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藝視窗 News
封德屏、陳錫煌、舞蹈空間舞團、董事長樂團獲第23屆臺北文化獎
【台灣】 封德屏、陳錫煌、舞蹈空間舞團、董事長樂團獲第23屆臺北文化獎 邁入第23屆的臺北文化獎,今年的獎勵重點為「推動城市生活美學,在公共性、藝術性、多元文化參與,卓越貢獻者」,經遴選委員會數度投票後四位得主脫穎而出,包括推廣文學志業絕地逢春的封德屏、台灣傳統布袋戲國寶藝師陳錫煌、深耕30年的表演藝術媒合平台舞蹈空間舞團及將在地文化結合音樂發揚國際的董事長樂團。臺北文化局將於11月底辦理頒獎典禮表彰他們的貢獻。 現任《文訊》社長兼總編輯的封德屏,長期探討台灣各年代的文學發展,記錄整理作家作品及學術思潮,堪稱台灣文學資料忠實的守護者。現任「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團長的陳錫煌,投身布袋戲已逾一甲子,畢生致力於掌中戲演出與傳承,是台灣目前唯一獲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雙項授證的國寶級藝師。 創立30年的舞蹈空間舞團由第三屆國家文藝獎舞蹈類得主平珩創辦,將舞團成功發展為媒合多元、連線國際的開放式創意製作平台,並以兼具「舞蹈性」、「創意性」及「藝術性」的作品形式,呈現出跨界多元的亮眼風格,深獲亞洲及歐美舞蹈界專業肯定。董事長樂團擅長結合在地文化於音樂創作,台式搖滾樂的演出大受歡迎且獲獎無數,演唱會足跡跨遍國際,將台灣傳統文化的美好透過音樂傳達給全世界。 許斌舞台攝影展「之間」十月份於台南展出 知名舞台攝影師許斌的攝影展「之間」,將自10月5日至11月10日於台南市海馬迴光畫館展出。許斌表示:「除了檯面上的導演和演員,幕後有很多默默在做事的人,他們的努力通常不被看見。我並非要去介紹某一個演出,而是想要去記錄演出是怎麼做出來的,也在這裡面傳達我對這齣戲的想法。」這次的「之間」個展,期望透過許斌的影像,在時間、空間、攝影者與對象之間,印相身體在表演的排練場,醞釀如冰滴咖啡,可以產生怎麼樣的化學反應?觀眾能在展覽中看見一場演出如何完成的過程。展覽期間,許斌也會帶領舞台攝影工作坊,在2019臺南藝術節三個節目排練場上進行拍攝,歡迎熱愛表演藝術、任職表演藝術團體之人員,或對劇場攝影有興趣者報名參與。「舞
-
專題
穿越看不見的台南
「當來自記憶的浪潮湧入,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將它吸收,然後脹大。」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第一章中寫道,「但是,這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窗戶的柵欄,在階梯的扶手,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桿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 2019臺南藝術節以這本上世紀七○年代出版的經典為命題,規劃「府城」、「山線」、「海線」等三大主軸,要觀眾走過街角,凝望窗欄,滑過扶手,穿越「看不見的台南」的每一個小地方,並對當下的我們提問: 我們該如何凝望一座城市? 一個「城市藝術節」應該具備什麼樣貌? 藝術家除了創作作品,他/她們的工作方法可以帶給地方一個「新的語言」嗎? 我們該如何透過藝術展望一座城市的「未來」,而這未來並非與過去斷裂,而是同時並存? 在藝術節開跑前,讓我們先跟著策展人周伶芝、郭亮廷紙上穿越六個地方與作品,一同探索答案可能的形狀: #《台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台南公園 #《土土海海漁光島》@漁光島 #《咖哩骨遊記》@中西區 #《層中隙》@中西區 #《道隱》@台南水道 #《聽海日記》@七股龍山國小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9-2020 新樂季搶先報
跨越二○一九/二○,「整數年」是今年樂季當中最大的亮點,而亮點中的亮點,無非就是「樂聖」貝多芬的兩百五十年誕辰。這位人物不但是音樂界的精神領袖,擁有眾多粉絲的他也是票房的保證,因此世界樂團無不費盡思量,無論樂聖全集或是精選曲目,樂迷全都買單。當然,若要較真,理查.史特勞斯逝世七十周年、巴赫逝世兩百七十年、白遼士逝世一百五十年、魏因貝格誕辰一百周年,都是本樂季大做文章的主題。但最特別的,要算是克拉拉.舒曼的兩百周年誕辰及美國美國憲法修正案第十九條賦予女性選舉權的百年紀念。以男性為主導的古典樂世界出現了美麗花朵,讓交響音符格外芬芳。 交響樂團總監的搬風,是本樂季的第二重點。維也納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約丹明年下半年將正式接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被暱稱為MTT的湯瑪斯擔任舊金山交響樂團總監邁入第廿五年,也是他宣布退休之最後樂季。繼任者、現任愛樂管絃樂團的沙隆年會有什麼改變,也令人好奇。國內兩大樂團也有極大變化,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將於本樂季後卸任;北市交則迎來殷巴爾擔任首席指揮。無獨有偶的,呂紹嘉將馬勒作品作為樂團的主打之一;而殷巴爾將以全套馬勒交響曲作為獻禮。至於國臺交,在首席客席指揮水藍的規劃下,不僅貝多芬、馬勒不缺席,更帶來文學與音樂的交響經典。 巧合的是,兩個以「台北市」為名的樂團,也以整數年為題盛大慶祝。北市交五十周年延續榮耀;北市國四十周年則帶著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六十年及《黃河大合唱》傳唱八十年作為開季節目。臺灣國樂團及高雄市國樂團在專業上增進,更在文化上進行互動、結合、擴展領域至亞洲各地,而高市交在衛武營的推波住攔下,推出的演奏家與曲目也令人刮目相看。 從國際看國內,再從台灣看世界,議題與規劃主軸已無區別,想在樂季的開頭縱覽一整年嗎?完整的整理,請翻下一頁!
-
藝視窗 News
文化部擴大科技藝術創作發展補助 鼓勵原創實驗及國際連結
【台灣】 文化部擴大科技藝術創作發展補助 鼓勵原創實驗及國際連結 文化部新訂「科技藝術創作發展補助作業要點」,聚焦科技藝術,強調台灣原生文化內涵及實驗精神,鼓勵發展國際網絡連結,每項計畫最高補助新台幣一千萬元。本年度補助專案自9月1日起至11月30日受理提案。 為回應國內藝文生態及國際跨域合作趨勢,文化部從原表演藝術類別,擴展範圍至科技藝術多元類型,擴大支持跨領域科技藝術之創作發展,希望進一步提升整體台灣科技藝術競爭力,培育科技藝術專業人才,深化科技藝術國際網絡經營。補助重點包含:一、聚焦科技藝術:補助對象聚焦為專業科藝團隊及以科藝為發展核心之團隊;二、結合的藝術類型不限:符合科技藝術發展趨勢,廣納各種創作類型,鼓勵台灣原創及實驗精神,經營發展國際網絡,擴大結合產業界及場館等跨域資源。三、每項計畫最高補助新台幣一千萬元,原則於簽約後首期即撥付年度補助款70%,以支持科藝創作初期的資金需求。四、提案內容可為跨年度計畫,須於提案第一年研提整體計畫,包含計畫期程、分年計畫構想及分年經費等。詳參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grants.moc.gov.tw/Web/)或電洽文化部藝術發展司推廣科蔣小姐(02-85126547)。 國藝會2019「共融藝術專案」9月1日起受理申請 國藝會自2017年起,總體目標定調為「Arts to Everyone」,同年底與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簽訂合作備忘錄,重點之一為共同發展共融藝術相關計畫。國藝會首先發展的專案項目即為2018年啟動之「共融藝術專案」,鼓勵藝文團隊及創作者發展共融藝術、關注高齡相關議題,並支持為高齡者策劃之專業藝文展演活動及服務推廣計畫。除了原有之「國內計畫」外,為擴大參與,放眼於國際共融藝術經驗分享、交流與製作,本年度首先鼓勵台灣與英國合作之共融計畫,增加「國際計畫台英合作」項目,由英國文化協會與本基金會共同支持,期透過經
-
專題
表演的渴,恐怕會是會遺傳的 藝術家母親的「媽媽經」
在二○一六年出版的一套熱銷非虛構文本《背離親緣》裡,提出了兩種認知模式:一是傳承自父母的垂直身分,二是僅能在同儕之間獲得共鳴的水平身分,前者是社會對他們的認知,後者則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 而作為藝術家,似乎多數在很早以前就脫離了垂直認同,僅在窄小的水平身分裡持續尋找同溫層。但也許有一種可能,他們能在垂直與水平身分之間共同找到認同感,朝父母與同儕雙方畫出一個圓,讓做藝術的人無論走得多遠,只要稍一轉身,就能做回不忘初心的孩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爵對夏日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如果要從爵士樂中選出一位代表人物, 「爵士樂之父」路易斯.阿姆斯壯絕對是不二人選。 隨著廿世紀一起誕生的他,似乎是生來就是個傳奇 拿起小號吹奏,他以黑人的身分被尊為大師, 貼近麥克風,獨特沙啞的嗓音,為大蕭條時期帶來一絲浪漫溫暖, 豎起耳朵,不管聽到什麼聲音,擬聲絕技信手拈來也能唱出一朵花, 明明又厚又大的唇被霸凌為「書包嘴」, 但跟著一輩子的綽號配上笑起來一口白牙的樂觀燦爛, 讓你覺得人生還有什麼好計較。 時至今日,即使距離他的年代已遠, 我們還是要踏著他的腳步搖擺下去 看音樂廳裡的資深與少年樂手PK, 在大廳或戶外席地而坐, 聽學子年年往前進一步, 再走進酒吧伴著爵士微醺。 這爵士瘋的夏天,我們「爵對生活」、「爵對精湛」、也「爵對熱情」!
-
藝視窗 News
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頒獎與台灣戲劇史研討會將在高雄舉行
【台灣】 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頒獎與台灣戲劇史研討會將在高雄舉行 第四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今年已決選出優秀作品三部,首獎為大頭馬的《到燈塔去》,貳獎為祁雯的《困獸之鬥》,參獎為駱婧的《原鄉1961》。頒獎典禮將在7月12日假高雄衛武營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舉辦,並在7月12至14日晚上舉辦得獎作品讀劇藝術節。 主辦單位在7月12至14日的白天,亦同步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舉辦三天「2019跨域借鏡產學對話:想像下一波臺灣現當代戲劇史」研討會,邀集臺灣表演藝術學者、獨立策展人及製作人、藝文場館負責人、表演藝術團隊經營者,及在歐洲深耕的新一代表演藝術工作者,針對台灣現當代戲劇史的觀察與撰述,進行產學各界的多邊對談。為期三天的研討會中,分別從六大單元論壇:「藝術史資料庫典藏型態跨界對話」、「創製聯結尋找彼此的製作人與劇作家」、「跨境與回流海外藝術結盟」、「日新月異的『傳統』臺灣戲曲產業化歷程」、「世代交替表演藝術長江後浪推前浪?」、「戲劇構作工作坊」,進行跨域對談。詳情請參活動官網wsdc.ncu.edu.tw/。 傳藝中心徵選109年度民間演藝團隊參與國際及大陸地區傳藝演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09年度輔導國內民間演藝團隊參與國際及大陸地區傳統藝術演出專案」即日起受理申請,凡經政府立案或設立登記之國內民間演藝團體,收件截止日為9月20日。此專案預計總共徵選5件計畫,分為「赴國外或大陸地區演出節目」及「國際共創或共製演出節目」兩類型。節目可為舊作、新作、國際共創或共製,演出內容及形式須以「傳統表演藝術」為核心。演出長度原則為50分鐘以上且演出2場次,並以售票或公開正式演出為原則。經評審通過之團隊,由傳藝中心分攤經費,每案分攤以300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老去之時,我們談論「性」 事
性可以是讓你興奮、讓你憂鬱的, 性或許是令你恐懼、令你期待的; 它可能是關係的一部分,也可以是關係的全部, 它可以是自己的事、是我們的事,或大家的事。 如果可以的話,讓我們多談一點有關「性」的事, 多談,總比避而不談更好;討論,也比費疑猜測有效。 但是當老去之時,談論它, 相信無論是在生理上或是心態上, 所意味的一定與少年十五二十大不相同。 曾經參與《我所經歷的性事》製作的素人演員, 皆由六十五歲以上的中高齡者組成, 他們歷經了保守乃至性解放到資訊大爆發的今天, 並在此時期回看人生中關於「性」的點點滴滴。 相較於那些勇敢站在舞台上的大哥大姐們, 你是否也能誠實面對? 不妨,也讓我們試著從兩部分談談性事: 在過往青春歲月,有哪些關於性的啟蒙片刻, 對自身的觀念見解造成了重大的轉變與不變? 而步入高齡的性,又會與年輕時有何差異呢? 讓我們也打開心扉 試想當青春不再,談論「性」,我們談論些什麼?
-
焦點專題 Focus
金色的音樂交響.NSO日本巡演紀實
日本金澤,無疑是最閃亮的都市, 無論從穿著、用品到伴手禮,鑲嵌的金箔不但不俗氣,反而透露高雅氣質。 在櫻花片像雪一樣飛舞的季節,想起金澤的能樂,常被說是「從天上飄下來」。 但真正抵達,才聽到音樂從流行、爵士、古典到跨界 以各式各樣的形式出現在車站、飯店、街道、廣場與美術館舞台, 旋律飄揚整座城市。 在「平成」年號的最後一天,NSO今年的日巡從在首站東京創下歷史一刻,隨即前往石川縣的金澤市,參與一年一度「風和綠之樂都音樂祭」,最後到大阪劃下尾聲。在「令和」的新氣象中,樂團成功地散播音符、擴展了國際名聲。「就像風一吹,綠葉就開始發芽。」隨著NSO的旅行,我們聽見了樂團與當地交流,共同編織了一首跨世代的金色交響曲。
-
藝視窗 News
與文化部續約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部續留台灣至2025年
【台灣】 與文化部續約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部續留台灣至2025年 在文化部支持下,OISTAT國際劇場組織2006年移設來台,迄今已14年。在雙方合作協議書即將屆滿之際,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與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裁戴博德(Bert Determann)於5月28日簽署OISTAT總部續留台灣5年的協議書。 蕭宗煌與戴博德並共同發表「共惠世界劇場人」宣言,提出四大主張。包括「以台灣為中心,搭建國際交流網路」、「跨越地理界線,分享世界劇場脈動」、「培育青年世代,增進國際藝文參與」、「提升大眾關注,重視劇場幕後專業」。文化部與OISTAT期望整合雙方資源,共同成為全球劇場人的堅實後盾,為劇場界打造更理想的發展環境。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及台灣團隊將於6月6日至16日前進布拉格劇場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 of Performance Design and Space,簡稱PQ),包含劇場影像設計師王奕盛與國內知名實境遊戲設計團隊「接力棒遊戲工作室」將於國家館展出「寶島浮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江妍瑩、魏以安策劃之「試衣間」將於學生館展出,以及再拒劇團演出《渾沌詞典》。 布拉瑞揚舞團《路吶》 獲第17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台灣當代藝術大獎「台新藝術獎」5月25日於台新金控大樓舉辦頒獎典禮,從15組入圍作品當中,揭曉「第17屆台新藝術獎」三大獎,「視覺藝術獎」得主為蘇匯宇作品《唐朝綺麗男(邱剛健,1985)》,「表演藝術獎」得主為周書毅作品《Break&Break!無用之地》周書毅身體錄像展,而最大獎「年度大獎」則由去年以《無,或就以沈醉為名》獲表演藝術獎的布拉瑞揚舞團,以《路吶LUNA》奪得,藝術獎自2014年轉型頒布不分類的最高額獎項「年度大獎」以來,首度由表演藝術作品獲此殊榮,同時也是台新藝術獎開辦以來首度「連續獲獎」團隊! 評選團表示此作品為:「令人激賞的一座里程碑!在這個超速變化、巨量訊息的年代,《路吶LUNA》沉潛扎實的省思與探問,觸動人心的身體舞
-
專題
廟埕前、戲棚腳,美好的外台戲時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孵夢,藝起來
曾有科學家研究,在入睡前反覆詢問自己一個問題,那麼在夢裡,潛在的能力會被啟動,思考也會更活絡。在經過一夜睡眠醒來後,困擾自己的那個難題,有極大的可能會獲得解決。聽來無厘頭,卻也似曾相識。在劇場中誰不是反覆問著問題,尋求放得過自己的答案,只不過,愛做夢的劇場人,有沒有個安全舒適的搖籃可以依靠? 在國家兩廳院宣告與國際場館簽訂合作計畫之際,此地也同時成了培育藝術的基地。在交流互換的過程中,看似是以場館資源支持藝術家,但最重要的,還是藝術家所建構的基底。從國際到台灣,從場館到藝術家、生力軍到實習生,是藝術將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一起,因為相互傾聽、陪伴,期待藝術的夢,自然孵出來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雲淡風清,還是愈「演」愈烈?
兩廳院售票系統2013-2018分析報告
銷售國內表演藝術票券市場占比最高、也最久的「兩廳院售票系統」,除了是觀眾、場館與團隊間最值得信賴的橋梁外,從去年也開始讓資料庫的數字說話,盼透過售票趨勢變化與購票者消費樣貌,提供業界更多參考與協助。 本次統計調查對象為兩廳院售票系統「購票會員」與「銷售節目」,統計標的包括二○一三年至二○一八年售票趨勢變化、購票者樣貌及消費行為、新場館崛起藝文人口流動等。另外本年度也首度整理出二○一八年人氣節目,讓讀者一窺各類節目的熱銷排行榜。 「票賣的多就一定賺錢?」、「賣票只要跟著熱銷節目學,就一定會大賣?」那可不一定!讓數字會說話,但你也要讀得懂它。這份報告透過分析近年來表演藝術產業的各式曲線,試圖以「量」來勾勒台灣當前表演藝術產業的整體發展。至於成功的秘訣,還是要每個人自己去發現。
-
焦點專題(二) Focus
2018年人氣節目排行
依據2018年節目實際銷售總票券數排名,包含同一節目巡演場次票數,不含節目售票金額
-
藝視窗 News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系列活動開跑
【台灣】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系列活動開跑 「第17屆台新藝術獎」逐漸進入揭曉的倒數階段。除了重頭戲5月25日頒獎典禮外,也特設「專屬網站」,透過影音及文字訪談,介紹15組入圍藝術家及作品。此外,網站除了續辦「我心目中的得主」網路投票活動之外,今年新增「心靈籤詩」線上互動、「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面對面」座談會,並於台新金控總部舉辦「空間裝置展」及「國際決審會客室」講座。 本屆活動網站首創「心靈籤詩」線上互動,首頁以閃爍色球代表這次入圍的15組作品,藉由幸運色傳達該作品如籤詩般的訊息。從入口網站抽出今日幸運色,即連動15組入圍作品金句,引動讀者與作品的聯結。網站第三年舉辦「我心目中的得主」投票活動,自即日起至5月24日中午12時止,投票即獲得多項好禮抽獎機會,及入圍藝術家準備的神祕福袋。 「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面對面」系列講座於5月7日至5月10日舉行,由第17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主持,與15組入圍藝術家透過作品討論與QA,讓觀眾聆聽藝術家的創作歷程與對話。今年「國際決審會客室」座談會,則邀請來自澳洲阿德雷德OzAsia藝術節總監Joseph Mitchell、昆士蘭現代美術館當代亞洲藝術策展人Reuben Keehan,及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陳頌瑛三位國際決選委員,針對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劇場,提出獨具慧眼的「他方觀點」,及如何串聯國際以創造跨國合作的契機等重要議題,活動免費,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將於5月25日下午2點至3點揭曉「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年度大獎」三大獎項得主。觀眾可透過藝術獎專網、台新藝術基金會FB粉絲頁,及非池中影音網觀賞線上直播,同步見證獎項揭曉時刻。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17award.taishinart.org.tw/,台新藝術基金會FB粉絲頁: business.facebook.com/TAISHINART/。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類世,及其所改變的
在美國水生生態學者尤金.史多麥(Eugene Stoermer)提出「人類世」這個名詞,並由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進一步於千禧年倡議後,我們清楚意識自己正處於劇烈加速度的輸送帶上,前方是未知的懸崖,我們不知道跳下去是墜落,還是會飛起。 人類在短短幾世紀來,不僅影響了地球四十五億年的結構,「人的尺度」(human scale)也產生了變化,我們迎來宏偉壯觀的科技時代,人類成為超資訊的載體,對於真實空間、事物的感知卻有了失能的傾向。 那麼,當代藝術是如何回應人類時代與地球的呼喊呢? 本期企畫嘗試從人在環境與歷史長流中的尺度與後人類的角度出發,檢視創作者們是如何重新定義「人類」、「自然」、「科技」,並反思、建立人類、動物、植物、自然、物件、科技之間的新關係。 自然是一切創造的總合,人類僅是其中的一小元素,我們該適時停步謳歌:地球啊,謝謝祢。動物啊,謝謝祢。植物啊,謝謝祢。今後還請多多指教。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家的反思與想像
「家」是什麼? 什麼樣的狀態,又能稱為「家」? 它或許曾在我們生命中占有極大比例, 它或許仍是我們必須勉力維繫的存在; 它可能是一種徒勞的追尋, 也可以是對於未來的想望; 家是關係的終點,抑或起點, 家是避逃的方向,或是歸屬? 戲劇作品中的「家」千變萬化, 不僅提供人們反覆辯證思量的機會, 更與社會環境、時代進程息息相關。 創作者以他們各自的立足點, 回看或遠望著我們和家的關係, 關注家的各種風景和價值意義, 卻也反射出人人心中對於「家」的不同憧憬, 那永遠朦朧未明、難以定義的想像。
-
藝視窗 News
編舞家黃翊等三人入選「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
【台灣】 編舞家黃翊等三人入選「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 文化部為橋接「科技藝術工作者」與「科技研究人員」跨領域合作,今年委託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舉辦「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徵選活動。此次由科研單位實驗室公開徵選藝術家進駐,吸引33組藝術家參加徵件,經兩階段審查作業,結果於近日出爐,由黃翊「主計畫《靈魂的標本》工研院駐村實驗延伸/研究計畫《生理感測》」、李文政「2019年《大仙尪生筋壯骨計畫》」及邱杰森「無境之境:虛擬身感」三件計畫獲選,將進駐工研院三個主題實驗室。 黃翊《靈魂的標本》及延伸計畫《生理感測》將與「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及「自動化與新媒體實驗室」合作,嘗試將人的身體局部掃描、列印,製成動力雕塑作品,再藉由對話AI結構之建立,將部分歷史錄音素材重建,於類比及VR的世界完成作品。李文政「2019 年『大仙尪生筋壯骨計畫』計畫」將與「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合作,運用3D掃描建模,進化傳統宗教「大神尪」,將視覺藝術、裝置藝術、現代舞、服裝設計、搖滾樂帶入傳統宮廟。邱杰森「無境之境:虛擬身感」計畫擇定「身體感知創藝實驗室」,輔以「自動化與新媒體實驗室」,企圖利用圖像來創造、記錄北投中心新村正在消失的地方印記。 藝術家實際進駐工研院實驗室後,工研院將辦理4場實驗計畫的階段性呈現,邀請科技界、藝術界的夥伴們一起參與,與科藝同好分享進駐創新實驗歷程的心得及進展,搭建科技藝術交流平台。 國藝會2019「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5月5日至15日受理申請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4年起啟動的「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每年以專案徵選補助機制,鼓勵有志於表演藝術評論書寫的好手投入,並提供穩定的網路發表平台,以促進評論寫作與發表的風氣。2019年度專案
-
專題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與事
從汪洋內海的官方港到扛厝走溪的水淹地, 台江的建庄歷史雖不長,卻是一段人與土地「共生」的實例, 過去說共生,或許是指農作、是漁獲,是天然資源, 而今的共生,也可以是文化、是生態,是傳承延續。 即將在四月開幕的台江文化中心, 便是發自「在地」的公共建築、由公民催生的文化基地。 十多年前,他們在土地深耕並播下種子, 倡議園區、開設分校、舉辦文化季、建立「台江學」, 讓往後的地方發展、藝文環境能在沃土中萌生。 趁此時機,走一趟台江、讀一頁歷史, 搭乘竹筏穿越紅樹林隧道, 遇見自水中而生的台江人, 看見屬於他們與我們的日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重建劇場的三個 W
事件(what)、地方(where)、人物(who)是戲劇中常言的三種W,誰在哪裡、發生了什麼事,便是構成單一片段場景的基本要素,是在戲劇結構中有如原子般的最小單位。然而如今,觀眾不只是「觀」眾,得以四處遊走互動、表演者也可由素人參與,借自身經驗為分享依據、「重現」生活的切面亦非必要,「重述」真實才有可能看見世界、地點場景當然也不用製造擬真幻覺,甚至連空間規則都能隨機產生、活在當下。 今年,兩廳院台灣國際藝術節的三組戲劇節目表演團隊,分別從不同基底著手,試圖重新建構劇場裡的三個W元件。首先,比利時根特劇院藝術總監米洛.勞,長年以社會學家的研究調查方法實行創作,發表包括劇場演出、紀錄片、書籍刊物、影像裝置、論壇講座等多種形式作品,深究「事件」與真實間的關係,將世界議題、國際案件搬上舞台。劇場裡的「事」不在這裡開始、不在這裡落幕,而是一場社會行動的其中一個階段。 法國與比利時藝術家喬治和德弗,則嘗試在一片荒蕪的劇場空間裡,無中生有、從「新」來過,把現有的一切規則鏟平、拋棄,創建屬於自己的地點、自己的世界,一個哪裡都不是,卻又包羅萬象的宇宙。而台灣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創作團隊「明日和合製作所」,也將再次形塑「觀眾、創作者、表演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以民間信仰、宗教儀式的田野調查為依據,在場上舉辦講座演出及表演工作坊,一邊請「仙」問事,同時也藉此驗證,是「誰」在「扮仙」。 本期特別企畫將帶領讀者一探上述創作者的思維世界,看他們如何解讀、打破再重建這劇場裡的三個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