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室
-
焦點專題 Focus
2022「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精選場次側記
由兩廳院主辦,連線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Theatres on the Bay, Singapore)、韓國國立劇場(National Theater of Korea, South Korea)以及日本東京藝術劇場(Tokyo Metropolitan Theatre)四地合作,希望培力亞洲製作人體系,並建立起亞際共製系統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3年計畫,在今年初經過場館推薦與公開徵件後,於8月底展開為期4週的第二屆工作坊,包含案例研討、導師一對一諮詢,並安排亞太地區各大藝術節總監、策展人、製作人等資深從業者,進行10場針對國際製作與創作陪伴等一系列深度講座,其中7場也特別開放線上報名,本系列專題特選取其中5場進行側記,以饗讀者。
-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家,請回答
你會好奇表演藝術家除了舞台演出之外的更多,或是所有嗎? 超級好奇!
-
焦點專題 Focus 打開台北珠寶盒—劍潭NO.1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Try Tey看
歷經10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終於在眾人的殷切盼望下開門迎賓,於3月展開試營運,8月正式開幕。這座方形建築物座落於士林,外有著大型球體的突出物,被網友暱稱為「皮蛋豆腐」,甚至以貢丸、米血糕、百葉豆腐滷味模擬拼成外型。然而這個世界首座球形觀眾席,卻被大讚突破多項建築常規,被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選為「全球最具顛覆性的8大建築」之一,成為台北新地標。 除了以外觀引起旋風,最令表演藝術團隊及藝文愛好者關切的,便是軟體上的經營方向與現階段採取的優化措施。為此,本刊特別邀訪了董事長劉若瑀及執行長王孟超,解答他們對人才培育、國際連結及未來的期許。地理上,從北藝中心向外輻射,也有不少探索城市歷史的好去處,我們也特以專文介紹,推薦讀者在一趟士林、劍潭之旅中,不妨多留些時間,於演出前後造訪這些藝文景點、享受寓教於樂的附加價值。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陳毓襄
長年茹素的陳毓襄,以修行一般的勇氣與精神,培養外在的體力與內在的耐力。固守嚴格的紀律養成強烈的意志,並以此為基礎,成就演奏上完全的悠遊自在。在舞台上,她沒有自己,而是化身在作曲家的樂思之中,精確詮釋每一顆音符。音樂演奏是稍縱即逝的時間藝術,而陳毓襄練就的功夫,讓她一出手就是完美。未來,她又會創造什麼意想不到的驚奇,且讓觀眾拭目以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許哲彬
許哲彬自2007年與同班同學成立「四把椅子劇團」,即擔任主創者與藝術總監至今,並維持穩定的創作頻率。在導演的角色裡,他不炫技,讓編劇與演員被看見,使每部作品都綻放屬於它的光芒。特別是2021年兩部獨角戲作品《愛在年老色衰前》、《好事清單》叫好又叫座,於回響下陸續重製,可見許哲彬已是實力受到肯定、且後勢看漲的創作者。因此,也讓人期待許哲彬在導演角色的持續詮釋裡,提煉戲劇文本與創作關係的轉化,帶給台灣劇場創作與市場更多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巴魯.瑪迪霖 路之.瑪迪霖
蒂摩爾古薪舞集(Tjimur Dance Theatre)以排灣族屏東的地磨兒部落(三地門鄉)為根據地,為台灣首支強調排灣族文化主體性的職業當代舞團。2006年由路之.瑪迪霖創立,2009年巴魯.瑪迪霖加入,除藝術成就外,亦以靈活、縝密的行政思維經營國內外網絡。這對姊弟各有專長,前者專司推動舞團各項計畫,後者擔任主要編創。2021年,蒂摩爾迎向15周年,也讓人期待兩位深耕原鄉部落的雙總監,將如何持續拓展網絡,轉化其文化基因,演化出嶄新的排灣身體。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探2021,黑暗中看見光
2021年是怎樣的一年?表演藝術圈又有什麼事件值得被關注呢?
-
焦點專題 Focus 探戈 跨越文化的鄉愁
皮亞佐拉與台灣的探戈熱
班多鈕琴聲劃破寂寥,男人與女人的帶領與跟隨中,嚴肅又華麗地勾腿、迴旋、纏繞,無言卻又透露濃烈的對話。「探戈」原本就留著異鄉的血液,在燈紅酒綠中透露著悲傷的嘆息,但這被視為低俗的樂種,卻在1970年代後脫胎換骨,不僅席捲歐美樂迷,也讓古典音樂大師為之著迷。 探戈之所以能反轉地位,一躍成為古典樂壇的寵兒,原因就在於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stor Pantalen Piazzolla)的貢獻。他以深厚的古典訓練基礎,將探戈從舞蹈伴奏音樂,提升到能夠單獨在舞台上演奏的藝術高度。由此創立的「新探戈音樂」(Tango Nuevo)不僅讓他成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更被當地尊稱為「了不起的皮亞佐拉」(el gran Piazzolla)。 2021與2022都是皮亞佐拉的重要年分,前者是百年冥誕,後者則是30年逝世紀念。回首他的璀璨時代,我們從皮亞佐拉的故事說起,隨著「聞樂」、「起舞」,再轉頭認識「台灣探戈音樂的先行者」。在時代變遷中,一如探戈對於歲月的喟嘆,超越語言與文化的界線,咀嚼著人們共通的鄉愁。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尋找商機?劇場存活的下一道解方
當不同領域的藝術形態開始打破,當新興的演出類型開始引進,當藝術與商業劇場的劃分開始鬆動,用其他方法與思維去「尋找創作的商機」,會不會是劇場存活下去的一道解方呢? 因此,本次專題將先從近年頗受歡迎的《明日俱樂部》、《微醺大飯店》等沉浸體驗的策劃者「驚喜製造」陳心龍與「進港浪製作」洪唯堯的對話開始,思考他們如何面對不同出發點的合作模式;而繼續以「沉浸」作為關鍵詞,藉由白開水劇團的「玩戲空間」系列,與酒吧LORE Taipei製作的《Snow X Seven Deadly Sins》,看到他們怎麼在沉浸體驗紛紛出頭的時間點裡殺出另條血路。最後,則是近年同樣也蓬勃發展的音樂劇,在故事工廠與聯合數位文創、時藝多媒體的合作下,嘗試引入資金、創造市場,執行長林佳鋒怎麼用「音樂劇的長銷模式」面對劇場的產業化。 劇場真的找得到商機!?也許追求獲利並非劇場的全部,但商業模式的開啟,會不會也是劇場創作另一條可能的方向?這答案也許尚未可知,但不妨就讓我們繼續參與下去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Dangerous! 穿透虛實的危險空間導覽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自由是__?
自由是在不自由的框架中尋找各種可能,所有框架都可以被拆解,但你得知道框架之外還有框架,但我們有選擇拆與不拆的自由。王世偉(劇場導演) 自由是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並勇敢自在的去闖。自由不是隨便,而是有基本的尊重(納入他人的感受),知道自己的嚮往(於是不迷失),然後在遵循的道路上打開各種可能。李貞葳(編舞家) 自由是誰說「了」算?李祐緯(劇場創作者) 自由是在定義與建立框架之後,針對這個限制所進行的回應。汪兆謙(阮劇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自由是海。吳明倫(編劇、作家、阮劇團副藝術總監) 自由來自於擁有自己架構思維模式的能力。謝杰樺(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雖然很想講財富自由相對創作自由,這種任性的話,但創作本身就是一種自由。張忠安(滯留島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暨編舞家) 先細胞分裂,再去蕪存菁。先天馬行空,再訂定遊戲規則。在這一場屬於創作的遊戲裡,不急著主控,讓素材說話,成為他的朋友,然後,一同終獲自由。趙菁文(作曲家╱策展人) 自由是自在呼吸沒有恐懼。林祐如(編舞家) 自由是一道需要智慧的習題。田孝慈(編舞家) 自由是關閉心中的小警總。蔡逸璇(編劇) 自由是不設限的表達,傾聽與自身不同的想法。劉冠萍(自由擊創團團員) 自由是作品完成至觀眾前來前的一刻。林俊余(編舞家) 自由是永遠到不了的終點,而每個人靠近的方法都不一樣。杜瑋哲(劇場創作者) 自由是一種游泳的方式。嚎哮排演(喜劇團體) 自由是不用設起床的鬧鐘。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劇場創作者) 自由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背後的手
自由是什麼?藝術創作是自由的嗎?偷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說法,藝術家想要創作,他就必須有錢,還得有屬於自己的舞台。但錢從哪裡來?舞台、藝術潮流的浪由誰來造? 在本期封面故事「藝術家背後的手」中,我們透過5個跨域問題,從藝術家的內在思想體系建構出發,延伸到我們所身處的文化政策、場館策略、市場產業等現實框架,重探表演藝術現場,嘗試撫探藝術創作中那些看不見的手。在自由意志之外,這些手或許造成阻力,也可能形成推力,而看不見的力量如何對藝術產生影響?藝術家是如何把持住自己的內在核心,借力使力在浪潮中自在泅泳?且讓我們一探究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被迫登入:非行少年,與特殊境遇的守望者
從「歹囡仔」(壞小孩)、「不良少年」到「特殊境遇青少年」、「非行少年」、「虞犯少年」、「曝險少年」等,我們正嘗試去改變這群青少年的名字,同時也在重新認識他們,乃至於他們怎麼成長的,而不是一味的指責與否定。我們所認定的「正途」,或許不是他們不願意去走,而是所有的境遇都是「被迫登入」。 這次我們從「了解」與「陪伴」開始,與4位非行少年登入他們的生命地圖,看見他們的人生關卡。6種守望站、其中兩所補血站、多位不同類型的守望者,包含誠正中學、民和國中、善牧基金會、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差事劇團、容淑華與監獄劇場團隊、烏犬劇場、戲劇治療師小C、調保官王以凡、監委葉大華等,正與他們一起闖關中。 會有破關的那一天嗎?會持續登入嗎?沒有正確答案。因為虛擬的遊戲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但人生的這場遊戲無法自由選擇所以,我們與他們都是特殊的,持續在彼此的境遇裡前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春OPEN!高中生藝術啟蒙的第一堂課
我們第一次接觸到藝術是在什麼時候?我們第一次喜歡某個東西,然後決定一輩子喜歡,甚至成為未來工作,又是在什麼時候呢? 這次,我們將時間拉回到高中,關於參加社團的那些時刻,以及那幾堂課。打開一間又一間不同社團的門,也通往不同世代對於高中的記憶。有幾位已在表演藝術圈成績亮眼的工作者:斯建華、魏廣皓、鍾伯淵、李孟融、余品潔、陳歆翰、張可揚談起不同世代的高中社團經驗,以及對他們現階段的影響。有引領青少年參與戲劇活動的「超級蘭陵王青少年創意短劇大賽」與「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主事者如何與初接觸藝術的青少年,啟動彼此詰問的對話。 最後,我們打開了一間位處「現在」的社團教室,真實遇見現役高中生對於社團、對於表演藝術的想法,以及他們對20年後的自己喊話。有點生澀,卻充滿真誠與無比直覺。打開青春,也讓青春打開那一扇通往未來的門。一起OPEN吧!
-
「表演藝術評論人」補助專案 5月1日至15日受理收件
本專案鼓勵評論人為表演藝術留存紀錄、展現觀點與擴增演出迴響,自2014年啟動至今,已培育62名寫作人才,為近年國內表演藝術作品留下可觀的文字紀錄,並提供與創作者互動溝通的管道,有效地帶動表演藝術評論風氣。本屆專案徵件,受理「評論書寫」及「多元媒介評論」項目計畫,「評論書寫」須於期程內完成20篇表演藝術文字評論並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網站。「多元媒介評論計畫」評論篇幅不限,評論可為文字、影像、聲音等形式或綜合運用多種不同媒介,並提出規劃發表管道,如自行經營之網站、Youtube或與其他平面、影音、網路媒體合作,並可規劃相關推廣活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Touch the Sound 摸得到的音樂之旅
把眼睛閉起來,我們以為視障者所見的是一片漆黑。然而他們卻搖頭,因為「黑」,也是一種色彩,我們根本無法想像什麼是看不見。再把耳朵摀起來,我們以為聽障者所聞,是寂靜無聲,殊不知雜訊、耳鳴、音量模糊乃至身體平衡都是問題,即使用力壓住耳朵,也止不住內在的干擾。多年來,我們想像他們的苦,於是以帶領者的角色走在前面,告訴視障者這個宇宙天地;也竭盡所能地在聽障者之前比手劃腳,試圖將千言萬語傳達給對方。 但這次我們退後一步,傾聽身障藝術家的心聲。 從觸摸純淨無暇的點字譜開始,進入身障藝術家的世界,聽視障鋼琴家許哲誠說音樂的酸甜苦辣、看聽障打擊樂家葛蘭妮如何以全身感官來聆聽音樂、感受視障歌手蕭煌奇抓住音樂的旋律、隨著聽障舞者林靖嵐踩著震波起舞,再了解視障小提琴家和波孝禧何以能夠在交響樂團中占一席之地。 學著藝術家們,將感官的慣性轉換,我們一步一步地用觸感,走一趟甜美的音樂之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近年,青年返鄉╱移居或投入在地產業復興的浪潮,讓「為什麼回家?」及「回家做了些什麼?」成了被廣泛討論與關注的焦點。為了自由、為了更好的生活、為了感覺山就在身旁、為了家人或也沒有太偉大的理由,只是單純想回家。或許回家╱移居的理由各異,路徑也大不相同,但這群「返鄉青年」都抵達了一個喜歡的地方,用自己最擅長的方法,造了自己的家。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們嘗試從不同的地方座標出發,追蹤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們在返鄉╱移居的旅程中所遭遇的幸福與挑戰,看各地風土如何造就藝術與家的千姿百態;而藝術的影響,又是如何銘刻於地方紋理之中。另一方面,我們也嘗試用另一種方式觀看近年成為顯學的地方藝術節,並從花蓮穀稻秋聲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台東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彰化鹿港今秋藝術節從無到有的開辦歷程,掌握深入「產地」的鋩角(m-kak)與祕訣;並藉由楊富民、林昆穎的對談,嘗試梳理藝術╱家╱地方的糾纏關係,從中探詢新想法、新作法、新協作模式的可能性,期盼未來更多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能看見更多美好的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來場成熟的冒險!
你害怕年老嗎?其實「老」不在遙遠的未來,就在咫尺。面對不只席捲台灣,也沖向全球的「老人潮」,美國知名精神科醫師暨老人學專家Gene D. Cohen率先提出「創齡」概念,指出腦科學研究證明高齡者透過參與社會、藝術的「創意老化」(creative aging),依舊能讓高齡者化身「潮」老人,開展第三人生。 本期封面故事是一場不輸給恐懼的生命冒險。從7名前輩的生命經驗出發,看他們如何成熟面對此生唯一一次的60歲、70歲、80歲的藝術旅程;接著在國內外青銀共創的藝術練習中,聽聽執行的青年藝術工作者與參與長輩們的心內話,看藝術如何拓展他們不受限的精神年齡,在0歲到100歲都可以一起玩的創齡練習中,一起玩出精采火花。願生命行至蠻荒,我們都能如本期插畫家房瑞儀所繪,在藝術精靈相伴中,盛開自己獨一無二如「沙漠五點花」(Desert five-spot)的美麗姿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書寫的力量
《PAR表演藝術》不僅是台灣第一本表演藝術雜誌,更為表演藝術領域帶來深遠影響。有藝術行政工作者形容《PAR》是治療中文閱讀思鄉病的珍貴藥方,也有文字工作者認為它是觀察演出生態的光源,更有劇場創作者提出雜誌讓他有機會走進另一個創作者的腦袋,及面向世界的窺孔。 本期封面故事不僅談雜誌書寫,也談與其唇齒相依的劇場影像,更藉由檔案的重啟,理解表演藝術領域一路以來的流變,看見這些記錄如何展現無形力量,一方面將環境生態鞭辟入裡,另一方面解讀出外在萬象及與時代碰撞出無數火花。
-
文化部攜手紙風車啟動「表演藝術倉儲試辦計畫」
表演藝術團隊長期無法找到合適的倉儲空間,在發展過程中,囿於現有條件考量,往往倉儲是受限部分。文化部看見團隊倉儲的需求與困境,推動「文化部提升表演藝術倉儲環境補助計畫」以協助、鼓勵團隊改善倉儲空間、提高安全系數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