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柏林劇院地圖
相較於歐洲其他重要城市,柏林在歷經圍牆倒塌、兩德統一的時代巨變之後,其大膽反叛,放蕩不羈的全新形象,更讓人感受到一股真正自由的創作氣氛。列寧廣場劇院藝術總監歐斯特麥耶曾說:「比起德國其他地方,柏林更加彌漫著『這裡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的氣息。」 根據官方統計,柏林登記在冊的大大小小劇院、劇團,約占了全國的十分之一多,是德國表演藝術發展,最集中、最多元、最前衛的城市。尤其,劇院採「定目制」,每天都有不同的劇碼,任何文學或電影作品、經典或國際上的新劇作,都有可能以全新型態搬上舞台,一齣新戲推出後,如果觀眾反映與劇評熱烈,可以持續上演好幾年,是許多觀眾心目中的看戲天堂。 攤開柏林劇院地圖,我們將帶讀者造訪德意志劇院、列寧廣場劇院、人民劇院、高爾基劇院及柏林人劇院,看這五大劇院如何在不同藝術總監的帶領下,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劇作風格,也見證這個處處革新、充滿活力和朝氣的城市,如何讓德國劇場至今仍在世界劇壇引領風騷,聲勢不墜。 德國當代劇場先鋒人物法蘭克.卡斯多夫與柏林人民劇院將首度來台演出。有「劇本劊子手」封號的卡斯多夫,以「解構劇場」的觀念影響德語劇壇甚鉅。他的作品充滿暴動性、並有強烈的社會爭議,此次,我們將透過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賭徒》,深入他那繁複多變、聳動而戲劇性的舞台美學。
-
藝視窗 News
文化部追求卓越 推出五大「台灣品牌團隊」
【台灣】 文化部追求卓越 推出五大「台灣品牌團隊」 文化部15日公布「台灣品牌團隊計畫」獎助名單,共有雲門舞集、明華園戲劇團、擊樂文教基金會(朱宗慶打擊樂團)、紙風車劇團、優人文化藝術基金會(優人神鼓)這5個表演藝術團隊,經公開評選獲得這項文化殊榮,總補助金額達1億元。這是文化部長龍應台在新年度文化預算裡另爭取出來的額度,用於臺灣品牌團隊的扶植與振興。獲選團隊中,雲門舞集獲得4000萬元經費補助,而明華園、擊樂文教、紙風車、優人文化則各獲得1500萬元經費補助。 文化部表示,「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已行之多年,獲獎助團隊逐年增加,至101年已達100團,規模相當龐大。過去區分為育成、發展與卓越三個等級分配補助資源,但考量獲得卓越級的團隊因營運規模較大,所獲補助資源往往占總補助經費之1/4強,導致其他等級表演團隊感覺補助資源被壓縮,因此文化部成立後即努力設法擴大資源,藉由將卓越級團隊提升為台灣品牌團隊,不但能使其有更充沛資源得以運用,並將其他補助預算更合宜地挹注在更多中小型表演團隊,使得不同成長階段的表演藝術團隊,都能有較寬裕的補助資源繼續穩定地發展。 龍應台指出,文化預算爭取不易,獲選台灣品牌團隊的優質表演節目,除了榮登國際專業劇場外,也會有國內巡演計畫,包括深入至偏鄉地區,開發藝術欣賞人口,使得整體藝術環境能不斷向上提升。 「二代健保X個資法 新法上路大解密」講座 近來「個資法」與「二代健保」剛上路,相關新聞話題沸沸揚揚,這兩項法案與表演藝術從業人員都有密切相關。有鑒於此,表演藝術聯盟與台北市文化局合辦了相關講座,將在3月19日假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二樓視聽室舉行。 講座第一場為「個人資料保護法」(10:00~12:00),由楊岡儒律師主講,凡行銷人員、人事行政、會計及所有涉及個人資料搜集者均宜參加。 講座第二場為「二代健保」(13:00~16:00),由徐卿廉老師主講,所有健保投保對象,包含表演團體、個人表演藝術工作者均宜參加。 因講座名額有限,以表演藝術領域工作者為第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蹈&音樂
以色列的現在進行式
它從建國第一天就開始打仗,因為敵國環伺, 它的國土很小,只比台灣一半多一點,而且三分之二是沙漠 人口不到台灣的三分之一,但全民皆兵 這是歷史的包袱 戰爭頻仍,卻擁有不遜於矽谷的高科技園區 黃沙處處,卻栽出中東最繁茂的綠洲樹林 七十多國移民遷徙此地,有文盲、醫生也有音樂家 以色列,一個由動盪與傳奇造就的國 有人說,以色列人挖掘大腦勝過阿拉伯國家挖掘油井 科技、藝術、文化 正是它們令舉世驚嘆的豐碩開採成果 如今,以色列的樂與舞已在全球藝術版圖開疆闢土 舞台上「以色列的現在進行式」儼然啟動 這個常與台灣相提並論的國家 如何成就「藝文新強國」的奇蹟? 不妨讓我們先從紙上,一探究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2表演藝術回顧
文建會升格文化部 精采政策萬眾期待 中國牽制亞洲表演市場 台灣多元自由抵擋邊緣命運 樂團紛紛出國巡演 挑戰他國音樂市場 跨國製作蔚為風潮 生命與文化的激盪 台灣新曲輩出 文化積累更進一步 國內原創劇作搬演頻繁 「市場」尚未成氣候 歌仔戲綻放新風貌 可塑性高亮點不斷 產業想像下的文創園區ROT 逐漸喪失的藝術活力 小劇場再起身體訓練風 打造表演基底深化劇場美學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2 簡莉穎 風格迥異題材多元 質量俱佳潛力無窮 孫尚綺 凝聚歐陸舞壇目光 建構舞蹈演出新「視」界 曾宇謙 備受國際大賽肯定 樂壇縱橫前途燦亮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2
簡莉穎 風格迥異題材多元 質量俱佳潛力無窮
簡莉穎快速崛起的名氣和製造的話題,尤其作品產量之豐富,水準之整齊,實在是近十年少見。儘管「代表作」尚未出現,卻可以期待,下一個十年,她將會成為台灣具分量的劇作家。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2
孫尚綺 凝聚歐陸舞壇目光 建構舞蹈演出新「視」界
台灣製造、歐陸茁壯,青年編舞家孫尚綺以《早餐時刻》為台灣舞蹈影像劇場植入全新品種。這位敢冒險、敢實驗的編舞家,值得五顆星期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2
曾宇謙 備受國際大賽肯定 樂壇縱橫前途燦亮
如果說他是個天才,也是個下足功夫的天才!以目前的成績,尚不足以形容這位成長中的年輕人。請注意這個名字,他將以黑馬之姿,再度竄出你我的想像!
-
藝視窗 News
台新藝術獎評選新制 鼓勵跨界探新
【台灣】 台新藝術獎評選新制 鼓勵跨界探新 「台新藝術獎」在舉辦十周年後,宣布了歷年來最大的獎項變革。該獎前十年以獎勵當年度最具傑出創意表現,或最能突顯專業成就的視覺藝術展及表演藝術節目為主;自第12屆(2013年1月1日起),將以更趨近「用藝術打造台灣新價值」的理念,打破分類觀念,回應當代藝術跨界趨勢,及對當下社會現象的反思與驅動,不再區分表演與視覺類項,以容納藝術創造更大的可能性與未來性,獎項聚焦於:一、能突破現有藝術框架並具未來發展潛力的藝術創作。二、能夠激發更深、更廣社會人文關注的藝術展覽或表演製作。三、能重新定義藝術有利於跨界溝通及跨域探索的藝術實踐方案。 在評選機制方面,則邀請七位國內專家學者:李俊賢、林于竝、胡永芬、陳泰松、盧健英、陳漢金及王浩威擔負提名觀察重任,並強化網路功能,建立公眾參與管道。提名觀察委員負責選出10至15名入圍作品,交給由董事代表及外部專家所組成的委員會,選出年度入選5名,再由包含國際專業人士所組成之決選會議,評選出大獎一名,獨得獎金150萬元,年度入選其他4名則各頒贈獎金50萬元,總獎額提高至350萬元。(莊珮瑤) 「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啟動 在為期五年的「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落幕之後,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為延續「陪孩子踏上藝術的第一哩路」的理想,於去年12月中啟動「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預計將花7年時間走遍全台368鄉鎮市區。 該計畫依然期待大眾的捐款贊助,捐款方式分成「指定鄉鎮捐款」及「不分區行政後勤支援經費」。前者是捐款人可指定任一鄉鎮作為捐款標的;後者除用於補足鄉鎮不足款外,也將用於推廣宣傳、偏鄉補助、海報設計印製等活動執行用途。 一場演出門檻為45萬,單一捐款以40萬為上限,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表示,不希望企業一次捐助單場演出款項45萬,希望每個人都能發揮愛心,以小額捐款增加社會的參與度。相關網址www.319kidsmile.org/368/index.asp,或洽詢02-23926170。(莊珮瑤) </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電影
虛實交會的魔幻時刻
一八九五年,電影技術問世,為人類藝術史開展劃時代的意義。 電影所帶來的新奇、刺激感受,撼動劇場的地位;如同繪畫面對攝影的挑戰,在此轉捩點上,劇場導演開始重新思考,何為劇場的本質與美學。 一個世紀過去,劇場與電影,從最初電影仰賴劇場的視覺語言,而至劇場以電影拓展表現手法,兩者在表演風格、敘事策略、時空轉換上,相互交織衝撞、開闢出多元路徑,成為彼此的素材與形式混種的對象。 在科技進步飛速,多媒體氾濫的今日,劇場與電影的界線逐漸消失,當劇場導演跨界電影,當電影成為劇場元素,鏡頭下、舞台上,如何共生出精采動人的魔幻時刻? 法國陽光劇團二度來台,新作《未竟之業》延續近年對於「劇場中的劇場」的探索,更進一步結合了劇場和電影。 導演莫虛金巧妙將父親(電影)與自己(劇場)的志業巧妙融合在一起,帶觀眾重返電影剛發明的默片時代,極具巧思地呈現劇場的永恆魅力。
-
藝視窗 News
第17屆「國家文藝獎」推薦作業至12月底截止
【台灣】 第17屆「國家文藝獎」推薦作業至12月底截止 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作業即日展開!依據國家文藝獎設置辦法第六條,參選管道包含推薦與提名兩種方式,國藝會將發函邀請歷屆國家文藝獎得主、歷屆董監事、歷屆提名及評審委員、全國藝文單位、各大專院校相關系所及各大藝文媒體,協助推薦合適人選。推薦作業至12月底截止。自102年1月起,展開為期約半年的各階段作業,預計於6月公佈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得主。 詳情請見國藝會網站國家文藝獎設置辦法,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推薦表單下載,請連結至該網站「下載專區」,或洽聯絡人王小姐02-27541122分機211。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全國巡辦「藝文補助說明會」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鑑於2013年補助申請基準已修訂完成,並將於明年1月開始收件,將巡迴辦理「藝文補助說明會」,向藝文界說明新年度常態補助與專案補助重要概況。 本次說明會由國藝會前往各地區巡迴辦理,內容包括國內藝文資源整體分析、國藝會常態補助與專案補助重要概況、案例分享等。說明會從12月7日於花蓮文化創意園區起跑,12月11日在台東劇團黑盒子劇場,12月12日在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求是書院演講廳,12月14日在台南涴莎永華館。有意參加者請務必於12月3日前連結至網址http://ppt.cc/JqFU填寫報名表,報名參加者可於現場索取國藝會2013年補助申請基準! 全新「海外藝遊專案」啟動 明年1月收件由光泉牧場股份有限公司贊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規劃辦理的最新藝企合作專案「海外藝遊專案」補助辦法正式對外公告。本專案鼓勵年輕藝術工作者「走出去」,汲取世界各地藝術與文化的養分,接受刺激,並帶回最新資訊,進而累積台灣藝術發展的能量。 「海外藝遊專案」開放創作、展演、策畫、行政等幕前幕後相關人員皆可申請。凡於1978年1月1日以後出生,從事音樂、舞蹈、戲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走一遭《表演藝術》雜誌的時間之旅
這次的「廿周年特輯」來自一個遙遠的起點。兩年多前,某次採訪的受訪者在訪談結束後不經意問道,為什麼現在的雜誌不管哪一類,總是儘往趨勢看,往眼前看,而鮮少回望過去的歷史? PAR編輯群工作時經常翻閱舊刊,或蒐集資料,或尋找靈感。我們善於從歷史擷取素材,但對於雜誌本身的歷史,雜誌累積了怎樣的台灣表演藝術歷史,我們未曾辨識、勾勒出全面的輪廓。 在討論廿周年雜誌專題的會議上,那句受訪者的疑惑不期然浮現心頭。「回顧」成為主要的方向,我們決定開採藏在兩百卅八本雜誌裡的「寶藏」,這麼說並非敝帚自珍,而是開始專題工作後的深切體會《表演藝術》雜誌雖不能說完整無缺,卻紮紮實實地記錄了廿年間、近三萬頁的台灣表演藝術發展。 《表演藝術》雜誌源於為「朝生暮死」的表演作品留下記錄,歷年重大演出必然是回顧的基本配備,我們以雜誌出現、報導過的節目為選單,從初選、複選、決選進行多次馬拉松會議後,點評羅列了廿年的「最PAR演出」。縱然結果難免掛一漏萬,反映的卻不是唯一、單向的標準,而是歷任雜誌編輯的品味集合。 除了回顧重大演出,我們也共同複習了兩百卅八本雜誌中重要的專題、事件、報導。這個被編輯室暱稱為「開讀書會」的會議同樣跑了數次馬拉松,礙於篇幅有限,忍痛割愛不少珍貴的專訪、有趣的專題後,我們以「最PAR事件」提點年度重要的專題,並精選十七篇具代表性、可讀性的人物專訪、對談稿,摘錄作為復刻內容。 過程儘管繁瑣,我們卻在這個共同讀書會中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歷史重複的必然」;表演場地的匱缺、文化補助與政策檢討、創作者的焦慮、世代交替的問題、經典重演和定目劇的討論、藝術教育向下紮根的問題、表演藝術市場的拓荒經驗這幾個題目幾乎數年就會在雜誌裡交替出現,編輯們戲稱,這幾個題目約略等同於美容雜誌的涼夏美白專題或時尚雜誌的OL穿搭術,但戲謔之下,更深的慨嘆卻是:怎麼廿年間,這些問題從未消失? 其中較有趣的可能是世代焦慮。相關專題首次出現於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的「創作年代」,而後陸續出現劇場前輩憂心接班人才缺乏的「藝術新世紀 誰來領風騷?」,終在「中生代導演轉大人」中出現了「拋棄繼承」的新世代宣言,雜誌猶如見證了一場為期數年、從四年級
-
特別企畫 Feature
1992-2012 與舞台同步
1992年 試刊、創刊第1期、第2期、第3期2000年 新世紀特別企畫2001年 雜誌第100期誕生2002年 十周年首次大改版,2004年 雜誌二度改版,2012年 239期,在本頁即將開啟廿周年特輯我們深知,在此記錄的,都是與台上的她或你、台下的妳或他共同完成,現在,不妨讓我們再次一起分享,彼此的歲月。無論幕前、幕後
-
藝視窗 News
NSO將展開大規模東北亞巡演
【台灣】 文化部表演藝術類補助 11/1起受理102年度上半年活動申請 為提升表演藝術展演水準,鼓勵民間藝文團體培育優秀人才,依「文化部表演藝術類補助作業要點」,文化部每年分兩期受理表演藝術類活動之補助申請。補助以下兩種項目:一、整合性表演藝術活動:計畫內包含五個以上團隊之五項以上製作,或計畫內包含十五場以上演出。二、有助於培育表演藝術專業人才、促進表演藝術國際交流發展,在國內地區辦理之國際研討會或國際性表演活動。 102年度第一期申請係受理1至6月所辦理之活動,收件期間自11月1日起至11月30日止。凡經政府立案之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文化社團、演藝團隊及大專院校相關藝術系所等團體或組織,皆可提出申請,相關資料可上文化部網站(www.moc.gov.tw)下載區/申請表格查詢。歡迎洽詢專線電話:02-3343-1973藝術發展司陳小姐。(莊珮瑤) 國藝會「年度觀察座談暨補助基準說明會」報名啟動 國藝會「2012藝文風向球年度補助觀察座談會」將於11月6、7日、11月15日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幽竹廳」、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講廳」兩地,一連舉行三場座談活動,提供各領域精闢且完整的生態觀察,同時說明本會2013年補助基準最新內容。 今年度活動除邀請各領域專業委員,就2012年藝文發展特色、成果及評審會議關注焦點提出觀察報告,更擴大美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五大類別分場討論,增加「焦點座談」時間。邀請各方優秀資深藝文工作者或新興創作者與談,如獨立策展人鄭慧華,資深出版人陳素芳,資深評論人林芳宜、徐開塵、謝東寧、紀慧玲,新世代創作者何孟娟、陳栢青、林文中等。2013年補助基準因應各類別生態發展,分別增加新的申請項目,現場將詳細說明。預作線上報名者,可於現場索取國藝會2013年補助申請基準乙冊。報名詳情可電洽國藝會獎助組02-27541122ext.205(莊珮瑤) 【國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界導戲曲
現代劇場導演的古典奇遇
新編戲蔚為傳統戲曲的市場主流,編、導、音樂,乃至舞台美術,都力求創新,現代劇場導演跨界執導,成了近年戲曲舞台最值得關注的趨勢。 從「演員中心」到「編劇中心」再到「導演中心」,戲曲表現以演員唱唸為主,舞台美學又以虛擬為手段,講究風格的現代劇場導演遇上傳統戲曲,如何以今日的審美經驗介入詮釋、與傳統對話,同時實踐創作理念? 不同於中國「大腕級」的舞台劇導演執導戲曲展現的「破立」氣魄,台灣現代劇場導演跨足戲曲,目前看來,「姿態」都相當謙卑,對戲曲原有的美學保持一貫的尊重。 以一系列「小劇場崑曲」實驗深獲矚目的戴君芳、曾受邀三度執導豫劇的呂柏伸、多次與外台歌仔戲合作的傅裕惠,以及即將上演的全本崑曲《南柯夢》導演王嘉明,看四位現代劇場導演,尋找他們在傳統戲曲的新位置、新座標。
-
企畫特輯 Special
轉動大風車 Fun玩表演藝術!
一座巨型風車矗立在華山文創園區的草原上,參與的眾人是推動的風,一起與冒險逐夢的騎士唐吉訶德,轉動了台灣表演藝術的新能量。即將於十月六日至十一月四日登場的「華山藝術生活節」,今年以「風車」為精神象徵,在幕啟幕落,剎那永恆的感動中,留下回憶,一起醞釀,一起茁壯,共同透過表演藝術,創造一個時代的美好。
-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行銷大不易
Sold out!票房長紅的5個問號
分眾市場,客製化劇場時代來了嗎? 預算有限,早鳥折扣下殺觀眾買單? 網路崛起,臉書行銷取代傳統媒體? 口碑效應,名人證言推薦給不給力? 體驗行銷,校園企業推團票效益佳? 物價高漲薪水不漲,演出爆量荷包緊縮 劇場人,你準備好迎接更嚴苛的市場挑戰了嗎?
-
藝視窗 News
「香港週」首度在台舉辦 展示香港文創風景
【台灣】 「香港週」首度在台舉辦 展示香港文創風景 由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與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合作,首次在台灣舉辦的大型藝文創意活動「香港週2012」,將於11月23日至12月2日舉行,活動網羅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東方與西方結合、傳統與創新兼備。 表演方面包含香港話劇團的《我和秋天有個約會》,香港藝穗會策劃、香港星期六爵士大樂隊與台北GJO搖擺爵士大樂團及兩地搖擺舞者攜手演出的「搖擺吧,台北!」,進念.二十面體的《萬曆十五年》,新音樂組合SIU2與香港中樂團年輕品牌HKCO4U的「撞樂」、由新一輩唱作歌手活力演出的「唱作世代」、十八位香港舞蹈家與台灣多位藝術工作者合力創作的「城雙成對.香港╳台北舞蹈交流」,以及香港中樂團所帶來的閉幕節目「樂自香江來」。 此外還有香港藝術中心所策劃的「翼動漫花筒香港漫畫歷史展覽@臺北」、城市當代舞蹈團更是將亞洲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舞蹈影像節之一移師來台,展出「跳格國際舞蹈影像展:台北」,以及由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邀請港台兩地藝文界專家參與的「文化藝術交流會」。詳情可參網址www.hongkongweek2012taipe. (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羅曼菲舞蹈獎助金》開放申請,資格延伸至45歲 舞蹈家羅曼菲一生奉獻舞蹈,不斷提供年輕人機會,甚至自己出錢,協助有才華的愛舞青年,完成夢想。為延續並發揚她對年輕舞蹈工作者的愛與鼓勵,集結家人捐款及各方捐助,成立「羅曼菲舞蹈獎助金」,由羅曼菲的家人羅蘇菲女士出任代表,邀請羅曼菲摯友徐璐及林懷民擔任委員,並託付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專款專案執行。自2006年開始,已有許多國內年輕編舞、舞蹈人才獲曼菲獎助金。 2013年「羅曼菲舞蹈獎助金」開放申請至11月15日止。為幫助更多舞蹈工
-
企畫特輯 Special
跨領域不受限 灑落天馬行空的幻想
跨界創作已經成為近年藝術創作最夯的趨勢,不論是戲劇、舞蹈、音樂、美術的跨領域合作,劇場與影像的交融,數位科技與表演藝術的相互滲透,皆在重新改寫與定義廿一世紀的藝術型態。由臺北藝術大學主辦的「關渡藝術節」,今年邀請了超過五十個國內外知名藝術團體及藝術家參與,逾百場的售票或免費演出,聚焦中介、跨界、跨文化的創作特色,跳躍式地打破界限與觀點,天馬行空的幻想灑落,十月的關渡天空很有「藝」思。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2-2013新樂季 全方位聆賞秘笈
放完暑假,樂團團員們歸隊, 各樂團的新樂季也紛紛出爐。 放眼國外, 歐債的經濟危機愈排山倒海, 樂團愈要找尋名目慶祝一番! 生日、新年、紀念日、連作品問世百年都得要大肆宣傳。 環顧國內, 節目依舊爭奇鬥豔、各顯神通。 哪些老朋友?哪些新面孔? 東方怎麼作?西方怎麼想? 要和哪些節目共度歡樂時光? 新樂季的全方位聆賞秘笈, 就待我們慢慢觀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疼痛,所以存在
舞者身體論
人們看舞者,就好像我們是小珠寶,是紙版娃娃,而我們還得有血、有足以穿越地獄的膽量。 ――前美國芭蕾舞團舞者Susan Jaffe 訓練有素的舞者不僅要高貴優雅,還要有奧林匹克跨欄運動員的彈跳,要有走索者的平衡,還要有豹子般的力量和靈敏。 ――Camilla Jessel 有人說:當疼痛的淚水和快樂混入你的汗水之中,你知道:你正在跳舞。 關於舞者,笛卡兒式的定義可能是:我痛,故我在。 薩德式的定義則會是:因為疼痛,所以美好。 疼痛、舞蹈與身體這神秘的三角習題 且看舞者們現身說法,看他們如何定義自己,定義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