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偶戲職人學校」第一屆學員畢業演出的檳城站順利完成,右起:計畫主持人金崇慧、課程研發組長阮義、學員王益利、林韻心、課程總策劃鄭嘉音、技術統籌Helmi Fita。(譚嘉傑 攝)
檳城

在台學習有成 國際偶戲職人學校畢業生返鄉展現所學

檳城與台灣的偶戲工作者終於有了聯結!由台灣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號召成立的「國際偶戲職人學校」第一屆學員,於今年完成為期兩年的課程後,來自不同國家的學員從7月開始在台灣北中南各地舉辦畢業發表《偶遇偶與我》的巡演,其中兩位來自檳城的學員王益利和林韻心選擇回到家鄉呈現,於是有了11月5日的海外場。

發表會在檳城Blank Canvas藝術畫廊舉行,並在一眾受邀的偶戲工作者、視覺藝術家、劇場和教育工作者,連同4位專程從台灣前來的導師見證下,完成兩個小品的演出並頒發畢業證書。兩位學員從去年開始前往台灣宜蘭的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上課,跟隨多位專業導師學習操偶與制偶,有系統地深入了解偶戲這門傳統表演藝術的運作。

林韻心呈現的《灰境》探討了黑白以外的邊緣地帶,把背後隱藏的操控給具體化。(譚嘉傑 攝)
兩廳院-微笑聖誕季廣告圖片

本身從事兒童戲劇教學的王益利以兒時想像呈現《小光》,用粘土製作的偶與操偶者本人神似,把成長中經歷的衝擊,透過現場裝置物件遨遊在現實與夢幻之中。那顆特製的藍色小球宛如一個人的初心,隨時都會發出耀眼的光芒。音樂人出身的林韻心自從接觸偶戲表演後,就產生強烈的興趣,這回帶來的《灰境》探討了黑白以外的邊緣地帶,把背後隱藏的操控給具體化,簡單的背景繪畫和手工道具,呈現個人與體制對抗的不懈精神,特別之處是把手指當成偶來操作,概念相當突出。兩位表演者都選擇跳過台詞的交代,直接以偶的動作打破語言隔閡,完成獨自編創、製偶和布景的演出過程。

檳城的偶戲近年逐漸獲得新一代的傳承,目前有潮州戲曲空間「潮藝館」的傳統鐵枝偶、破浪布袋戲的新生代劇團、Plasticity Theatre Troupe的影子戲,都以現代劇場的觀念拉近年輕觀眾的距離,讓偶戲走出酬神戲的框框,今年的喬治市藝術節出現了歷來最多的偶戲節目,足以見證了這一點。

《小光》用粘土製作的偶與操偶師王益利神似,把成長中經歷的衝擊,通過現場裝置物件遨遊在現實與夢幻之中。(譚嘉傑 攝)

這次「國際偶戲職人學校」的學員畢業演出,來自台灣的課程總策劃鄭嘉音、研發組長阮義、計畫主持人金崇慧、技術統籌Helmi Fita也在現場與觀眾交流,進一步推動台馬兩地偶戲工作者的聯結。王益利和林韻心的長遠計畫是帶著偶戲下鄉演出和到孤兒院巡演,將過去兩年所學化為行動,讓偶戲早一點普及化。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12/14 ~ 2025/03/14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