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緯
劇場、教育、文字工作者。持續思考劇場與社會、不同社群的關係,關注參與式展演、戲劇介入、特定場域表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練習變成熟,創齡計畫大挑戰!(下)
3年後,我們會成為更成熟的大人嗎?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3年後,台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我們的社會福利政策、跨世代溝通乃至於面對自己每天都在變老的心態是否夠成熟了呢?劇場作為搬演生活、討論議題、挑戰自我的場所,一起來看看,在台北之外,還有哪裡可以讓我們練習變成熟!
-
特別企畫 Feature Timeline
2020-2021 表演藝術「線上」大事記
2019/12 上旬,湖北省武漢市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爆發新型肺炎。 31日,中國向WHO通報武漢出現27起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 2020/01 7日,WHO宣布發現新病毒,將其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11日,中國宣布首起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21日,台灣出現首例確診病例。 23日,中國宣布武漢市封城。 28日,台灣針對中國(不含港澳)旅遊疫情警示提升到第三級。 31日,WHO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2020/02 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高中職以下學校延後2週開學、制定「防疫照顧假」。 6日,實施「口罩販售實名制」,7天限制購買2片。 6日,實施並逐步擴大邊境管理政策,過去14日內曾入境或居住於中國(不含港澳)的一般外籍人士,禁止入境;自中港澳旅遊返台之國人須居家檢疫14天。 16日,台灣出現首起死亡案例。 20日,教育部宣布停課標準。 25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三讀通過。 2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從二級開設提升到一級開設。 2020/03 2日,紙風車劇團推出線上劇場《紙風車返校日》,徵求1分鐘影片,獲選者可獲得3,000元生存金,並於線上平台播出。 5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晚間公布澳洲籍音樂家確診案例,此案曾於2月28日、3月1日在國家音樂廳參與演出,相關空間關閉並進行消毒,與個案接觸之相關單位取消近期演出、其他人員進行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於同日公布最新之《公眾集會因應指引》,藝文活動主辦單位須依指標進行6項風險評估,並擬定防疫應變計畫,始得辦理活動。 12日,WHO宣布,COVID-19是「全球大流行疾病」(Pandemic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導覽
散步,從生活開始 島內散步
作為一個規劃行程的「旅遊」品牌,「島內散步」思考的是如何讓參與者更熟悉我們腳下這片土地,重點就在「生活」無數的生活產生歷史,進而形塑出文化,藉著兩個小時左右的散步,我們走進生活、認識生活、了解生活,進一步看見生活之外的樣貌,從現在回顧過往,深入了解我們賴以為生的此時此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找尋
選擇與被選擇 都是「交換」人生
「斜槓青年創作體」的確很斜槓,主創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三人的專長橫跨導演、表演、音樂設計,也以「共創」為原則去回應創作媒材。他們的作品通常與地方緊密相關,透過駐地田調採集、發展創作,如在恆春的《半島風聲 相放伴》還有將在臺南藝術節演出的《香蘭男子電棒燙》。不管他們是「被地方選擇」或自己「選擇地方」,重點都在「交換」用自身與他人的生命經驗,找到可以彼此溝通的當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關於IP的六個不可不知
IP旋風近幾年橫掃各國文化創意產業,一個故事的創意,在某種形式載體上被認知、關注,接著在各種形式平台中變形,影響力如漣漪般向外擴散那麼,什麼是IP?IP概念目前如何被運用?以劇場來說,一般的改編與IP的改編有什麼差別?台灣目前有「劇場IP」嗎?台灣與世界他國的IP運用現況又是如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變與不變中 「油麻菜籽」的省思
對我來說,能讓劇團、歌仔戲順利延續經營就是種恩惠。這次的疫情讓我們能反省自己,除了回顧過去作品,想著如何提升、成長,也能處變不驚、保持與延續創作能量,調整未來規劃;更重要的是,讓大家一起檢視戲曲的發展環境,除了各自使出看家本領來共度難關,也看見傳統藝術產業在各種變化中不變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