謙:既然要聊婚姻,我一開始就想講垃圾話。前天我在網路上,看見淡水有家海鮮餐廳叫做「海風」要結束營業了,那時候我不是丟到我們家的LINE群組嗎?因為印象中小時候媽媽有說過,那是她跟你第一次約會去吃的餐廳,我就說:「你們的回憶好像要少一個囉!」結果你竟然回說:「不是喔,我們第一次約會是去吃湯圓。」兩人就開始爭論。我當下超想退那個群組,不應該挑起這場紛爭的。 吳念真:我這個人是用畫面來記憶的,所以對那天的記憶還很清楚,那天晚上我們第一次去聽民歌,結束以後就去吃湯圓,連她穿什麼衣服我都隱約記得,甚至那天她說了什麼話她說小時候「在家做湯圓,最困難的是把花生脱膜!」這種細節我都記得。只是她可能不記得這是第一場約會吧。 吳定謙:我跟太太結婚前的記憶,有件事情我印象很深刻。我們第一次聊天的時候,她提到自己有在做LINE貼圖,然後就直接送了我一組!其實那個貼圖不貴嘛,可是收下她自己創作的東西,對我來說很珍貴,還不是隨便的一個禮物,是她自己畫的。 吳念真:這個我可以理解,如果有人送來他的創作,我也會覺得很高興,因為我們知道,創作是某個人集中精神,專注完成的,完成這個是要花時間花腦袋的。 吳定謙:再加上我們物質慾望都很低,節日也不會特別送禮。啊,這讓我想到,我送過你最喜歡的禮物某一年暑假我去紐約玩,覺得那城市的光影跟台灣很不一樣,就拍下來、洗成5乘7的黑白照片,然後放進相框送給你。也不是什麼貴重的東西,但總是有些禮物會在看到的當下,重新讓人想起那種「想要把這一刻分享給你」的心意。 想像中的婚姻,從看見對方的家庭開始 吳念真:但是真的要說齁,我之所以會結婚,當時也不是因為「愛到想要跟這個人過一輩子」。在我那個年代,我30歲才結婚,算很晚了,我是家族的長孫,那幾年祖父生病,我爸爸就問我有沒有交往的對象,他說如果訂婚的話
-
焦點人物
李慈湄:走進無邊的聲響世界,建構聽覺文本
一路從劇場聲音設計、聲音創作計畫,到6月份即將首演的聲音劇場作品《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看似自然而然的創作脈絡,讓李慈湄在角色轉換中梳理聲音創作的各種挑戰。2020年,她與編舞家林宜瑾、壞鞋子舞蹈劇場所合作的《吃土》,利用北管入樂,透過電子音樂的再詮釋,成功地在視覺舞蹈作品中掌握聽覺感官的話語權。此後,她便踏上以聲音創作為主體的浩瀚之路。
-
倫敦
舞台劇《龍貓》在2023年劇場奧利維耶獎大放異彩
一年一度的劇場奧利維耶獎頒獎典禮 (Olivier Awards ceremony)於4月2日舉行,在倫敦皇家艾伯特音樂廳( Royal Albert Hall )舉辦盛宴,由演員漢娜.瓦丁頓(Hannah Waddingham)主持,眾星雲集。 由皇家莎士比亞劇院(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與日本作曲家久石讓合作的《龍貓》(My Neighbour Totoro)入圍9項、獲頒6個獎項,包括最佳娛樂與喜劇劇作和最佳導演,是本次最大贏家。本劇的女主角之一梅.麥可(Mei Mac)亦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雖未獲獎,但這是首次有東亞女演員獲得這個獎項的提名,可謂創造歷史。 上次獲得最佳導演的瑞貝卡.弗雷克娜(Rebecca Frecknall)這次因執導《慾望街車》再度被提名此獎項。雖然輸給《龍貓》導演麥克德莫特(Phelim McDermott),但她執導的劇作獲得最佳重演作品,而戲中男主角保羅.麥斯卡爾(Paul Mescal)更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則由是演獨角戲《初步舉證》(Prima Facie)的周蒂.蔻摩(Jodie Comer)奪得,這是她首次登台演出,本劇也獲得最佳新劇本獎。 最佳新音樂劇由《Standing at Skys Edge》拿下,本劇由國家劇院與雪佛德劇院 (Sheffield Theatres)共同製作,雪佛德劇院前年製作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也在去年奧利維耶獎頒獎典禮上大放異彩。《Standing at Skys Edge》 剛結束在國家劇院的演出,獲獎後便宣布將於明年2月移師倫敦西區劇院 搬演。於 1943 年紐約首演的牛仔音樂劇《俄克拉荷馬!》(Oklahoma! )是音樂劇的經典之一,去年由楊維克劇院(Young Vic)重新製作,今年搬至倫敦西區,這次則獲得最佳重製音樂劇與最佳音樂劇男主角獎項。
-
紐約
紐約愛樂終於迎來杜達美擔任音樂總監
經過可能是古典樂壇最長的追求期後,紐約愛樂終於追到了當紅指揮杜達美(Gustavo Dudamel),他將從2026樂季起擔任這個美國歷史最悠久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 杜達美是21世紀崛起、至今聲望最高的新生代指揮。他在2004年贏得馬勒指揮大獎時才23歲;一頭爆炸捲髮、指揮時隨音樂全身舞動,深具舞台魅力;加上他出身委內瑞拉的國家音樂訓練機制El Sistema,對因為公立音樂教育不斷縮減而憂慮不已的西方古典界很有「禮失求諸野」的認同感,所以很快就成為樂壇寵兒。當時紐愛和洛杉磯愛樂都在尋找新總監,他被視為熱門人選,最後是西岸搶下這朵花魁。 10年後紐愛的葛伯特(Alan Gilbert)宣布不續任,杜達美再度成為第一人選。但他與洛愛的關係正是你儂我儂,更是難得好萊塢也賞臉的古典音樂家,何況紐愛固定演出的音樂廳改建一再難產,他沒理由跳槽,其他知名的指揮也沒人願意接這個燙手山芋,所以紐愛選了一個跌破眼鏡的梵志登。 梵志登就這樣不慍不火地過了幾年,他任內「聲量」最高的一件事卻與演出無關,是在2017年把柏黛(Deborah Borda)從洛愛請回來當大老闆。柏黛正是當年簽走杜達美的伯樂,所以此舉馬上引發諸多聯想。但要迎名駒入肆前,得先修好馬房;柏黛不愧是經緯大才,果然達成幾個前任都未竟的志業,趁著疫情停止演出期,完成這項5億美元的大工程,在去年9月風光開幕,但她隨即宣布將在一年後離職,震驚樂壇,讓人擔心當時還是進行式的樂監徵才會不會卡住。等到2月突然宣布簽下了杜達美,大家才知原來她是鴨子划水,一切盡在計畫中。柏黛臨走前終於幫紐約把這個乘龍快婿帶進門,可說是為近10幾年都有點消沉的紐愛,開啟了新的一頁。
-
柏林
柏林戲劇盛會開幕在即,突傳管理團隊人事異動
2023年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以下簡稱TT)正在如火如荼地籌備著5月12日的開幕。這是疫情後回歸實體現場的第2年,也是這個德語區劇場盛事迎向第60個年頭的歷史時刻,卻在3月中突傳人事異動:去年9月甫成軍的4人策展團隊中,波蘭裔劇場製作人瑪塔.希爾特(Marta Hewelt)宣布4月1日正式退出柏林藝術節與TT團隊。 《每日鏡報》(Tagesspiegel)以「『並無紛爭』:希爾特離開戲劇盛會管理團隊」為標題,文中引用柏林藝術節新聞稿:「由於在組建新團隊與管理層的過程中,認知到彼此不同的工作方式,希爾特和藝術總監皮斯(Matthias Pees)同意,彼此不再繼續合作。」這件人事變動,不僅在時間點上令人吃驚,除因兩人過去曾成功合作執行過多項製作,希爾特於 2010-2012年在柏林HAU劇院(Hebbel am Ufer)與皮斯還共同組織了兩屆的拉丁美洲戲劇節,因此兩人絕對有足夠的機會能了解各自的「工作方式」。長年在獨立劇院(Freie Szene)工作的希爾特上任後,有著從HAU劇院的售票口起步,紮實的第一線劇場行政工作經歷,曾被期待能進一步打破TT長年偏愛市立劇院大戲的保守作風,如今求去,她接下來的動向也引發關注。 梳理TT近10年來的脈絡,從女性藝術家╱團隊保障名額、深入現實社會的議題、接觸各類族群、打開更多國際面向與對話平台,一步步塑造起多元自由的形象。今年更是在新上任藝術總監皮斯任命下,首此由4人策展團隊共同主導。但事實上,文化、語言、專業各異,同時也是第一次合作的4個人該如何各司其職,成就一個指引方向的頭腦,本就是難題。此時希爾特宣布退出,剩下的3人將在未來繼續運作TT的管理團隊。究竟是能守成還是大破大立,大船的走向,也讓眾人既期待又擔憂。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科技為人類生活與體驗帶來進步,時代的列車從不停止前進,乘客們從「嬰兒潮世代」到「X」、「Y」、「Z」世代一齊見證了世界快速變遷的景致。出生在千禧年世代的新人類們甚至也都有了「a」世代的子女。而駛向未來的列車上如今也多了一位名為「AI」的乘客與我們一同前行,要去想像10年後的世界會怎樣的這件事,可能多了更多的可能,相對的需要關注的議題也會五花八門。 放眼世界各國所面臨的青少年議題都是相同的,面對網路和手機與我們的生活愈來愈密不可分,愈發稀缺的青少年世代和這個世界溝通的語彙與處世方法也一直在變遷。人們如何在這個一出生就成為數位原住民的科技時代裡填補彌足珍貴的真實體驗,如何建構生而為人的價值與實踐,讓世界的下一代不至於成為溝通與情緒的孤島 自古至今偉大的藝術家與哲學家們無不肯定藝術之於人類的重要性,接觸藝術能提升心智力量,參與藝術能幫助我們找到與自己的內在連結,體驗藝術的美能啟發創造力與同理心並且讓生命充滿韌性,這些呼籲在在都是不變的信念。 全球化的當前,我們都在面對變化而帶來的挑戰,若能從青少年階段開始讓參與藝術的經驗普及,在這身心面對急促變化的黃金階段及早體驗藝術的美、感動與啟發,藝術或許是一帖良方,也可能是種解方。 這一期雜誌將目光聚焦在「青少年」,帶著大家從台灣各個藝文團隊經營的青少年戲劇節出發,同時看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近況,這次的企劃也蒐集了上百名全國各地青少年參與藝術活動的體驗及參與社團活動的感受及想法,透過正反雙方的討論讓青少年的聲音得以展現。更邀請諮商心理師從專業的觀點切入,分享社團能帶給青少年的影響,同時也邀請到許多在學生時期就曾參與藝文活動社團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分享有趣動人的故事。 共融與永續是創造文化影響力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感謝《PAR表演藝術》雜誌的多元與開放,讓「青少年」也能有機會走入主流關注的平台。
-
2023舞躍大地徵件開跑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的「2023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自5月1日起至6月15日下午5時止採網路報名,延續以往不限年齡、不限國籍、不分舞蹈類別的開放性,廣邀各界編創好手以3至20人編制、10分鐘以內長度、舞台演出形式的原創作品,角逐15個獎項及總計112萬元獎金,一起在疫後時代大口呼吸、用力跳舞。
-
「新人新視野」邁入第15年 張雅媛、楊世豪、戴啟倫全新創作登場
國藝會「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自2008年啟動至今已進入第15屆,陸續扶植63名新銳創作者共79件作品產出,藉由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挖掘新世代思維與邏輯,看見新生代自由與發展。本屆即將發表的3位藝術家張雅媛、楊世豪與戴啟倫,以肢體、舞蹈、馬戲的表演形式,依據各自的生命體驗創作出3部全新作品。
-
國光劇團「誰是英雄?」深耕傳統 為京劇藝術再注活力
國光劇團將於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以「誰是英雄?」為題,演出《殺四門、捧印、雁蕩山》、《百花公主》和《趙氏孤兒》多齣精采傳統劇目,不僅展現世代傳承精神,更橫向串聯各團青年菁英,共同打造經典好戲的現代風采。
-
美國巡演在芝加哥劃下句點 NSO以音樂成功完成文化外交
國家交響樂團(NSO)的美國巡演來到最後一站,於美東時間4月23日下午,在伊利諾州的芝加哥溫茲音樂廳 (Chicago Wentz Concert Hall)演出。上半場第一首曲目改為台灣作曲家李元貞《美濃之道》的首演,獨奏家黃俊文同樣以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讓全場觀眾起立鼓掌,返場再以安可曲《望春風》感動僑界。下半場孟德爾頌的《芬加爾洞窟》及德布西的《海》也令觀眾讚嘆,掌聲不斷。最後則加演蕭泰然的《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成功打響台灣的聲音。
-
王嘉明《親愛的人生》獲「FIND新戲劇藝術節」之邀於柏林演出
繼2019年巴黎秋天藝術節(Festival d'Automne Paris)之後,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作品《親愛的人生》再獲柏林雷寧廣場劇院(Schaubhne Berlin)舉辦的「FIND新戲劇藝術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e Neue Dramatik)邀請,即將於本週末(4月29日至30日)在柏林一連演出兩場,目前票房已售罄。
-
「來自台灣」的NSO 在紐約林肯中心發光
應紐約愛樂之邀,國家交響樂團(NSO)於美國時間4月21日於紐約林肯中心大衛・格芬廳的吳蔡劇場演出。曲目以「海」為發想靈感,呼應台灣的美麗之島,有委託台灣旅美作曲家陳可嘉創作的《潮起潮落》,也以孟德爾頌《芬加爾洞窟》及德布西《海》來詮釋,贏得滿堂采,讓觀眾在演後久久不願散場。獨奏的小提琴家黃俊文在演完布魯赫的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後,更獲得觀眾的起立鼓掌。最後以約翰.科里利亞諾(John Corigliano)《 紅色小提琴隨想曲》(The Red Violin Caprices)作為安可曲,再次驚豔全場。
-
NSO首度躍上甘迺迪中心舞台 以海破題見證台灣
NSO國家交響樂團在外交部促成與華盛頓表演藝術協會(Washington Performing Arts, WPA)邀請下,於本月19日於華盛頓特區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John F. 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Center Hall)演出。本場不但是此行美巡的第一站,也是NSO首度登上該中心舞台表演。
-
世紀當代舞團《荒野俱樂部》 直面生命繁盛與荒涼
睽違3年,編舞家陳維寧以英國詩人艾略特《荒原》為靈感,融合華麗探戈與現代舞肢體重寫百年詩作,攜手臺北電影節最佳導演呂柏勳擔任影像敘事構作,在頹圮荒蕪的殘酷4月共舞《荒野俱樂部》,尋索當代心靈的百年荒原。
-
NSO美東巡演 與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完成首站演出
國家交響樂團(NSO)以「臺灣愛樂(Taiwan Philharmonic)」之名於美東展開巡演。於美國時間4月14日晚間,NSO的數位團員與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The Chamber Music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CMS)成員,在聯合藝術總監、鋼琴家吳菡與大提琴家大衛.芬柯(David Finckel)的親自帶領下,於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 of Performing Arts, NY)艾莉絲.塔利廳(Alice Tully Hall)完成了第一站演出演。
-
第34屆傳藝金曲獎開始徵件 「出版類」調為「音樂類」持續反映產業現況
第34屆傳藝金曲獎徵件開跑了!今年將以「音樂類」、「戲曲表演類」兩大類別開放徵件,報名期限至5月2日止,舉凡111年3月1日到112年2月28日期間的作品皆可報名角逐獎項。
-
《清明時節》再度搬演 讓「外遇」有意想不到的答案
在銀行工作的輝昌,不僅一表人才更擁有令人羨慕的金飯碗,然而嚮往自由的輝昌在8年的婚姻之中與元配漸行漸遠,一日,竟在睡夢中喊著別的女人的名字
-
走過疫情與祝融 朱宗慶打擊樂團推出「邁向40周年倒數1000天計畫」
朱宗慶打擊樂團在去年12月底遭遇火劫,至今已經3個多月。近100天以來,有社會大眾的關心與協助,也對災後重建紛紛提出意見與想像。在災情發生之後,朱團並沒有因而停歇,反之,他們緊急應變、盤整、提出重建計畫,而預計演出的龐大製作《木蘭》,也在樂團從行政、排練到演出,凝聚向心力的結果,創下歷年來票房最高的佳績。「自助才能天助!」創辦人朱宗慶說得鏗鏘有力:「我不打悲情排,而是用正能量做應該做的事。」
-
「表演藝術評論人」補助專案 5月1日至15日受理收件
本專案鼓勵評論人為表演藝術留存紀錄、展現觀點與擴增演出迴響,自2014年啟動至今,已培育62名寫作人才,為近年國內表演藝術作品留下可觀的文字紀錄,並提供與創作者互動溝通的管道,有效地帶動表演藝術評論風氣。本屆專案徵件,受理「評論書寫」及「多元媒介評論」項目計畫,「評論書寫」須於期程內完成20篇表演藝術文字評論並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網站。「多元媒介評論計畫」評論篇幅不限,評論可為文字、影像、聲音等形式或綜合運用多種不同媒介,並提出規劃發表管道,如自行經營之網站、Youtube或與其他平面、影音、網路媒體合作,並可規劃相關推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