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The Awake》VR劇照。(InTW舞影工作室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身體 X VR——從「不可見之感」出發的陰性敘事 放大幽微情緒,打開感知邊界

謝筱瑋、謝筱婷《The Awake》 從女性視角重塑身體敘事

如果說劇場是一種探索與創造感官對話的藝術形式,那打破觀演界線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無疑是近年最貼近觀眾身體、甚至最能引導觀眾「進入」作品的數位媒材之一。隨著許多跨領域創作者投入VR創作,台灣的VR作品也逐漸走出技術展示的層面,開啟多元的敘事;而愈來愈多劇場工作者的投入,也讓表演藝術的切角為作品帶來突破感官經驗的嘗試,重新定義表演與觀眾的界線。

在這之中,舞蹈工作者對身體的熟悉度,為VR的觀演帶來更豐富的體感;而女性創作者的視角與感官建立,更是透過VR的延展打開了身體敘事的可能性。由兩位女性編舞家謝筱瑋、謝筱婷組成的「InTW舞影工作室」,VR作品《The Awake》計畫從2018年啟動至今,從女性的視角切入漸凍人主題,也在認識漸凍人的過程中,同步摸索以VR重現體感的可能性,作品一磨7年,今年初終於完成最後的拍攝、進入後製,來到完成的最後一哩路。

編舞家謝筱瑋、謝筱婷(InTW舞影工作室 提供)
再現劇團-落人之家廣告圖片

醫學、海洋到舞蹈,對未知的好奇引領她們探索前行

2016年初,一齣以鯨豚為主題的舞作​​《52 Hertz》在花蓮牛山海灘首演,以天地為舞台、沙畫勾勒地面。《52 Hertz》走遍台灣各地海灘,以環境劇場的姿態留下舞蹈的身影與故事,並隨著表演落幕讓海流帶回自然。擔任創作與編舞的謝筱瑋和謝筱婷,是一對深愛海洋與鯨豚的雙胞胎姐妹,甚至在走向舞蹈之前,差一步就投身海洋領域。

舞蹈是筱瑋和筱婷從小到大的課外活動,快樂的練習占據了她們求學以外的多數時光。主修獸醫的筱婷,畢業前曾到屏東海生館實習,擁有潛水執照的她獲得一次潛入白鯨池餵食的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畢業自醫技的筱瑋也感染了同樣的熱情,兩人一度以海洋為目標申請海外留學,卻苦於沒有長期累積的研究經驗而屢屢失敗。有趣的是,非舞蹈科班、來自跨領域背景的她們,卻誤打誤撞地成為英國拉邦音樂舞蹈學院的完美候選人,意外申請上一年制的專業學程,在26歲那年正式投入專業的舞蹈訓練。

興許是投入每件事的出發點都是快樂的,她們一路順著生命的流前進,畢業後又前往紐約瑪莎.葛蘭姆當代舞蹈學校進修、跳舞,並投入編舞創作,從日常生活到關注的議題,都是編舞取材的靈感。2013年她們開始以「InTW」舞團在紐約大小劇場創作、表演,直到2016年決定回台灣發展,以「InTW舞影工作室」為名立案,繼續發展深愛的舞蹈,以舞蹈為橋梁,持續探索關注的事情。回台的第一個舞作《52 Hertz》,就獻給一路上始終深愛的鯨豚與海洋。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52 Hertz》2024年於花蓮七星潭演出。(InTW舞影工作室 提供)
《52 Hertz》2024年於高雄西子灣演出。(InTW舞影工作室 提供)

放大幽微的情緒,找到轉譯的切入點

對海洋與自然的喜愛,多次出現在InTW的編舞作品中,也與她們的編舞風格不謀而合。儘管舞團設在台北,但她們的演出遍及台灣各地海邊與開放空間,以身體與環境發生關係、打破觀演的第四面牆,推開感知的邊界。2018年兩人構思著要做一個舞團代表作,筱瑋回憶,原先想依循國外舞團改編童話,討論後挑中了少見的《睡美人》,而當她們再延伸思考可連結的身體狀態時,腦中就浮現了漸凍人。筱婷笑說,沒想到這個意外的發想,直接將她們帶向新的旅程。

兩人秉著研究精神,主動接觸漸凍人協會,試著從資料與周遭親友的口述,深入了解病友的體感與狀態。病友的時間感是她們第一個想轉譯的身體感知,筱婷分享:「有個病友說,他會看著陽光在房間落下的影子,慢慢從這個角落移到另一個角落。」而另一個病友則分享了他不慎從輪椅上摔倒在地,側身俯臥的視角,「他眼前的空間是歪的,長時間無人發現的恐懼引發想像的扭曲,在他眼中形成一個充滿壓迫與黑暗的視界。」她們從病友的描述找到不同於常人的時間與空間感知方向,成為創作轉譯的切入點。

兩人以此為概念,申請到C-LAB沉浸式全景劇場計畫《The Awake》,在2019年發表了一場階段性的實驗性嘗試,結合沉浸式現場演出、裝置,與一支5分鐘的VR短片,此時仍以劇場為主,VR為輔。這個計畫帶著她們入選2021年高雄電影節VR FILM LAB創作培育工作坊,獲獎並受邀前往法國最大XR年度展會新影像藝術節(NewImage Festival)提案。那也是疫情剛過,VR開始成為許多創作者投入的時期,她們帶著編舞的創作腦袋,如一張白紙般投入VR創作開發。

對她們來說,VR是延伸身體感知、放大觀者感官體驗的工具,與InTW過往的創作嘗試吻合,也貼近她們始終以身體為核心的堅持。透過這個媒介,也許有機會將她們從病友與家人身上搜集而來的各種幽微情緒,放大並轉譯成更能引起觀者共鳴的語彙。

《The Awake》於2023年演出。(InTW舞影工作室 提供)
《The Awake》VR製作記錄。(InTW舞影工作室 提供)

打開感知的邊界,投射觀者生命經驗

「快樂並不是單一的情緒,裡頭蘊含了複雜的多重感官與心情。」筱婷解釋,這種幽微的情緒,無法用言語形容,也很難用文字描繪,但身體可以。過去幾次的階段性演出中,她們都會邀請病友與家屬前來欣賞,身為創作者的她們與舞者看著病友家屬不時在過程中被觸動、到角落痛哭,讓她們更加確定,有某些幽微的情緒和感官在舞蹈中被共感了。

這次嘗試確立了《The Awake》VR版的走向,將不會是線性的完整敘事,而是片段或塊狀的、那些從病友與家屬經驗中抽絲剝繭而來的情感與體感。「VR建立了一個能讓觀眾『進入』作品的場域,不只是單純的觀看,而是被包圍、被牽引。因此我們傾向以情緒和感官為主題,讓觀者在作品中自行投射與回應自己的生命經驗。」筱瑋解釋,她們不打算用單一敘事把故事說死,而是讓作品反射觀看者自身,「如此一來,不管是誰來看這個作品,都可以在體感傳達的概念時,也從中映照自己的故事。」筱婷說。

這趟長達7年的旅程即將走到尾聲,《The Awake》在2025年初完成最後一次拍攝進入後製,25分鐘的影片將帶著觀眾走入病友的家中,旁觀照顧者與病友的互動、感受身體與心理的拉扯,再一步步走入病友的視界、內在空間,在虛實交錯間體感那些難以言述的恐懼、黑暗與混沌,也邀請觀眾在過程中投射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感受。

筱瑋笑說,直到拍攝的最後,所有人都還在問她們結局是什麼。「對我們來說,這部作品從創作初始到現在,不管編舞、拍攝、音樂到影像的創作,都是一個共同創作的結果,整個過程都是隨著討論與時間推進的有機形成,結局也是如此。」筱婷回憶,7年來作品走走停停、經歷各種難關,也曾面臨病友離世、新朋友加入,所幸整個創作團隊始終都在。每個人都隨著時間的更迭,與每一次階段性呈現帶來的反饋,一點一滴加入形塑出最終版《The Awake》。「我們希望作品能將那些文字無法敘明、只屬於身體的記憶感受,在作品的縫隙間觸動觀眾的內心。」

「沒有人說這樣不可以。」拍攝過程中,創作夥伴都鼓勵兩人保有自己對敘事的堅持,「我們的創作本來就不是線性的,而是靠著各種細節,堆疊出觀眾的體感。」筱婷認為,難以被描繪的體感打開了詮釋的空間,讓每個觀者得以在觀看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感受,「一直以來VR都透過跨界打開創作的可能性,也許這會是屬於表演藝術的VR敘事體。」筱瑋說。

在理解之前,讓感受先行。這是她們為《The Awake》建立的觀看方式,也希望戴上頭顯的每個人,在這25分鐘內,也能跟著作品潛入自己的內心,獲得屬於自己的體驗。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9/02 ~ 2025/12/02
Authors

作者

《樂典01 ─ 馬水龍》CD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