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角色台上的千姿百態,除了靠戲曲演員的紮實功底,也需要切合劇情的道具來幫襯突顯,而負責道具的「箱管」,就是幕後不可或缺的角色。箱管分工細緻,各種道具、服裝各有專人管理,其中負責管理兵器、旗和大型道具的即稱為「旗把箱」,除了管理,還肩負製作、修繕、維護重任,DIY就成了「旗把箱」的日常。
旗把箱,是戲曲從業人員中的專有名詞,負責管理兵器、旗和大型道具,包含製作、修繕、維護等,演出時亦需支援檢場或輔助、演員勾臉與趕妝等。其也屬於「箱管」的其中一「箱」,而所謂的「箱」可理解成戲曲後台的一個「部門」,因此「箱管」顧名思義就是管理該部門的人員,有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等不同部門。目前在國光劇團擔任「旗把箱」與「檢場箱」的華智暘提及前輩對「箱」的說法,因為劇團是帶著「戲箱」去演出,所以一人負責一箱,代表不同職務。
製作與修繕道具的專業,未有直接對應的培育機制或學院科系,多半得跟著前輩學習、或是自己摸索。無論是華智暘、或是他的老師(亦是國光劇團前一代旗把箱)張起鳴,最初都是戲曲演員,因為個人特質、生涯規劃等因素轉任箱管。華智暘認為,旗把箱最少也要劇校畢業,或是對戲曲有深度接觸,才能懂得戲曲中的「行話」,與導演╱主排、演員溝通時可以很快知道切入點。
不過,華智暘在轉職過程中仍有對「上台演出」的某種不甘心與自我期許,本想著身兼龍套演員與旗把箱,卻又現實因素而必須多兼任檢場箱,「演員之路算是完全斷絕了。雖然跟當初想的不太一樣,但是很感謝大家都很幫我,有慰留繼續當演員的人,也有鼓勵我到後台工作的人,每天都跟自己天人交戰,很猶豫、也不知道這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因為我知道這麼一轉,就回不了頭了。」華智暘這麼說。另一方面,因為這段轉換期的工作安排,不一定能全心跟在老師身邊學習道具修復、製作等技術,往往得中斷去排練、或是執行其他任務,所以在張起鳴老師退休後,華智暘除與老師保持聯絡,也得自己摸索。

「之後就是技能強化,這就有很多面向,像是木工技法、簡單的縫紉技巧、中國結、書法、國畫等。雖然這些都不是主要環節,但如果有,肯定能增彩不少。」正式接任旗把箱的華智暘,靠著YouTube上的木工、雕刻等影片來吸取技巧,然後沿用到道具改造。也受惠於演算法,開始跳出鐵工、電工等影片,他笑說:「我現在有點像是DIY玩家。」特別是戲曲道具本身的材料相對多元,而非單一工法就能解決,除求新求變,也仰賴過去傳承下來的技術,能相對精準對應到問題。
過程中,華智暘快速累積經驗與心得。像是傳統老戲、或是有史實背景的新編戲,除制式的道具砌末,也必須在創造不同樣式時考究背景。他舉了年初首演、設定於戰國時期的《虎符風雲》,為了重現劇中雕刻精緻的虎符,因現成道具的尺寸不適合,他就開發仿還原色的類虎符飾品,其原料為木頭,在刻出大致形狀之後,用勾臉元素勾勒虎形輪廓,還原與創造都依循戲曲的寫意元素。至於,架空情節的新編戲就更能發揮想像,來符合導演的規劃,像是剛結束演出的《死生一夢》,因為需要一組放置於竹簍裡的骨頭,他就從現成的骨架製品中研究尺寸、露出竹簍的樣態等,來決定處理成完整軀幹、還是散架。對於現有道具的改造,創造新樣貌、或是替演員量身打造,是旗把箱的辛苦之處、卻也是樂趣。
說著這些的華智暘,不時在沉穩裡吐露興奮、或是閃爍著晶透眼光,對這份工作充滿責任與興味。藏在臺灣戲曲中心層層門後的工作室,肩負著倉儲與製作的任務,也像是他的一方天地,他如數家珍地介紹。工作室門口的黑板叮嚀他不要熬夜,因為華智暘不只是個被道具耽誤的DIY玩家,也是守護著演員成為劇中人物的關鍵,從舞台上走往後台,繼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職人:華智暘
職業:旗把箱
簡歷: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二專部畢業。曾服務於台北新劇團,2010年加入國光劇團。原習武生,後隨安雲武老師學習老生,曾習劇目《黃金台》、《烏龍院》等。2022年轉任國光劇團箱管中「旗把」與「檢場」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