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光
-
檳城
在台學習有成 國際偶戲職人學校畢業生返鄉展現所學
檳城與台灣的偶戲工作者終於有了聯結!由台灣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號召成立的「國際偶戲職人學校」第一屆學員,於今年完成為期兩年的課程後,來自不同國家的學員從7月開始在台灣北中南各地舉辦畢業發表《偶遇偶與我》的巡演,其中兩位來自檳城的學員王益利和林韻心選擇回到家鄉呈現,於是有了11月5日的海外場。 發表會在檳城Blank Canvas藝術畫廊舉行,並在一眾受邀的偶戲工作者、視覺藝術家、劇場和教育工作者,連同4位專程從台灣前來的導師見證下,完成兩個小品的演出並頒發畢業證書。兩位學員從去年開始前往台灣宜蘭的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上課,跟隨多位專業導師學習操偶與制偶,有系統地深入了解偶戲這門傳統表演藝術的運作。
-
檳城
新團隊接手轉型小而美,今年「喬治市藝術節」卻風波不斷
喬治市藝術節(George Town Festival)是檳城州政府慶祝喬治市入遺的常年慶典,自2010年開始舉辦至今已邁入第15個年頭。過去5年負責承辦藝術節的TLM Event基於合約到期,今年開始改由競標成功的科聖媒體接手策劃,由張曉晶擔任製作總監的新團隊主要由檳城劇場人組成,並邀請來自吉隆玻劇場的鄧壹齡出任藝術總監一職,將負責承辦今年和明年的喬治市藝術節。 由於州政府的撥款從2018年巔峰時期的450萬馬幣,逐年縮減至如今的150萬,新團隊決定把過往長達1個月的慶典精簡化,濃縮成為期10天的節目,從7月21日進行到28日,以「此時.此地」為主題,試圖打造一個「小而美」的精緻藝術節。在經費有限下,仍邀請了來自台灣、泰國、印尼、義大利、保加利亞、哥倫比亞、美國、立陶宛等國外表演團體和藝術家參與盛事。這次的藝術節共有戲劇、舞蹈、音樂、影片、視覺展覽、雕塑裝置、走街遊行等80項活動,其中53項是本地藝術工作者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包含不少木偶戲演出,成了今年一大特色。
-
檳城
檳城兩劇團 揚威馬來西亞「戲炬獎」
來自檳城的兩個劇團揚威馬來西亞第19屆「戲炬獎」!由Noise Performance House製作的兒童劇《我的醜醜鴨》,以及剃刀實驗劇場製作的《我的末日青春小鳥》分別以11項和9項提名成為大熱門,最終獲得當晚頒發的14個獎項中的8個。《我的醜醜鴨》奪得最佳女主角、原創劇本、原創配樂和造型設計等4個獎項;《我的末日青春小鳥》則拿下最佳導演、舞台設計、平面設計和網路票選最受歡迎戲劇作品,同樣以4個獎項平分秋色。加上憑《謝師會》奪得最佳男主角的李奕翰同樣來自檳城,這回檳城劇場人可謂大豐收。
-
檳城
私營小劇場IBOX Theatre挺過疫情浴火重生
檳城的私營小型劇場「IBOX Theatre」,在2019年底成立不久便碰上COVID-19疫情爆發,活動停頓了將近兩年,直到2022年中才重整旗鼓。這個座位不到100席的表演空間,附屬於Triple I Production House的辦公室,是創辦人王涵奕的心頭好。卸下Noise劇團主席一職後的王涵奕專心經營自己的製作公司,他一手創立的IBOX Theatre除了應付公司之用也對外開放,為檳城劇場人提供了一個表演平台,目前已經平穩邁入第5個年頭。 IBOX Theatre在Triple I Production House的資源支持下成功熬過疫情,解封後迅速恢復活動,這裡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先後上演了兒童劇、佛劇(註)、單人劇、實驗劇等不同類型的演出。4人營運團隊在這兩年內不斷開拓劇場用途,變身會議中心、培訓場地和直播空間。在演出之外還承辦了新紀元大學學院戲劇與影像系的畢業製作放映、中國網劇《愛在》演員招聘,台灣的生祥樂隊在疫情前也曾在此舉辦演唱會。由於地點靠近檳城理科大學,從去年開始吸引該校表演藝術系學生關注,與馬來劇場有了聯繫,同時還參與製作主打印度社群的舞台劇《Spice Curry》,走向更多元的市場。 經過一番努力,這間小型劇場已經重回軌道,今年上半年的檔期幾乎爆滿,1月份引進吉隆坡得獎雙人劇《奶奶來了》,2月份成為檳城新春廟會的統籌中心,3月份主辦演員訓練班的成果展《沉默的代價》,籌備多時的兒童戲劇班也即將開課,去年反應不俗的印度劇場也將捲土重來,5月份還有來自台灣的相聲演員講座。經過疫情帶來的考驗,浴火重生的IBOX Theatre將繼續它在檳城劇場的使命。 註:以佛典故事為主的宗教劇
-
檳城
歷史最悠久「全國中學華語戲劇比賽」正式回歸舉辦
擁有34年歷史的「全國中學華語戲劇比賽」在被疫情耽誤3年後,終於排除萬難復辦,於2023年12月29日重新回歸檳州大會堂的舞台。這項比賽被視為檳城劇場的搖籃,1990年代將戲劇活動推廣至中學校園,其後掀起浪潮,催生了「造心廠」、「戲園子」、「銀河系」等年輕劇團,讓檳城劇運進入百花齊放的蓬勃期。 比賽的前身是1989年8月13日舉辦的「第1屆檳威中學戲劇比賽」,當時由檳州青團運壟尾支會主辦,發起人張正仁在青年藝術劇團的協助下,把戲劇表演推介給州內的中學,最初幾屆的參賽者都是透過華文學會的名義出賽,其後才逐漸獨立,成為課外活動不可缺少的團體。比賽舉辦10年後,因為反應熱烈,這項州內比賽擴大範圍成為北馬區域賽,更名「北馬中學戲劇比賽」,原來的幕後團隊重組為「檳州英才文化康樂中心」,繼續承擔主辦方的責任。經過多年發展,終於在2016年改制為全國賽,定名「全國中學華語戲劇比賽」。 正當比賽邁入第32個年頭之際,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一切部署,基於學校停課和政府實施行動管制令,比賽被逼取消。翌年發起人張正仁也不幸患癌離世,復辦之事一直遙遙無期。直至今年8月26日,檳州英才文化康樂中心捎來好消息,即日起接受學校報名參賽,並以「劇光的力量」作為主題,大家關心的第32屆賽事終於塵埃落定,10支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學隊伍將參與角逐。工作委員會主席林文輝表示,本屆的5位評審清一色由過往的參賽者組成,包括近年憑《誤殺》闖出名堂的電影導演柯汶利。
-
檳城
「鮮風作浪小劇場藝術節」呈現大馬3民族特色演出
檳城造心廠劇坊自2008年開始,每年都以「鮮風作浪」為題舉辦發表會,讓州內新生代在無需承擔製作經費與行政工作之下,呈現任何形式的原創小品,在過去15年內,先後讓近百部小品成功演出,成為檳城劇場新生代的最佳交流平台。 今年來到第15個年頭,「鮮風作浪」在3月如期完成年度發表會後,造心廠劇坊決定打破慣例,在10月14日和15日一連兩天,在檳城光大五樓兩個視聽室內舉辦「鮮風作浪小劇場藝術節」,把發表會的概念擴展成一個完整的節慶形式。兩天之內從早到晚不間斷地帶來6個工作坊、4個傳統表演,以及4種語言的小劇場演出。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加入了馬來西亞3大民族的文化色彩,無論演出還是工作坊,都可以親身學習和體驗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的表演形式,完全符合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背景。 公開給公眾報名參與的工作坊種類多樣化,響藝城教導華人24節令鼓出發的敲擊樂、吉蘭丹皮影戲樂師Mohd Jufry Yusoff指導馬來民族樂器甘美朗(Gamelan)的演奏技巧、檳城表演藝術家Kausalyaa傳授南印度舞蹈Nadanam的肢體語言、非政府組織Dikir Barat Suara Mutiara示範馬來傳統的合唱聲樂、從台灣學成歸來的造心廠成員張麗兒帶領大家認識兒童劇場的創意和肢體。每天還加入兩場表演時段,讓你觀賞上述團體的演出外,另有4個戲劇小品輪流登場:福建話演出的《163288》、英語呈現的《The Landlady》、馬來小品《Underage》和華語演出的《天樂》。製作人陳福慶表示,以小劇場的形式結合現代與傳統,是「鮮風作浪」慶祝15周年的全新嘗試。
-
檳城
考驗創意與速度,「全國青年戲劇DIY觀摩賽」恢復舉辦
DIY是Do It Yourself的意思,這個概念在2008年於吉隆坡舉辦的「全國中學生戲劇觀摩賽」首次採用,目的是儘量減少參賽學生對導師們的依賴,因為只有短短7天的籌備時間,大家必須發揮平日所學,以創意的方式呈現演出。2010年被推介到檳城進行分區賽,然後在2012年開始正式移師檳城,由NOISE Performance House承辦至2015年,之後因經費問題停辦3年,直到2019年才與剃刀實驗劇場聯手復辦,改名為「全國青年戲劇DIY觀摩賽」,參賽對象從中學生擴大到40歲以下的青年。後來因為疫情爆發而再度停辦兩年,去年獲得檳城青年發展機構和劇團顧問的支持,再度復辦,因為反應踴躍,比賽隊伍由往年的10組增加至12組。 這個觀摩賽的賽制與眾不同,每組參賽者不能超過10人,必須在20分鐘內使用5樣物件呈現指定主題,藉此考驗參賽者的創意和效率。有關的物件和主題會在比賽前10天才正式公布,參賽隊伍必須在這段期間完成劇本、選角、排演、燈光與音響設計,學習在無需勞師動眾之下籌備演出,完全體現自己動手做的DIY精神。 為了提高比賽水準,主辦單位繼續讓每組隊伍開放兩個名額給30歲以下的非中學生參與。(註)由於今年比賽落在學校假期結束之後,參賽隊伍的籌備時間也從10天延長至13天,好讓各組可以更充分地支配時間。所有隊伍都在8月5日的簡報會上預先熟悉比賽場地的操作,了解比賽的規則,以及學習如何發揮道具的使用,以便在9月10日的正式比賽中呈現更理想的演出。 註:馬來西亞政府其後把青年定義從40歲以下降低至30歲以下,所以今年比賽參加者資格上限為30歲。
-
檳城
喬治市藝術節7月中啟動,與台灣、澳洲文化交流
第14屆「喬治市藝術節」(George Town Festival)再度掀動7月的檳城舞台,在州內超過20個場地舉辦50多項節目。為了促進國際藝術交流,主辦當局與駐馬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合作,引進兩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桑布伊,以及榮獲台灣國家文藝獎的原住民編舞家布拉瑞揚,共同帶來結合音樂與舞蹈的《得力量X路呐》。演出先由桑布伊的演唱會開場,透過自然的歌聲與台灣原住民文化進行心靈對話;接著由布拉瑞揚的舞團運用身體的力與美,探討個人的身分認同與文化傳承。這是今年「島嶼島」系列的重頭戲,該系列作為台灣與檳城這兩座島嶼的文化交流平台,已經連續第5年入選藝術節。 藝術節今年也特別與澳洲高級專員公署合作,慶祝喬治市與阿德萊德締交姐妹城市50周年,在檳城升旗山頂帶來「The Senses」音樂會,演出嘉賓包括來自澳洲的音樂人Frank Yamma和David Bridie,在熱帶雨林的環繞下感受大自然的共鳴。 為期16天的喬治市藝術節橫跨7月,7月15日在前大華戲院改造的Majestic Hall舉行開幕儀式,並於30日在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的土庫街以《城市之光》閉幕,屆時將結合光雕投影、音樂演出、數碼裝置藝術、蠟染時裝展等活動。本屆藝術節有七成活動屬於免費參與性質,其餘售票演出包括兒童劇《我的醜醜鴨》、資深劇作家廖培珍最新創作獨角戲《美麗世界拜金女》、人文藝術分享活動《曇花堂:非典型之旅》、結合傳統布袋戲與日本偶戲的《西遊後傳:鬼婆の愛》、以及本土舞蹈家Aida Redza監製的多元舞蹈演出《bhumiMata》。
-
檳城
詩人「假牙」詩集《我的青春小鳥》再度改編,上演「資深演員」版
馬來西亞著名詩人假牙(陳文瑞)的詩集《我的青春小鳥》自2005年上市以來,其鬼馬幽默和天馬行空的文字席捲文壇,先後在馬來西亞、台灣和中國等地多次再版。2018年時,旅居台灣20多年的劇場導演莊雄偉在閱讀詩集後深受打動,決定接受剃刀實驗劇場的邀請,回到家鄉檳城執導一部改編自假牙詩集的肢體劇《末日青春》,以詩句結合肢體的演出形式,把假牙32首詩作搬上黑箱劇場,一舉榮獲ASLI戲劇聯盟第16屆「戲炬獎」年度最佳戲劇和最佳改編劇本,以及第17屆BOH Cameronian Arts Awards劇場組最佳燈光設計。 當年由於屬意的中生代演員配合不到檔期,劇組重新招募的都是新生代演員,導演為了配合年輕人的狀態,把演出主題調整為「正值青春」,才有了《末日青春》的誕生。經過5年的沉澱,莊雄偉意猶未盡,決心重啟當年最早設定的演出版本,再度與剃刀實驗劇場合作,起用8位擁有20、30年經驗的資深演員,共同打造以「回顧青春」為主題的全新演出《我的末日青春小鳥》。有別於之前的版本,導演大膽採用現場樂隊伴奏的方式,與檳城著名獨立音樂廠牌「活聲聲音樂文化」的樂團合作,為假牙詩句譜曲,讓演員親自演唱,給觀眾帶來「拉闊版」(Live)的全新體驗。 劇組不惜工本,把檳城地下音樂基地Soundmaker Studio從黑箱改裝成酒吧,讓觀眾在裡面飲食、拍照、喧嘩、跳舞,隨著詩句和演員的流動,一起體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演出。《我的末日青春小鳥》最終演出10場連連爆滿,刷新檳城中文劇場的演出紀錄。
-
檳城
「檳城廟會」帶頭,啟動癸卯兔年演出
「檳城廟會」始於1999年的兔年新春,是檳城最大型的民間文化活動,24年內從未中斷,過去兩年因疫情轉為線上,今年回歸實體,繼續由檳州各姓氏宗祠聯委會主辦,大年初七在檳城喬治市古跡區多條歷史悠久的街道舉行,大大小小15個舞台,呈現各種戲曲、布袋戲、相聲等演出,重燃民眾對祖籍方言的熱忱。本屆廟會同時涵蓋了區內23家宗祠會館,根據不同的民俗主題策展活動,讓民眾自由入內參觀,接觸教科書上沒有提及的文化瑰寶,總共吸引20萬人參與。 承接廟會的餘溫,檳城最新文創園區COEX也帶來一連三場別開生面的《詩詞歌賦說相聲》,由來自台灣的喜劇團團長翁銓偉聯手大馬卜卜劇場藝術總監程守明,結合兩地的演員,將華人耳熟能詳的著名詩句,加入台灣與大馬的在地文化特色,改編成3至5分鐘的搞笑段子,以對口相聲的形式演出。翁銓偉和程守明都是賴聲川導演作品《寶島一村》的演員,因緣際會下促成這次的合作,演出內容輕鬆幽默,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佳節期間不忘關懷弱勢群體,資深劇場演員林佳佳於2月底復出,在明新社主辦、心劇坊呈現的單人劇《星星@海洋》中,飾演一位自閉症患兒的母親,從高山到穀底,再從絕望到盼望、掙扎到接納、害怕到坦然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每場演出都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和過來人現場與觀眾交流,分享語言治療、特殊教育、家長心理輔導等資訊,藉此提高社會對特殊兒童的關注,支援父母與孩子一起面對挑戰。
-
檳城
地下音樂基地變身黑盒子,展演得獎製作
成立於東馬沙巴州的「卜蔔劇場」終於首度踏足檳城,把得獎代表作《下人KAKAK》帶給觀眾。此劇改編自法國作家惹內(Jean Genet)的荒誕劇經典《女僕》,透過兩個僕人扮演女主人的遊戲,投射出不切實際的慾望,因為入戲太深而動了殺機。經過導演程守明的二度創作,加入反映本土課題的內容,契合當下的政治和族群氛圍,讓演出更加有共鳴。全劇以馬來語、英語和粵語呈現,真實反映了馬來西亞多元的文化處境,憑此榮獲2018年第15屆「戲炬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造型設計。過去6年在大馬、台灣和印度進行巡演,這次來到檳城,由「剃刀實驗劇場」承辦,從12月8日到11日一連演出4場,成功打破語言隔閡,吸引了中文劇場以外的觀眾。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選擇在檳城地下音樂基地Soundmaker Studio進行,製作團隊特地把樂隊演出的live house改裝成實驗劇場,表演空間延伸到舞台以外的地方,與觀眾近距離接觸。經過《下人KAKAK》這次的洗禮,檳城無意間多出一個黑盒劇場,「剃刀實驗劇場」的下一個演出計畫確定在這裡上演,屆時將帶來沉浸式體驗的《末日青春2》,這是2019年第16屆「戲炬獎」最佳戲劇和改編劇本的延續,再次把大馬著名詩人假牙的詩集《我的青春小鳥》搬進劇場,由目前旅居台灣的檳城導演莊雄偉再度回國執導,結合演員與現場樂隊的互動,預定4月初捲土重來。隨著Soundmaker Studio開發了劇場功能,相信更多的實驗演出將會在檳城出現,進一步打造完整的表演生態。
-
檳城
全新藝文園區COEX發揮共用共融精神
集工作室、圖書館、放映與表演場地於一身的Community Experiment(簡寫為COEX)是檳城最新的藝文園區,創辦人梅志雄本著共用與共融的精神,重新改造1個廢置多年的鐵廠舊址,除了作為其建築事務所之用,還騰出其他空間來讓藝文愛好者交流。自今年9月9日啟動以來,不斷有活動登場,從「活聲聲音樂節」、「島讀雜誌展」、「共思社流動圖書館」、「療癒藝術節」、本地私房菜到茶藝分享會等等輪番登場。期間還放映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迷航》,並邀請來自香港的導演李哲昕與觀眾映後交流。 這裡除了有如貨倉般寬敞的室內建築,還附設放映與閱讀空間,所有座席、長桌和書櫥都由松木打造,和室外的草坪形成大自然的人文景觀。目前入駐的咖啡廳、漢堡專賣店已經開始營業,檳城唯一的社區報《城視報》亦在此設立工作室,以姐弟共騎壁畫成名的立陶宛畫家Ernest Zacharevic也把自己的畫室搬來這裡,讓藝文氛圍更加濃厚。未來兩個月將有《城視報》策劃的書展和系列講座、佛教青年音樂會、本地音樂人「大費周張」的演唱會等,充分開發這個園區的各種潛能。 難得的是,COEX和檳城著名的藝文據點Hin Bus Depot為鄰,彼此互通,在策劃節目上互相照應,為檳城喬治市提供一個完善的活動場地。創辦人梅志雄本身是馬來西亞十大建築師,由他規劃的這個藝文園區走的是各種CO(合作)和EX(實驗)的路線,只要是和藝文有關,各種提案都可以考慮,開放式的管理方針,將會讓COEX的未來充滿各種可能性。
-
檳城
「曇花堂」與創意比賽讓劇場再度熱鬧
9月的檳城劇場再度熱鬧起來,除了有馬來西亞舞蹈家李瑞強與各界藝術家合作的「曇花堂」之檳榔嶼人文雅集,還有因疫情暌違兩年再度舉辦的「全國青少年戲劇DIY觀摩賽」。 「曇花堂」是李瑞強發起的平台,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文人聚首,共同探索如何通過正念進行表演與藝術創作。相關計畫並非從打造1個最終成品的概念出發,而是透過參與者不斷討論與交流,在李瑞強的指引下逐步形成,並且一直處於發展中的狀態。整個過程以正念為核心,通過感受、靜思、聆聽來覺察當下,作為創作的技巧使用。 經過兩次和吉隆坡劇場人的合作後,李瑞強決定北上檳城拓展理念,召集了8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於8月19日至21日醞釀了3場別開生面,打破觀眾與表演界限的「曇花堂」之檳榔嶼人文雅集,由壽板舞踏聯合文化綠洲牽線,邀請茶藝和陶藝家黃緯良、建築師梅志雄、制香人黃劍明、頌缽音療師陳漢豪、攝影師古鵔睿、文字工作者陳偉光、劇場導演朱錫添、劇場演員曾福明等人進行跨界合作,在喬治市內一座百年英殖民建築改造的Mano Plus人文空間裡,共聚一堂與觀眾分享生命中的奧妙。 而「全國青少年戲劇DIY觀摩賽」將在9月10日正式回歸,共有12個單位報名參與,以每組10人的組隊方式,利用5樣指定的物件和20分鐘呈現比賽主題,相關使用道具在比賽前10天才會正式揭曉,藉此考驗參賽單位的創意和默契。這個獨樹一幟的觀摩賽早於2007年由ASLI戲劇聯盟發起,2012年移師檳城,今年再度由Noise Performance House和剃刀實驗劇場聯辦,主題分別為探討疫情管制令的「MCO」和年輕人現象的「我紅了」。
-
檳城
喬治市藝術節7月實體重返
過去兩年因疫情轉為線上活動的「喬治市藝術節」(George Town Festival)終於在今年7月重返實體活動。作為慶祝檳城喬治市入選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慶典,今年共有25項涵蓋戲劇、舞蹈、音樂、視覺藝術、電影、展覽的節目,從7月9日至24日與民眾分享。回歸實體的藝術節以本地表演團體為主,剛從德國演出歸來的「人人人鼓劇場」將以《浪(lang x 4)x Lepak》帶出疫情期間的創作,結合擊鼓與民間樂器和演唱的形式拉開序幕,Noise Performance House將呈現香港劇場鬼才詹瑞文創作的兒童劇《不得了,巫婆靚靚不見啦!》,把去年線上的濃縮版還原互動性質的實體演出。 「鐵枝幫」(Iron Gang Puppet Theatre)成團作品《Ibu伊母》首次把傳統鐵枝偶融入當代劇場美學,由檳城著名潮劇演員吳慧玲領軍,邀請劇場導演鄧壹齡和視覺藝術家趙少傑合作,花了兩年半創作,取材家喻戶曉的東南亞民間傳說,操偶師配合新晉獨立樂團FAZZ的現場原創音樂,多語演出和多媒體投影,將瀕臨失傳的潮州鐵枝偶戲賦予全新面貌,在劇場內栩栩如生地重現。 每年都令人耳目一新的「島嶼島」(ISLE to ISLE)活動,今年仍由檳城城視報攜手台灣單位,繼去年人文紀錄片展和快閃書店之後,這次帶來《不只是美麗台灣設計周》,長達9天的展覽會和6場設計論壇,以及超過100件台灣設計界傑出作品,從公共建設到流行文化,完整梳理台灣美學發展的脈絡。經歷疫情洗禮後的喬治市藝術節,雖然規模縮小但初衷不變,在後疫情時代第一時間回歸實體,讓這個7月的檳城重現藝術氛圍。
-
檳城
「鮮風作浪」推展新世代編導創意
隨著馬來西亞政府在4月1日開放國門、進一步鬆綁防疫措施,表演藝術界也動了起來,不管是實體或線上,新的演出陸續出籠,亟待與觀眾共享。
-
檳城
檳城表演藝術中心正式宣布關閉
剛於去年11月11日渡過10周年慶典的檳城表演藝術中心(Pena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經過數月以來的協商後,最終還是不敵疫情的現實,從今年1月15日起正式停止營運。管理單位「藝人館」(The Actors Studio)基於復甦前景不樂觀和財務上無法再支撐,沉重宣布為中心進行清算,把場地歸還給發展商「東家集團」(Eastern Oriental),結束為期10年的合作關係。
-
檳城
劇場重開,迎來劇團周年演出
確診病例開始下降,馬來西亞政府於9月16日重開劇場和電影院後,多個被疫情耽誤的製作即刻重新啟動,10月份便迎來兩個扎根檳城的中文劇團周年演出。
-
檳城
疫情升溫讓表藝工作者面臨災難性危機
繼去年推出Show Penang平台後,檳州政府今年再設立senang.art網站,功能類似社群平台,讓表藝工作者可在此進行交流和創作。
-
檳城
展延實體節目 「2021喬治市藝術節」移師線上
來自新加坡的數碼劇場《Body X The Culprit》別開生面以手機拍攝,讓觀眾互動參與,從案發現場找出證據,線上與其他參與者討論和投票選出兇手。
-
檳城
在嚴格禁令下劇場重啟運作與演出
重開的劇場雖然恢復運作,然而表演團體依舊舉步維艱,在一切指令明朗化之前,繼續申請大馬藝術經濟發展機構CENDANA的援助基金,在嚴峻的疫情時代摸石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