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表演藝術海報視覺進化史
雖說海報的目的是為宣傳,卻是演出前觀眾對於節目的第一印象。團隊將表演濃縮於一兩個小時,而設計師更將構思精簡於一張海報中,因此作品不僅精鍊,同時也透露團隊的觀點與品味,本期精選雲門舞集、國家交響樂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當代傳奇劇場、朱宗慶打擊樂團與國外團隊,從設計的角度來看表演,展開歷年海報,就如同展開一段表演藝術的發展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測量你與劇場(之間)的距離
民主、自由、多元、公民社會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正日復一日將這些詞彙落實為值得珍視、標舉的台灣價值,「公共性」三字也愈發成為人們探討各種議題時的關鍵詞。 2020全球飽受疫情衝擊,各地劇場「群聚╱現身」的場所功能幾乎潰散,在台灣的我們雖獲倖免,戴上口罩就能在劇場與其他人貼身觀賞表演,劇場生態鏈卻仍在餘震中尋求生存契機,於此之際,把「劇場 vs.公共性」擺在一起,檢視「劇場到底能在台灣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時機恰好,也無可迴避。 「公共性」這組外來詞彙說來抽象,定義人人想像不一,我們不從理論研究著手,而是先引領大家進入熟悉的公共空間,從使用權、公私領域的劃分,到何以人們群聚至空間中成為「公眾」的意義展開探尋;繼而以「近代劇場七件事」,從行動劇場、閒置空間、文創園區、身體解放、藝術工程、部落尋根、文化治理等關鍵字,提供大家思索劇場公共性的可能方向。 正因談及劇場的公共性,得先適度切出「劇場」的範疇何在,我們以最具象的「場館」作為討論起點,實地拜訪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及營運規模、體制性質和以上三國家場館迥然不同的台北牯嶺街小劇場,邀請館方親自提出他們對於「公共性」的想像和實踐方式,也透過五個探討藝術公共性時經常提及的向度,歸納彙整場館說法。 除了實踐者,公共性也必然納入相關的外部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曾實地走訪歐陸不同場館、採訪劇場如何定義自身的藝術視野與回應社會的編導許哲彬撰文提供劇場公共性的國際參照;也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談公共性似易實難,容易在於此題為時勢主流之趨,但艱難之處,一則如何為這個外來理論名詞找出在地扎根的定義;一則牽涉眾人,面向之廣,難以一次闊清全貌,我們試著在雜誌改版的第一期,談論這個劇場中人多有關切卻不易談的大題目,嘗試初步聚合、呈現大家對「公共性」的想像與界定範圍。觀點落差在所難免,但不妨從這裡,開展對劇場公共性的下一波對話、下一種想像、下一步行動,從2020的危機處轉折,彎出下個機會與命運交錯的劇場大冒險 <p
-
焦點專題 Focus
2021 年,我們改版囉!
2021 年1 月1 日,《PAR 表演藝術》雜誌正式宣告改版。 這一回,我們將雜誌重新想像成一場紙上展演,重新拆解內容,透過五個章節的梳理〈開演前〉暖身的輕資訊、〈上半場〉的重頭戲「封面故事」、及〈中場休息〉全為圖像單元、〈下半場〉則是精彩絕倫的人物訪談、以及〈Bravo 安可〉絕對不能錯過連載專欄及國際資訊,重新梳理出一個新的閱讀節奏,讓讀者能夠自由地悠游其中,建立出一個屬於自己閱讀雜誌的儀式。 未來,雜誌將採雙月發行,每逢單月發刊,12 月則會另外推出特刊。 為因應內容改版,我們也將雜誌原來的命名「Performing Arts Review」(縮寫為(PAR),正式改為「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自詡雜誌透過「New Perspective, A Closer Look」全新視角、更靠近產業的方式,更貼近一本表演藝術雜誌的本質。
-
焦點專題 Focus
雜誌改版使用說明書
雜誌改版是一項大工程,尤其是重新盤整讀者早已熟悉、且具時代意義的封面logo、刊頭、及內頁設計等。我們將雜誌重新想像成一場紙上展演,透過〈開演前〉、〈上半場〉、〈中場休息〉、〈下半場〉、及〈Bravo 安可〉,重新梳理出表演藝術雜誌的閱讀節奏,也蘊含了一些內容設定及系統設計的巧思,因此,編輯室在此特別盤點改版設定中的亮點,讓大家可以在閱讀前/ 後對照服用,更能理解雜誌如此設計的用心。
-
焦點專題 Focus
改版進化史
從《表演藝術》更名到《PAR表演藝術》,近29年來的歷史,乘載了90年代社會變遷,也見證了大環境如何影響表演藝術生態與產業。在籌劃改版期間,特別翻找了過往的雜誌,從中獲得啟發,也找到未來《PAR表演藝術》邁進的方向。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指揮.不指揮
指揮帝王卡拉揚還在烏爾姆(Ulm)擔任劇院指揮時,下了台會坐到木管群中,看另一位同事Otto Schulmann如何處理音樂。天生具有明星光環的伯恩斯坦,平時在舞台上指揮過動、近乎起舞,不指揮時專注創作,留下精采樂章與文章。 指揮看似光鮮,台下又做足了哪些準備?這次「指揮.不指揮」專題為您挖掘這個職業鮮少被人談起的細節。也透過對三位指揮NSO新任藝術顧問準.馬寇爾、臺灣國樂團新任音樂總監江靖波、台北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陳雲紅的專訪,認識他們對指揮工作的想法與思考。並透過專文分析,一探台灣指揮的養成之路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0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一場瘟疫翻天覆地 回省初心逆風昂揚 李永得接任文化部長 延續藝文紓困、激盪文化創造力 文化部預算減少25% 強化科技藝術應用創新 文策院成立滿周年 孵化IP進行式 劇場數位優化元年 創作與服務全面啟動 Podcast打開耳朵經濟 翻攪藝文新浪潮 地方複合場館持續興建 牯嶺街小劇場千日整修再打開 慢火延燒廿年 團隊倉儲與排練場問題懸而未解 走「出」劇場漫步看戲 行銷城市也回應地方 疫情翻轉世界 旅外音樂能量回流台灣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鄭宗龍 Baboo 莊東杰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0
鄭宗龍 正式接掌雲門大旗 邁向身體的新旅程
自二○一七年林懷民預告退休,今年是鄭宗龍正式接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第一年,是這位四十四歲的編舞家與這個年長他三歲的舞團,一同邁向新旅程的起點。而這位街頭長大的創作者,將如何建立新的雲門價值,記錄、創造未來的台灣身體風景,值得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0
Baboo 不斷挑戰劇場可能 持續開展創作跨度
以跨國共製、跨領域、跨文化等方式去挑戰現有的界線,Baboo在其創作脈絡裡始終堅持面對藝術的本質,以及回應當下的深刻眼光,源源不絕的作品產量持續翻新我們對形式與內容的想像幅度。今年以劇場、沉浸體驗與電影等作品作為代表,正好說明了Baboo不懼實驗、勇於嘗試的核心價值,並有再創高峰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0
莊東杰 承先啟後歐陸發光 寫下樂壇新頁
莊東杰與波鴻交響樂團僅合作過一次,短短三天的排練與隨後的演出默契留下深刻印象。此成果可說是他獲得大獎之後,歷經五年於世界各地與頂尖樂團工作後的磨練,也是他個人為逐夢所付出的心血結晶。接棒台灣前輩指揮,為後人榜樣,承先啟後,在國際間閃耀,也為台灣樂壇寫下新頁。
-
焦點專題 Focus
告別2020的幾種方式
二○二○年,有個可愛的暱稱「愛你,愛你」 瘟疫的來襲,卻讓它成為「道別」的年份 我們換了方式,感受愛也接收恨 說實在,總結每一年的到來與結束 本就有喜有悲、福到禍來 我們都無法拒絕無常的降臨 至少,我們都還在這個歲末 一如往常 告別二○二○年的方式有很多種 願來年 我們依然都在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與廣達電腦攜手打造,OPENTIX售票啟動試營運
【台灣】 兩廳院與廣達電腦攜手打造,OPENTIX售票啟動試營運 由國家兩廳院與廣達電腦、廣達研究院共同打造的全新售票平台「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即將上線。上線營運分為兩個階段,於11月20日啟動試營運,2021年4月則將全面接棒已服役16年的「兩廳院售票系統」,以全新品牌與格局迎向未來。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表示,「OPENTIX」的開發是國表藝重要的政策之⼀,目標是打造亞洲領先的全新售票平台,最大的願景是:開創表演藝術發展新契機,為社會大眾帶來更豐富而美好的文化生活體驗,為表演團隊提供更完善的售票服務、更多元的節目推廣助力。期待藉由新系統,除了觀眾購票方便、團隊快速得到票房動態及智能分析數據外,更能透過國人文化消費數據,深入解析藝文消費樣貌。 「兩廳院售票」可說是台灣最主要的藝文售票平台,16年的經驗與累積,階段性任務完成。2018年,隨著行動手機的發展,大幅改變世界的面貌,營運團隊重新想像系統的改變與創新,使服務升級的大躍進,決定打造新售票系統。OPENTIX建置成本由兩廳院與廣達電腦共同合作與分擔,由雙方超過60人組成開發團隊,歷時一年半共同打造。兩廳院強調,「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與「兩廳院售票系統」是兩個不同的系統,因此,從試營運開始,原售票系統會員與新會員皆需至OPENTIX註冊新帳號,如已持有各單位會員者,還可搶先綁定國表藝各場館與戲曲中心的會員,購票時即可享有該單位會員優惠。同時加入個人電子發票載具功能,未來使用將更方便快速。隨著OPENTIX啟動試營運,銷售內容將逐步擴大至表演、視覺、電影、文創等不同領域,各項功能將分階段完成,並持續提供更多服務。 新科人間國寶出爐,王慶芳、彭繡靜、陳英獲認定 文化部日前公告,登錄「剪黏」、「泥塑」與「玉雕」等三項重要傳統工藝,並新增認定8位國寶級藝師。其中表演藝術類部分,「亂彈戲」增列認定保存者王慶芳與彭繡靜、「恆春民謠」增列認定保存者陳英。 王慶芳藝師為亂彈戲童伶班出身,從藝超過一甲子,經歷慶桂春陞、南華陞、新全陞、老新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X藝術X妖怪 冒險搜查線
妖怪在哪裡? 妖怪長怎樣? 台灣有妖怪嗎? 妖怪從何而來? 妖怪會對我們做什麼嗎? 這些問題,突顯的是身而為人的矛盾與衝突既對「未知」敬而遠之、心生恐懼,卻又會有想要親眼看見的好奇心,以及被激發冒險犯難的精神。於是,我們決定派出PAR妖怪搜查員帕帕,帶著大家前往時間夾縫、城市邊緣、鄉野田間、密林角落等地方找尋妖怪。 帕帕到來,讓你見到妖怪不怕怕! GO!妖怪搜查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跡探源
第一站,帕帕要帶大家到日本去,而且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日本。 「等等,為什麼是日本?我們不是在找台灣的妖怪嗎?」其實,過去的台灣是沒有「妖怪」這個概念,帕帕先在民間傳說、風土習俗裡找,找到的是「鬼」、「魔神仔」這些(他們算是妖怪嗎?帕帕不知道)。所以,我們尋覓起妖怪前來的足跡,決定到「妖怪大國」日本一趟,而且是一百五十多年前,那個「妖怪學」剛剛興起的年代,找「妖怪博士」問個清楚。 走吧!我們穿越時空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變身
二○一四年的台灣,有個可愛的暱稱是「妖怪元年」,開始有創作者/團隊借用妖怪的概念從台灣過去的傳說裡尋找他們,甚至開發出不同接觸妖怪的方式,有小說,有桌遊,有電視劇等。妖怪逐漸從過去的時空裡被找到,然後頑皮也多變的他們,開始變身成不同樣子,與我們相會。 其實,妖怪好像不大可怕吧? 第二站,帕帕追著妖怪們的足跡回到現在,拿出放大鏡,看看他們到底在哪裡?
-
特別企畫 Feature
想像轉生
帕帕發現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妖怪,其實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 從鄉野奇談、民間故事開始,妖怪不只穿梭於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同時也被人用講的、用寫的各種方式留了下來;到了現代化的都市裡,好像漸漸看不到他們了,但帕帕發揮了特派搜查員的超級功力,找到了他們寄宿於人的心中、大樓之間,甚至是任何地方,成為另種傳說。 想像,好像是妖怪成長的養分,甚至我們也在裡頭託付了不敢說出口的種種妖怪,就在想像中轉生。所以,我們去看看藝術家們能夠創造出什麼妖怪呢?
-
焦點專題 Focus
貝多芬250周年誕辰 巨人如太陽 照出未來的光
「那些年輕世代,他們珍視某種幻象,以為新的形式將永遠取代舊傳統。然而他們卻忘了,即使時代如轉輪不斷運行,『過往』的陰影也已是他們腳下如影隨形的蹤跡。」法國文豪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在剖析貝多芬作品的著作《從「英雄」到「熱情」》裡,將巨人比喻為太陽,認為他的光會持續穿越暗夜來到後世,照亮未來的方向。 適逢貝多芬誕生兩百五十周年,本專題將從他所身在的表演藝術環境開始,逐步走進跟隨他展開的創作風景,最後停留凝視當代藝術家們的下一步思索
-
藝視窗 News
曾與雲門舞集多次合作 舞台設計大師李名覺辭世
【台灣】 曾與雲門舞集多次合作 舞台設計大師李名覺辭世 曾榮獲東尼獎終身成就獎、美國總統傑出貢獻獎、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獎的華裔舞台設計大師李名覺,於10月24日因病辭世,享壽90歲。李名覺曾與雲門舞集多次合作,為雲門的《紅樓夢》、《九歌》、《家族合唱》與《焚松》設計舞台,也曾在台灣舉辦「1997李名覺舞台設計回顧展」。 李名覺於1930年生於上海,後移居至美國入美國南加州大學攻讀電影藝術,但最終他選擇了舞台設計這個專業。他曾師事美國一流的舞台設計大師喬.梅爾金納。1970年他的舞台設計作品Billy第一次被百老匯聲譽最高的東尼獎提名;1983年,他以Patrick Meyer編劇的K2的舞台設計獲得東尼獎。其舞台設計作品包括相當多百老匯、芭蕾和古典及現代劇場製作。他也任教於耶魯大學舞台設計系,教學以嚴謹出名,作育英才無數。 指揮大師準.馬寇爾將接任NSO新任藝術顧問 NSO國家交響樂團在歷經為期兩年的音樂總監遴選後,由35名人選中邀請到國際重量級指揮準.馬寇爾(Jun Mrkl)擔任NSO新任藝術顧問。遴選過程中經NSO推薦、遴選委員會全體一致共識,並提經董事會通過後,最終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親自代表邀請準.馬寇爾擔任,任期自2021年8月到2024年7月,為期三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表示:「馬寇爾先生從接受NSO推薦成為候選人時,便一直是遴選委會全體一致最高度共識的音樂總監人選,由於他的國際邀約排程已定等等因素,最後遴委會向董事會提出先聘其任NSO藝術顧問,以此接續呂紹嘉顧問任期結束後之職務。」 1979年學生時期就曾來過台灣的馬寇爾,生於慕尼黑,父親為德裔小提琴家、母親為日裔鋼琴家。曾師事傑利畢達克與邁爾,並在譚格塢師事伯恩斯坦與小澤征爾。多年來,馬寇爾是日耳曼體系交響及歌劇傳統等經典曲目的重量級詮釋者。曾被英國古典樂權威電台ClassicFM讚譽為「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漫步地方,作為行動代號
很長一段時間, 我們習慣了坐著看戲。 手機關成靜音或震動, 不可飲食,不要發生聲響。 噓。 暗了燈,只剩下舞台上的忽明忽滅與虛虛實實,溝通著創作者與觀眾間的想像。 只是,某個日子之後, 我們開始期待出走 在島內散步,於那個白晝之夜 走光,還是走進香蘭男子電棒燙, 來一點超親密。 我們拿這個當下交換這裡的過去,一起遇見不可知的未來。 疫情之後,剩下社交距離。 行動代號: 我們 走吧!
-
焦點專題 Focus
有植物的時光
「古老的傳說說道,畫眉鳥、樹木、苔蘚和人類,所有的生物曾經共享一個語言。但那個語言早已被遺忘,所以我們得透過觀看、觀察彼此的生活方式,才能夠了解彼此。」 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觀苔蘚,找回我們曾與自然共享的語言》 植物有沒有感覺?會不會產生感情?是否存有記憶? 植物的、自然的「語言」正試圖告訴我們什麼? 這些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的生命們,正活著怎樣的時間? 活在有植物的時光,讓我們試著了解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