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即將上場
雲南省歌舞團來台展「少數」風情
雲南省歌舞團成立於一九五〇年春,是個擁有舞蹈團、合唱團、民族樂團、管弦樂團,以及舞台美術的綜合性藝術團體。該團自成立以來,曾先後蒐集了逾二十個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資料,匯整成生動活潑的聲樂、器樂、舞蹈所組成的民族歌舞節目,也包含芭蕾舞劇、中外歌劇與交響樂音樂會;雲南省歌舞團在逾四十載的藝術實踐中,日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次演出,他們將爲台灣的觀衆帶來一齣嶄新的節目《雲南風情》,反映雲南各民族的生活與情趣,富濃郁的民族色彩與鄕土氣息,其中作品泰半是該團近些年來獲獎的力作。
-
即將上場
「河界」組合語言舞團的肢體對話
組合語言舞團藉由肢體的對話出發,來探討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共處時的對應關係。三位編舞者分別以《橋》、《隧道》、《床》爲題,以情愛關係爲切入點,呈現兩性在觀點立場歧異時進行溝通所產生的困境與契機。 楊桂娟的《橋》描繪人與人之間因個性差異和溝通不良造成的隔閡與爭執,以及基於關懷而產生的互動,進而相互諒解的可能。蘇子毓的《隧道》與阿根廷作家艾內士多.薩巴多所寫的一部小說同名。她有感於人生追逐愛情的過程中常因「追不到的往往是最好的」或「追到了又不被重視與珍惜而苦悶與孤獨」,那種等待拯救的心靈就像是受困於隧道中,恐慌地祈求曙光的降臨。 王正芬的《床》在意象上表達著多種人性迷思,它與人類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床可以是喜怒哀樂時的情緖安置處,也可以是解讀生老病死的生命歷程縮影,藉著床的冷、暖、單與雙,對照牽引人性的溫馨與現實。
-
即將上場
「向日葵」重新《摘星》
由賴聲川執導,金士傑、李國修、丁乃竺、丁乃箏等舞台劇精英所集體創作的《摘星》即將重現,不同的是將由致力於智障觀念宣導的「向日葵劇團」重新詮釋及演出。 「向日葵劇團」隸屬於台北市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專屬劇團,是全國第一支由義工所組成的服務性劇團。演出活動皆由義工自製佈景、道具、音效。此次公演,劇團著眼於智障兒本身所面臨的問題,如生理需求、婚姻、是否該結紮,以及別人投以的輕視眼光結尾將不給予任何答案,只希望給台下觀衆一個多角度的思考空間。
-
即將上場
黃瑞芬爲「六月新娘」唱出心聲
曾於一九八八年榮獲國際伊莉莎白大賽聲樂組銅牌獎的黃瑞芬,將與法國鋼琴家安得魯.飛達同台演出。 此次獨唱會的曲目,大部分是首度於台灣公開演唱的,且是爲「六月的新娘」與女性朋友們精選而出的。其演唱曲目包括莫札特《忠誠的心》、浪漫派大師舒曼《女人的一生》、拉威爾《新娘之歌》、法國作曲家浦朗克《婚約幻想曲》、《塞橋之歌》、《你的豐采》、及馬斯奈《如果我能靑春永駐》等。
-
即將上場
《我們的故事──畫像》陶馥蘭與殘障朋友共舞
多面向舞蹈劇場的專業舞者今夏將與殘障朋友同台演出《我們的故事──畫像》。 編舞家陶馥蘭在今年二月就開始與殘障朋友進行一些肢體開發的實驗。一些坐輪椅、脊椎損傷的朋友以及伊甸基金會支持的「黑門樂團」團員,透過這些課程而與陶馥蘭發展出以他們生活經驗爲主題的三支小品:〈小像〉、〈自畫像〉、及〈群像〉(甕中乾坤)。其中後兩者有舞團專業舞者與殘障朋友共舞,演出當中也會有現場音樂演奏,成爲「舞蹈音樂劇場」的體現。
-
即將上場
《重新開始》
一手創辦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的姚一葦,最近即將在國立藝術學院表演藝術中心戲劇廳,推出由他編導的《重新開始》。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兩廳院節目甄選 兩廳院「樂壇新秀甄選」即日起接受報名。凡中華民國國民,曾參加國際性音樂比賽成績優異,或舉辦過個人演奏會、作品發表會者皆可報名。最後由兩廳院音樂評議委員會評選,於明年八月十二日國家音樂廳演奏廳演出。九月三十日截止報名,洽詢電話(02)3976635。 (編輯室) 歌我故鄕台中縣譜曲徵件 爲促進各界對台中縣的整體建設發展及自然環境人文景觀之了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舉辦「歌我故鄕」譜曲創作公開徵稿,藉以推廣本土音樂,豐富台中縣音樂文化資產。收件日期自八十四年八月一結起至十二月三十日止,八十五年三月公佈評審結果,並頒給獎金。 (編輯室) 「影像中讀台灣音樂史」攝影展 「影像中讀台灣音樂史」攝影展係白鷺鷥文敎基金會「台灣音樂一百年」系列活動之一,將系統展出自一八九五年迄今的台灣音樂發展珍貴照片。展覽內容包括原住民音樂、南管、北管、平劇、歌仔戲、台灣佛道音樂、廟會音樂、台灣民謠、客家音樂、敎會音樂、西樂等。將屬於聽覺的音樂史由靜態的照片來表現,引發更多「在地人」對本土的人文關懷。展期爲六月一日至十四日,於台北社敎館第二展覽室。 (編輯室) 第一屆中華少年鋼琴大賽 財團法人國際沛思鋼琴學術文敎基金會爲帶動提倡國內靑少年學生音樂演奏風氣,特別舉辦「第一屆中華少年鋼琴大賽」鼓勵少年學生參與音樂演出,提供少年學生一個表現學習成果及肯定自我的機會。 比賽採初賽、複賽及決賽進行,六月由評審委員評選出三十位入圍者,參加七月十日、十二日的複賽及決賽。 (編輯室) 南風視聽圖書棧成立於南台灣 南風工作藝術坊利用歷年收集各種藝術錄(音)影帶、戲劇、電影等書籍,成立「南風視聽圖書棧」,成爲南台灣影
-
出版快訊
出版快訊
貝多芬其人其事 O.G. Sonneck著 張冕譯 1995年3月出版296頁/平裝 NT$250元 世界文物出版社提供 對於未能躬逢其時的後人如你我,認識貝多芬的途徑不外直接聆聽其作品及閱讀其傳記、訪談錄等,此書則提供讀者另一種角度,即由曾會晤過貝多芬的同時代人來回憶、口述、勾勒貝多芬樣貌。全書所錄三十餘篇係由一百五十多篇回憶文字中精選集結。 在編排形式上,因非傳記,故未遵傳統傳記年代編排法,而是以回憶去引領讀者認識貝多芬,又因係回憶書寫,年代、詳細情景或有謬誤,甚至重複之處,編者皆予以保留,反成一大特色,於細閱之餘,亦增添不少比較、探索的樂趣。 京劇經典唱腔典藏集CD及卡帶 皇龍文化事業 1995年3月初版 CD一套六張 NT$2160元 卡帶一套六張 NT$864 膾炙人口的京劇精采唱段,總能讓人「一聽回味,再聽沉醉」。今年三月皇龍文化事業即出版了一套六張「京劇經典唱腔典藏集」CD和卡帶。這套京劇選段係由菊壇名伶魏海敏策畫製作,邀集大陸一代菊壇老將及各派傳人做最完美的原音錄製。包括梅派大師梅蘭芳傳人梅葆玖、馬派老生代表張學津、楊派老生傳人于奎智、麒派周信芳門人蕭潤增等。殊爲可貴的是去年逝世的一代老旦王玉敏錄下她生前最後的精采唱段〈釣金龜〉,成爲絕響。 這套京劇精選唱段計有二張爲各派生角唱段,錄自〈借東風〉、〈捉放曹〉等十一齣戲;另二張爲各派旦角唱段,選錄自《霸王別姬》、《掛帥》等八齣戲。此外亦有二張結合老生、老旦、淨角的唱段,一張全係《四郞探母》選段,一張則錄自〈鍘美案〉、〈烏盆計〉等五齣戲。 The Fugitive Gesture: Master-pieces of Dance Photography 易變之姿:舞蹈攝影傑作 William A. Ewing收錄 Thames and Hudson 1987初版 1994平裝版240頁/平裝NT$848誠品書店經銷 舞蹈書籍中,最暢銷的往往是舞蹈攝
-
即將上場
「一九九五台北國際偶戲節」群雄匯集
由行政院文建會策辦的「一九九五台北國際偶戲節」,七月即將熱鬧上場。此次偶戲節活動自七月八日至七月二十一日,爲台灣偶戲戲神田都元帥、西秦王爺生日期間。邀請參與的團體來自世界各地,有越南玉河水傀儡劇院、印尼藝術學院皮影戲團、匈牙利奇洛卡偶劇團、土耳其賽樂比傳統皮影戲團、義大利拿波里劇團、日本佐渡國文彌人形芝居劇團、馬來西亞山瑞安塞皮影戲團、陝西華縣光藝皮影社。 國立藝術學院擔任此次整體規劃與聯繫工作,希望藉此國際交流活動,推動台灣偶戲藝術蓬勃發展,增進全民對偶戲藝術鑑賞的國際視野。六月初在年代售票系統開始售票,單場票價一百元,套票及團體票另有優待,演出場次可洽詢年代售票系統。
-
系列專題
古都情沐禮浸樂
歷史上,台南曾為「台灣府」府城。首善之區,文風鼎盛,即使滄海桑田,台灣由淸朝而日本而中華民國,府城古都始終自成格局,舊城雖早被現代化的街道覆蓋,台南人的禮敎風骨卻一如中庸堅屹的孔廟,絲竹不輟於耳。
-
兒童節特區
眼睛亮晶晶舞台放光明
四月(April)是什麼?是孩子們蘋果(Apple)般臉頰上的笑靨。如果我們因爲生活而變得越來越嚴肅,那麼就讓我們向孩子學習。 四月份,《表演藝術》特別企劃〈兒童節特區〉,有小朋友的作文、圖畫,也有兒童節各項活動的報導,並介紹一些適合兒童的藝術書籍,希望提供給孩子們在擁擠的世界裏一方寬廣的天地。 我們給孩子的,其實是孩子給我們的。
-
系列專題
我演故我在 台灣行脚繞境看表演
從民國六十八年起,台灣全省各縣市地平上,陸陸續續立起一幢幢的文化中心,作爲在地居民民俗藝文活動的場所。 習慣在廟埕露天看野台、聽民謠小曲的民衆,都有機會走進所謂的内台,看所謂的鏡框式舞台的表演了。 可是,不幾年,但見媒體競相嘲諷:文化空殼子只會造硬體,没有軟體。 一些表演團體及經紀公司也(逕或不逕地)傳出:某某表演到了某某地方一定死。 事隔多年,這些風聲,至少,非關眼前了吧!且不帶著一片雲翳,新鮮眼、新鮮耳地行脚到各處,看一看在地的表演環境、表演人。 今次,我們去到──港都高雄
-
即將上場
伯納法國音樂節 春天爵士樂團
敏感的樂迷們已經嗅出今年春天飄染著浪漫的氣息,那就是「伯納法國音樂節」正式開鑼了!首先登場的是以輕快自由樂風聞名的法國春天爵士樂團。 「伯納法國音樂節」共有四個系列:春天爵士樂團(4/11-14)、銀笛三重奏(5/23-26)、長笛大師朗帕爾(10/18-19)、古典綠憶弦樂四重奏(11/10-14),預計巡迴演出十四場。首場春天爵士樂團晕來自法國的Or-pheon Celesta(希雷斯特爵士樂團),該團體自1979年起即開始於歐洲各國巡迴演出,爲荷蘭、德國、挪威等地著名音樂節爭相邀請的演出團體。四名團員除了皆擅長多樣爵士演奏樂器之外,各自在電影配樂、戲劇、聲樂、美術設計方面另有一番藝術成就,因此該團在演出上特別注入戲劇性的燈光運用,營造出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遐想空間。此次來台,將於四月九日起在台北、桃園、台中、高雄等地巡迴演出。他們將特別選取一般民衆耳熟能詳的舞曲、電影配樂,以及改編之法國兒歌等,希望能讓台灣樂迷享受法國爵士樂浪漫無拘束的特質。 演出地點選擇大衆化的火車站和各縣市文化中心,所以中南部的觀衆也有機會欣賞這場平易近人卻又不失典雅的音樂演出。
-
即將上場
臨界點劇象錄「周日劇場」系列Ⅲ
成立至今超過六年,一直在劇本創作及小劇場表演型式、內涵上屢有出人意料成績的臨界點劇象錄,四月開始將有新型態的「周日劇場」演出。 此次的演出戲目共有四齣,包括田啓元編導的舞蹈劇場小品《蝴蝶》、《瑪莉瑪蓮》探討寂寞和自由的主題,並運用大量的生活化舞蹈動作及簡潔短少的對白布置於豐富多變的音樂片段之間。秦義銘導演、王彥鎧編劇的《帶我一起去旅行》描繪都市裏荒謬、空虛在眞實現象,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旅行。以及鹿心編導的《剪下一片雲》呈現一個從小習國劇小生的女性,成長後面對其舞台生命變化的廻異產生的挫折,及對「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優人迷思的省思觀照。 「周日劇場」自四月十四日起連演十五場,由於該場地座位有限,劇迷們不妨先電話預約(02)5534493,以免向隅。
-
即將上場
薛偉小提琴獨奏會
此次音樂會演出曲目上半場第一部分爲傳統精典名曲─布拉姆斯《第一、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以及法朗克《小提琴a小調奏鳴曲》;第二部分以黑人音樂爲背景,藉由鋼琴和小提琴對話來充分描述男女情感─蓋西文《波基與貝絲組曲》。 下半場以現場點奏方式進行,皆以精采小品貫穿,如巴赫《G弦之歌》、克萊斯勒《美麗的羅絲瑪琳》。突破傳統音樂會的方式,薛偉將以精湛的琴藝同時展現古典樂的精緻和平易樂風。
-
即將上場
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
南台灣獨具風格的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將推出《動物狂歡節》和芭蕾舞劇《吉賽兒》兩場音樂會,熱鬧迎接春天。 首場《動物狂歡節》音樂會曲目有比才的卡門組曲、聖桑的動物狂歡節、德弗乍克的第八號交響曲。由蕭邦享擔任指揮,魏樂富及葉綠娜擔任鋼琴獨奏。 在芭蕾舞劇中被奉爲經典中之經典的《吉賽兒》,在國內一直少有機會看到全幕的演出,更遑論與交響樂團搭配演出的方式。十六年前台灣舞者黃紹仁及吳素芬分別擔任男女主角,十六年後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特地邀請了中華民國舞蹈協會共同參與,再次詮釋《吉賽兒》風采。 有感於台灣藝術長期偏重台北,主辦單位決定將全本《吉賽兒》在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呈現,此乃高市交第一次以大型芭蕾舞劇爲演出內容,同時結合南台灣優秀舞者同台演出,期望觀衆共同參與。
-
即將上場
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女指揮家系列
台北世紀交響樂團於今春推出國內首創之「女指揮家系列音樂會」,持棒者均爲國內一流的女性指揮家。結合國內年輕一輩的演奏家組成的「台北世紀演奏家室內樂團」,將於四月間假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演奏廳演出三場,包括巴洛克、古典、浪漫及現代等不同時代風貌曲目的精緻音樂盛會。 系列之一「雙長笛的盛宴」,由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硏究所指揮組,現任世紀靑少年交響樂團及YMCA合唱團指揮的孫愛光指揮,搭配均以「特優」成績取得維也納音樂院長笛演奏文憑的夫婦檔任韋光、廖嘉齡,演出「杜普勒/d小調雙長笛協奏曲」及艾爾加、佛漢.威廉斯等人的作品。 系列之二「四季之聲」,由任敎於國立藝專的林立指揮。目前活躍於歐美的小提琴家廖家弘則擔任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的主奏,其他並有柯瑞里、羅西尼及布瑞頓等人的名作。 系列之三「德奧經典名曲之夜」,內容以德奧樂派作曲家如莫札特、泰勒曼、華格納及孟德爾頌等人的經典爲主。指揮由任敎於國立藝專同時也是台北縣立文化中心交響樂團指揮的呂淑玲擔任。莫札特「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則由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首席朱貴珠主奏。
-
即將上場
蓋瑞.卡爾低音提琴演奏會
當代傑出的藝術家之一蓋瑞.卡爾,是目前唯一以低音提琴獨奏家身分活躍於樂壇的傳奇人物。低音提琴在管弦樂團中,一向是最容易被人遺忘的器樂,許多人認爲它的聲音沈悶且低,不適宜當獨奏樂器。但是低音提琴一到卡爾的手中,他便結合了大提琴的美與低音弦的力度,光芒般的音色,從最低音符到最高音階,從內心傾吐眞情,向聽衆緩緩唱出他心中的情感。此外,加上卡爾個人的獨特魅力及出神入化的技巧和顫音演奏,豐富了整個樂曲。因而,蓋瑞.卡爾素有低音大提琴中帕格尼尼的尊稱。 卡爾的家學淵源,家族中一共有七人爲低音提琴的演奏者。他曾師事赫爾曼.萊恩夏根、雷歐納德.羅斯等多位名家,一九六二年應邀參加由紐約愛樂管弦樂團舉辦、伯恩斯坦指揮的靑少年音樂會,演奏帕格尼尼《摩西變奏曲》,蓋瑞.卡爾一炮而紅,從此展開以低音提琴獨奏家的演奏生涯。卡爾的獨奏樂器低音提琴,雖然不被視爲主流的音樂,但他一年平均有一百場音樂會的演出,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南美、歐洲及遠東地區。一九九三年來台演出造成盛況,今年四月再度來台,一同前來的還有伴奏哈蒙.路易斯,他倆的合作呼吸一致,默契無間。 此行台北的演出爲低音提琴與管風琴,曲目有奧比諾尼《g小調慢板》、孟德爾頌《D大調奏鳴曲Op.58》、高恩《詼諧曲》、布魯赫《希伯萊緩歌》、拉威爾《哈本湼拉舞曲》、麥爾斯《短歌》(選自《越戰獵鹿人》)、包特希尼《幻想曲》以及加普林的三首小品。台中則爲低音提琴與鋼琴演奏,當有另一番音樂詮釋。
-
即將上場
雲門舞集1995春季公演
雲門舞集本年度春季公演將演出香港編舞家黎海寧舞作《看不見的城市》,以及林懷民新作《悲歌交響曲》。 《看》取材自義大利作曲家伊塔羅.卡爾維諾的同名作品,是黎海寧以文字及動作交織而成的長篇舞作。《悲》的編作靈感受到波蘭作曲家亨利.哥瑞斯基的同名樂曲(又名《第三號交響曲》)所啓發。哥瑞斯基是爲了輓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喪生的人們,充滿了樸素、祥和、高雅的弦樂與女聲,呈現哀而不傷的悲憫情懷。林懷民則以舞蹈呈現「一齣超乎地域和時代的安魂曲」。
-
即將上場
另類的對白──棄兒與屠夫
出身於劇場演員的彼得.漢克(Peter Handke)爲德國當代文壇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之一。從一九六六年起,便以歐洲傳統的表演訓練方式爲基礎,加上其擅長的語言遊戲,撰寫了一系列名爲「語言實驗」之作品。如一九六六年的《卡斯帕》Gaspard便揉合了政治用語、俗語、俚語、道德箴言,配合以義大利喜劇中的表演方式,造成了轟動。 一九六八年,彼得.漢克完成《棄兒與屠夫》(直譯名爲《棄兒要當屠夫》Le Pupille Veut tre Tuteur爲此一系列實驗作品中之第三部。然而,《棄兒與屠夫》所造成的話題,並不在於「語言」使用上的爭議,而是它完全摒棄語言的使用。雖然全劇無任何一句對白,但是由於彼得.漢克擅於在各式舞台布置及演員表演方式上滲入象徵手法,使得戲的本身擁有著回味的餘地。演員沒有台詞,所有的訊息均是靠著「表演」的傳遞:劇本給了演員(同時也給了觀衆)一些假設的空間,至於各人所領略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了。 《棄兒與屠夫》由皇冠劇場─密獵者劇團製作,爲留法歸國戲劇碩士華湘如翻譯和導演,首次將彼得.漢克的作品呈現於台灣舞台上,帶給觀衆另一種不同的觀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