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時間──隨筆一則
(Norman Normal 繪)

身為自由工作者在現今所處的科技時代中幾乎是「隨時」、「隨地」需有產出,此處的產出指的不僅是進行專業產出,若以我為例,也許是作曲或是為晚上的彩排做好準備,但由於通訊軟體過於發達,現代人發出的每個訊息都被預期應該收到回覆,甚至是即時的回覆,對我來說這各種的回應也是一種產出,因為同樣占據了時間,一堆尚未回覆的訊息會使人產生沉重的虧欠感,我也曾為了減少這種心理壓力,讓一天從回覆所有訊息開始,結果如滾雪球般地沒完沒了,看著窗外天漸漸黑了卻無法把心思花在主要的專業——音樂上,這種感覺真是糟透了!

這陣子在各種交通日的某天我終於認清一個事實,時間本身並沒有「重要性的差異」可言,滑手機逛社群軟體和專心練琴花的是同等單位、同樣重要的每一分鐘。雖然這是客觀的事實,小朋友也知道一天只有24小時,但仔細深入思考後會驚覺原來所謂的「時間管理」或許並不存在,需要的其實是「自我管理」。滑手機幾乎是所有現代人的內建行為,因滑手機導致專注力被打擾,進而無法回到工作的心流狀態,大家是否都很熟悉?現在社群軟體以15秒的短影片當道,長期接觸下來等於大腦一再被訓練每15秒就要轉換注意力,已有許多研究證明這對大腦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注意力渙散只是其一,你是否也常遇到這個狀況呢?和店員說了:「我要一杯冰咖啡。」他馬上回覆:「好,請問要冰的還是熱的?」也許飲料做錯是小事,但如果這樣的專注程度已成現代人的常態呢?雪上加霜的是,演算法永遠會推出下一則更吸引你的內容,因為它的設計是依照你個人主動提供的個資與平日使用狀況而量身訂製,某個層面來說也許比你還更了解你自己,所以這是一個權力不對等、絕對玩不起的遊戲,本來只想放空5分鐘休息滑一下手機,結果往往是超過半小時停不下來。社群軟體早已不是一個單純讓你我分享每天生活點滴、和好友保持聯繫互動的地方,它在大多數的時間是資本主義社會裡的商業行為模式。

我因自己的工作性質需要而無法停止使用社群軟體,它對我來說依然是成本最小、最能即時發布演出或其他活動資訊的管道,長時間使用下來,我也持續和各種科技文明病搏鬥,像是有時不小心仍會落入FOMO的陷阱(Fear of Missing Out,中文常翻譯為錯失恐懼症,指的是稍一離開社群軟體就會極度擔心錯過重要的資訊,進而造成焦慮不安)的陷阱,和重度上癮者只是程度大小不同,但有此一認知帶給我極大的幫助,其實許多成癮的人(無論何種癮)是沒有自覺的,導致治癒困難。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出生在此世代的年輕人在尚未培養出自我判斷能力時,很容易因和社群軟體上過度完美的同儕或成功人士比較而產生沮喪感與自我懷疑,但大多數 online 的生活照和影片雖看似真實,卻都經過一定的「設計」,為了發一則限時動態而花半小時選濾鏡、在搖晃的公車或高鐵上緊盯手機小螢幕就為了把文字移到自己想要的位置,這樣的行為是否也是你的日常?所以嘗試和社群軟體上的完美人類比較,就像是「在看電影時試圖將自己與片中虛構的人物比較」一樣無意義。 當然網路上好的內容可以激勵與鼓舞自己進步,也可充實自己的知識、增廣見聞,許多身邊同為自由工作者的友人經濟來源基礎也是社群軟體,他們持續產出很好的 content,所以不是不能使用,而是要盡可能地管理好自己、確認使用目的(是工作?是學習?還是娛樂?),一旦發現落入無謂的比較時就需停止,更需要花心思灌溉的絕對是 offline 的真實生活。

關於以上的觀察與反省,我大致得出一個小結論——「平均回應速度與高品質的專業創造生產力成反比關係」。試想,若我從現在起只要一收到訊息就放下手邊工作立即回覆、每小時都在社群軟體發限動,我如何有時間在專業裡深度思考與創造?深度思考需要的是一段完全不被打擾的時間,這和現今一切講求效率近乎無情的社會主流價值恰好相反。再回到上述的「自我管理」一題,我也終於釐清我真正需要的是持續為自己保留能深度思考與工作的時間。認清了這個目的後,執行起來會簡單許多,既然是自由工作者,使用時間的方式也應視每個時期的工作性質與重點而自由有彈性,不用因為無法堅守某種法則或規劃方式而感到另一種虧欠,畢竟工作時的心情很重要,正向愉快地面對工作往往事半功倍,排滿的行事曆若沒有行動力支撐與執行就只是一張日曆,而不是真實生活中夢想的實踐。

這篇其實完全無法提供讀者如何善用時間的解決方式,我也是藉由書寫來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試著找到解答, 所以算是隨筆一則吧!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