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焦點專題(二) Focus
2018年人氣節目排行
依據2018年節目實際銷售總票券數排名,包含同一節目巡演場次票數,不含節目售票金額
-
藝視窗 News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系列活動開跑
【台灣】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系列活動開跑 「第17屆台新藝術獎」逐漸進入揭曉的倒數階段。除了重頭戲5月25日頒獎典禮外,也特設「專屬網站」,透過影音及文字訪談,介紹15組入圍藝術家及作品。此外,網站除了續辦「我心目中的得主」網路投票活動之外,今年新增「心靈籤詩」線上互動、「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面對面」座談會,並於台新金控總部舉辦「空間裝置展」及「國際決審會客室」講座。 本屆活動網站首創「心靈籤詩」線上互動,首頁以閃爍色球代表這次入圍的15組作品,藉由幸運色傳達該作品如籤詩般的訊息。從入口網站抽出今日幸運色,即連動15組入圍作品金句,引動讀者與作品的聯結。網站第三年舉辦「我心目中的得主」投票活動,自即日起至5月24日中午12時止,投票即獲得多項好禮抽獎機會,及入圍藝術家準備的神祕福袋。 「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面對面」系列講座於5月7日至5月10日舉行,由第17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主持,與15組入圍藝術家透過作品討論與QA,讓觀眾聆聽藝術家的創作歷程與對話。今年「國際決審會客室」座談會,則邀請來自澳洲阿德雷德OzAsia藝術節總監Joseph Mitchell、昆士蘭現代美術館當代亞洲藝術策展人Reuben Keehan,及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陳頌瑛三位國際決選委員,針對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劇場,提出獨具慧眼的「他方觀點」,及如何串聯國際以創造跨國合作的契機等重要議題,活動免費,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將於5月25日下午2點至3點揭曉「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年度大獎」三大獎項得主。觀眾可透過藝術獎專網、台新藝術基金會FB粉絲頁,及非池中影音網觀賞線上直播,同步見證獎項揭曉時刻。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17award.taishinart.org.tw/,台新藝術基金會FB粉絲頁: business.facebook.com/TAISHINART/。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類世,及其所改變的
在美國水生生態學者尤金.史多麥(Eugene Stoermer)提出「人類世」這個名詞,並由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進一步於千禧年倡議後,我們清楚意識自己正處於劇烈加速度的輸送帶上,前方是未知的懸崖,我們不知道跳下去是墜落,還是會飛起。 人類在短短幾世紀來,不僅影響了地球四十五億年的結構,「人的尺度」(human scale)也產生了變化,我們迎來宏偉壯觀的科技時代,人類成為超資訊的載體,對於真實空間、事物的感知卻有了失能的傾向。 那麼,當代藝術是如何回應人類時代與地球的呼喊呢? 本期企畫嘗試從人在環境與歷史長流中的尺度與後人類的角度出發,檢視創作者們是如何重新定義「人類」、「自然」、「科技」,並反思、建立人類、動物、植物、自然、物件、科技之間的新關係。 自然是一切創造的總合,人類僅是其中的一小元素,我們該適時停步謳歌:地球啊,謝謝祢。動物啊,謝謝祢。植物啊,謝謝祢。今後還請多多指教。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家的反思與想像
「家」是什麼? 什麼樣的狀態,又能稱為「家」? 它或許曾在我們生命中占有極大比例, 它或許仍是我們必須勉力維繫的存在; 它可能是一種徒勞的追尋, 也可以是對於未來的想望; 家是關係的終點,抑或起點, 家是避逃的方向,或是歸屬? 戲劇作品中的「家」千變萬化, 不僅提供人們反覆辯證思量的機會, 更與社會環境、時代進程息息相關。 創作者以他們各自的立足點, 回看或遠望著我們和家的關係, 關注家的各種風景和價值意義, 卻也反射出人人心中對於「家」的不同憧憬, 那永遠朦朧未明、難以定義的想像。
-
藝視窗 News
編舞家黃翊等三人入選「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
【台灣】 編舞家黃翊等三人入選「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 文化部為橋接「科技藝術工作者」與「科技研究人員」跨領域合作,今年委託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舉辦「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徵選活動。此次由科研單位實驗室公開徵選藝術家進駐,吸引33組藝術家參加徵件,經兩階段審查作業,結果於近日出爐,由黃翊「主計畫《靈魂的標本》工研院駐村實驗延伸/研究計畫《生理感測》」、李文政「2019年《大仙尪生筋壯骨計畫》」及邱杰森「無境之境:虛擬身感」三件計畫獲選,將進駐工研院三個主題實驗室。 黃翊《靈魂的標本》及延伸計畫《生理感測》將與「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及「自動化與新媒體實驗室」合作,嘗試將人的身體局部掃描、列印,製成動力雕塑作品,再藉由對話AI結構之建立,將部分歷史錄音素材重建,於類比及VR的世界完成作品。李文政「2019 年『大仙尪生筋壯骨計畫』計畫」將與「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合作,運用3D掃描建模,進化傳統宗教「大神尪」,將視覺藝術、裝置藝術、現代舞、服裝設計、搖滾樂帶入傳統宮廟。邱杰森「無境之境:虛擬身感」計畫擇定「身體感知創藝實驗室」,輔以「自動化與新媒體實驗室」,企圖利用圖像來創造、記錄北投中心新村正在消失的地方印記。 藝術家實際進駐工研院實驗室後,工研院將辦理4場實驗計畫的階段性呈現,邀請科技界、藝術界的夥伴們一起參與,與科藝同好分享進駐創新實驗歷程的心得及進展,搭建科技藝術交流平台。 國藝會2019「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5月5日至15日受理申請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4年起啟動的「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每年以專案徵選補助機制,鼓勵有志於表演藝術評論書寫的好手投入,並提供穩定的網路發表平台,以促進評論寫作與發表的風氣。2019年度專案
-
專題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與事
從汪洋內海的官方港到扛厝走溪的水淹地, 台江的建庄歷史雖不長,卻是一段人與土地「共生」的實例, 過去說共生,或許是指農作、是漁獲,是天然資源, 而今的共生,也可以是文化、是生態,是傳承延續。 即將在四月開幕的台江文化中心, 便是發自「在地」的公共建築、由公民催生的文化基地。 十多年前,他們在土地深耕並播下種子, 倡議園區、開設分校、舉辦文化季、建立「台江學」, 讓往後的地方發展、藝文環境能在沃土中萌生。 趁此時機,走一趟台江、讀一頁歷史, 搭乘竹筏穿越紅樹林隧道, 遇見自水中而生的台江人, 看見屬於他們與我們的日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重建劇場的三個 W
事件(what)、地方(where)、人物(who)是戲劇中常言的三種W,誰在哪裡、發生了什麼事,便是構成單一片段場景的基本要素,是在戲劇結構中有如原子般的最小單位。然而如今,觀眾不只是「觀」眾,得以四處遊走互動、表演者也可由素人參與,借自身經驗為分享依據、「重現」生活的切面亦非必要,「重述」真實才有可能看見世界、地點場景當然也不用製造擬真幻覺,甚至連空間規則都能隨機產生、活在當下。 今年,兩廳院台灣國際藝術節的三組戲劇節目表演團隊,分別從不同基底著手,試圖重新建構劇場裡的三個W元件。首先,比利時根特劇院藝術總監米洛.勞,長年以社會學家的研究調查方法實行創作,發表包括劇場演出、紀錄片、書籍刊物、影像裝置、論壇講座等多種形式作品,深究「事件」與真實間的關係,將世界議題、國際案件搬上舞台。劇場裡的「事」不在這裡開始、不在這裡落幕,而是一場社會行動的其中一個階段。 法國與比利時藝術家喬治和德弗,則嘗試在一片荒蕪的劇場空間裡,無中生有、從「新」來過,把現有的一切規則鏟平、拋棄,創建屬於自己的地點、自己的世界,一個哪裡都不是,卻又包羅萬象的宇宙。而台灣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創作團隊「明日和合製作所」,也將再次形塑「觀眾、創作者、表演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以民間信仰、宗教儀式的田野調查為依據,在場上舉辦講座演出及表演工作坊,一邊請「仙」問事,同時也藉此驗證,是「誰」在「扮仙」。 本期特別企畫將帶領讀者一探上述創作者的思維世界,看他們如何解讀、打破再重建這劇場裡的三個W。
-
藝視窗 News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場館 前進橫濱TPAM國際舞台藝術交流會
【台灣】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場館 前進橫濱TPAM國際舞台藝術交流會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之臺北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及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陸續到位,三館也積極展開資源整合與策略聯盟,繼去年共同投入國內藝術家創作計畫、聯合邀請國際節目來台巡演,2月份三館也首度攜手前往2019「日本橫濱國際舞台藝術交流會」(TPAM-Performing Arts Meeting in Yokohama),共同建立國際交流場合,張開國際網絡,放射台灣充沛的表演藝術動能。 日本橫濱「TPAM-Performing Arts Meeting in Yokohama」為亞洲重要的國際表演藝術交流平台,始於1995年,致力於激發新思惟並發掘各種可能性,以及建構亞洲文化藝術網絡的多元交流,2011年起多數活動移至橫濱舉行。2019年,TPAM於2月9至17日舉行,預估有來自超過40個不同國家的800名專業人士到訪。 三館於2月12日於開館紀念館(Yokohama Port Opening Memorial Hall)聯合策劃國際交流茶會,介紹指標性的國際節目活動及交流項目,藉此平台拓展國際合作機會。臺中國家歌劇院同時邀請兩位與日本有深厚淵源的2019╱2020駐館藝術家編劇林孟寰及科技藝術家王連晟共同前往、直面進行國際交流。 雲門舞集以《關於島嶼》獲英國「國家舞蹈獎」 英國最權威的舞蹈獎項「國家舞蹈獎」(National Dance Awards)於台北時間十八日深夜的頒獎典禮中,宣布去年在倫敦演出林懷民作品《關於島嶼》的雲門舞集,奪下2018年「最傑出舞團獎」。 倫敦沙德勒之井劇場藝術暨行政總監艾利斯特.史柏丁代表領獎時說,林懷民「不只編作好舞,也創造出前所未見的舞蹈語彙。台灣離任何地方都很遙遠他從頭創建了台灣的舞蹈文化。四十多年來,他用生命經營這個舞團,成為台灣異常重要的文化大使。」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藝術共享學
Airbnb、Uber、Lyft、Eatwith、Up Go 共居、共乘、共食、共同工作合作社近年發展最猛烈,也最劇烈改變當代人們生活型態的獨角獸公司們幾乎有著同樣血脈以社群、科技平台為基礎,邀人們分享價值,並從中獲得價值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零工經濟(Gig Economy)、隨選經濟(On-Demand Economy),此些名詞被交替使用、彼此相關,成為一股銳不可檔的新經濟模式。 那麼,在當代藝術領域的發展現況又是如何呢? 夥伴時代,沒有人是孤島,但島的架橋工程該如何進行? 當中有什麼樣的秘密與眉角,以共同形塑看不見的社交經濟? 而藝術家在社群中又是如何縱向形塑自我,橫向取得連結,分享價值也獲得價值? 國家級場館又是如何打造平台,與地方、國際創造連結,共構健全生態系統? 在本期特別企畫「當代藝術共享學」中,嘗試從藝術實踐中的工作空間共享、平台經驗共享、場館資源共享等面相,談藝術工作中「共享」的可能(或不可能)。
-
焦點專題 Focus
戲台上,映照世間萬象 臺灣戲曲藝術節
戲曲,不僅以傳統為底,創新求變,在台上展現多姿多采;於此同時,也反應當代所思、賦予時代新意,更放眼未來。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的視覺意象,似萬花筒般華麗炫目,亦有稜鏡折射的光束線條,一如戲台上、劇場裡,超越時空、跨越文化、突破藩籬的各種想像和對話,得以藉由藝術節,讓台灣的戲曲、世界的經典共聚一堂,並以此延伸對於戲曲世界的無邊創意,而千變萬化。
-
藝視窗 News
林強領軍 兩廳院2019藝術基地計畫正式展開
【台灣】 林強領軍 兩廳院2019藝術基地計畫正式展開 兩廳院2019年「藝術基地計畫」擴大整體想像,除邀請三位「長期駐館藝術家」,並公開徵選出兩位「短期駐館藝術家」、五位「Gap Year兩廳院壯遊」青年及七位「藝術行政實習計畫」實習生。「藝術基地計畫」更首次加入導師角色,邀請兩廳院藝術顧問林強領軍,從青年培力作起,以更充足的資源及時間培育優秀人才。 「駐館藝術家」分為長期及短期計畫,其中長期駐館期間由一年延長至兩年,短期則為三個月。今年邀請方向著重連結在地文化,期望藝術家從台灣土地出發,說出屬於台灣的故事;另一方面則強調科技跨界,透過新的科技媒材,反映當今社會樣貌。本次邀請的三位藝術家,有長期挖掘本土文化與民間俗儀的吳明倫、樊宗錡,以及擅用數位科技演繹當代劇場的周東彥。 短期駐館強調跨域交流,以「1+1」概念出發,由藝術家提出跨領域及跨社群的合作計畫。本次公開甄選出王安琪與紀柏豪。身為專業劇場演員的王安琪,將以《婚姻場景》劇本為骨,邀請影視和劇場演員相互演繹,並深入探討劇場產業化的可能性。紀柏豪專研聲音創作,關注日常性的感知,將於駐館期間發展互動性音樂系統,並嘗試運用於劇場演出,反轉觀眾的聽覺經驗。 另首次啟動的「Gap Year兩廳院壯遊」計畫,要挖掘具潛力、能提出自身觀點,更勇於起身實現的青年藝術家。本次甄選出來自不同領域的林陸傑、林靖雁、馬雅、張凱福、陳弘洋,將以一年時間在兩廳院自由探索。 108年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出爐 文化部公布今年「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包含社團法人臺灣視覺希望協會、安娜琪舞蹈劇場、舞蹈空間舞蹈團、城氏互動設計工作室、巴洛克機器工作室、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及黃翊工作室等7個團隊提案計畫獲得補助,總補助金額為新台幣1,200萬元。 社團法人臺灣視覺希望協會運用Buzzer Beacon技術,創作口述影像劇《黑聲劇團-停電了!別害怕》,從使用者角度,發展更能貼近視障表演者的輔助系統。安娜琪舞蹈
-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不管熟齡、高齡,只要「樂齡」就不會凋零; 老派即是新潮,人生不待七十,何時都能開始! 退休生活全面啟動,你的計畫又是什麼? 劇場打開了大門,是時候做個「上流老人」, 不僅可以走進觀眾席,欣賞演出, 也有機會登台獻藝,創作呈現。 隨老師步入排練場,排戲、練舞, 跟同儕共處相伴,團體合作共學。 當劇場成了「聚」場,世代也有了對話, 在藝術的場域裡,享受全新的刺激與挑戰, 享「樂」再出發的老派人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要革命、還是愛情?《夜半鼓聲》百年後的兩種結局
一九二二年的演出錄音與本世紀的重新詮釋,在同一個舞台上交錯、並置、共存;德國當紅劇場導演、年僅卅三歲的魯賓,再次演繹布萊希特作品《夜半鼓聲》。這一次、百年後,他們,與我們,將如何抉擇? 從孕育原版與再版《夜半鼓聲》的慕尼黑室內劇院出發,探究二次戰前與今時今日,這個勇於呼應政治環境、廣納多元文化的場館,正面臨的挑戰;訪談新生代創作者魯賓,自述其對劇場的信念和重要作品。 是革命,抑或愛情?慕尼黑室內劇院給的難題,在國家戲劇院裡搬演,或許這些選項離此刻的我們都不遠:在走過歷史與當代、動盪與和平,在紅月亮與白床單之間,劇中的角色、台上的人物,那些演員與這些觀眾,便如人類、即是我們,必須決斷我欲何從、又該何去?
-
藝視窗 News
呂紹嘉2020年卸任 國家交響樂團展開音樂總監徵選
【台灣】 呂紹嘉2020年卸任 國家交響樂團展開音樂總監徵選 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宣布將於2020年8月卸下音樂總監一職,揮別與NSO總計10年的緊密關係。與此同時,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也展開NSO下一任總監的公開徵求推薦音樂總監人選作業,收件時間自即日起至2月20日止。 依NSO音樂總監遴選辦法,被推薦人需有以下資格之一:曾擔任NSO客席指揮並獲本樂團團員過半同意推薦者,或曾任或現任國外職業交響樂團專任指揮並獲董事會推薦。被推薦人需準備資料包含:報名表、推薦函、被推薦者之職業交響樂團工作經歷之資料(包括演出、排練之現場影音資料及曲目表。影音資料請提供光碟或影片連結網址),上述相關資料,請於2019年2月20日前,寄送至:台北市100中正區中山南路21-1號國表藝董事會辦公室;或寄至信箱npac33939777@gmail.com。亦可洽詢劉秘書02-33939503。(莊珮瑤) 指揮家水藍接任國臺交首席客席指揮 去年底,在歲末音樂會的宣告記者會中,國臺交團長劉玄詠正式宣布指揮水藍從2019年1月1日起,擔任樂團的首席客席指揮一職。 曾被《美國唱片指南》評論為「帶領樂團晉升為世界級的指揮大師」的指揮家水藍,從1997年開始擔任新加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7年至2016年是哥本哈根愛樂樂團首席指揮,2017年轉任榮譽指揮,在世界各地的樂團擔任客座指揮,並有大量的錄音作品,迄今為BIS錄製已超過35張唱片,指揮事業如日中天。期間他也曾於2011至2014年擔任國臺交藝術顧問,為樂團注入國際樂壇動態的思維,亦發揮其擅長帶領樂團的特長,對樂團不論演奏或整體形象皆有顯著提升。回顧水藍與樂團合作的時期間已長達十五年,頻繁地來台讓他感覺「從來沒有離開過」,這麼長的時間,國臺交也已經成為他另一個家。此次來他深刻感到團員的演奏技巧與凝聚力有顯著提升,未來他將以新的首席客席指揮身分帶領樂團,共同再創新局。<st
-
專題
當食物遇上表演藝術 我吃,故我演
不管是新曆年還是舊曆年, 是圍爐聚餐,或尾牙春酒, 準備好一享口福、飯飽酒足了嗎? 食物,遇上了表演藝術, 那些看來嚴肅拘謹、不苟言笑的音樂大師們, 私下都愛吃些什麼呢? 又有哪些食物能夠使他們打開心房, 甚至如有神助地完成演出? 而劇場前後、舞台上下, 作為一個工作與創作的場域, 食物,當然也是藝術家們的必備燃料, 是填飽肚子、好好演出的基本需求, 是招待飲宴、慶功享樂的片刻悠閒。 嘴裡吃遍四方、腦中胡思亂想的創作者們, 更嘗試把食物搬上台:結合料理的表演、 創造歡鬧的辦桌,或以食材做偶、用食器做戲, 就讓我們在演出裡,以食而「聚」。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叛徒」出發 追尋劇場愛滋啟示錄
每年的十二月一日是「世界愛滋日」, 目的在提高人們對於HIV感染與傳播的意識、 並對過往那些因疾病而失去的生命哀悼。 卅多年後的這一天,回望過去, 那些過多的推諉、歧視、誤會、恐懼, 在一切都還沒來得及被理解前, 已形塑成形,直至今日,亦難擺脫。 八○年代爆發,成為人們聞之色變的病症時, 愛滋還沒有藥物可醫治。 它曾是絕症,也在世界各個角落, 讓病患與感染者被以「非人」態度對待。 從那時開始,劇場的創作者們, 或現身說法、或高聲疾呼, 或映照人性、或深入關懷 現在它得以控制了、測不到就不會傳染, 當生命得以延續、不受病毒侵擾之後, 我們得重新開始, 面對彼此,面對接下來的年歲, 面對關係,面對性、面對愛。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8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如何經略全新表藝版圖? 原創音樂劇大爆發,卅年發展迎「高點」? 參與式展演蓬勃發展,體驗方式多元 地方藝術節開始重視策展 讓表演更「接地氣」? 傳統藝術節目陡增,展現創新力量? 藝術創作陪伴,作品製作期拉長 重演、巡演節目大增,延續製作壽命? 創作與導引,為青少年打開劇場之門 國藝會接手承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各種體驗參與,各場館延伸推廣活動多元化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布拉瑞揚 汪兆謙 林勤超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8
布拉瑞揚 自廢武功返原鄉 讓舞力自土地與生活中迸發
在中生代舞蹈家中,布拉瑞揚的返鄉創作發展動向,始終是關注焦點。這位編舞家在如何在回應傳統與當代的思考中,重視的似乎更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團體動力、社會情境、能量改變、意識提升,這些取決於創作者在原鄉的第一手經驗,與夥伴們長時間的參與認同累積,與其說是布拉瑞揚,或許我們更可以期待「布拉瑞揚舞團」往後的精采表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8
汪兆謙 扎根故鄉灑種耕耘 積累超強戲劇能量
帶著劇團遊歷四方,從嘉義出發到台北、基隆、台中、彰化,還有羅馬尼亞,卅出頭的汪兆謙與阮劇團已在南台灣劇場累積了超大能量,這群年輕人自二○○三年返回嘉義組團,六年後進駐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從此地發散劇場的美好、拉進優秀創作者駐足,向土地學習,把台灣的根,扎到了骨子裡。也期許汪兆謙與阮劇團未來能在厚實的基礎上,為南台灣打造更繽紛的劇場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8
林勤超 指揮長才備受肯定 歐陸樂壇站穩腳步
繼呂紹嘉、簡文彬後,林勤超成為台灣指揮家在德國歌劇院中擔任重要職位者。近年來多次受邀回國與交響樂團、合唱團等合作,備受讚賞,為新生代指揮中的佼佼者。在目前台灣的交響樂團紛紛向外探詢指揮長才之際,PAR雜誌給予百分百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