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燈光緩緩亮起,彷彿時光倒流至風雨飄搖的日治時代。雞屎藤舞蹈劇場以其年度鉅製《天光前—林氏好的離別詩》,為觀眾開啟一扇通往歷史深處的詩意之門。這不僅是一場舞蹈演出,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考掘與情感重構,將台灣第一女高音林氏好與革命青年盧丙丁的真實故事,化作流動的詩篇與跳躍的音符。
故事的源頭,深埋在國立臺灣文學館珍貴史料中。林氏好,這位傳奇女性,不僅是戰後「藝霞歌舞團」的創建者,更是那個時代女性堅韌生命力的象徵。她的愛人盧丙丁,一位投身台灣文化協會的熱血青年,以筆為劍,以理想為盾,在動盪的時代中為文化啟蒙而奮鬥。
然而,歷史洪流無情地將這對戀人沖散。盧丙丁疑因得到「漢生病」(痲瘋病)被遣送至樂生療養院,後又被送至廈門後音信杳然;而林氏好則在戰火中帶著家人顛沛流離,從台灣到日本,再到滿洲國,歷經千辛萬苦方得重歸故里。這段被時代拆散的愛情,成為全劇最動人心魄的情感核心。
共同編導陳慧勻及胡紫雲以深厚的學者功力,深入研究林氏好家族的私人書信與盧丙丁創作的《離別曲》等文獻,將塵封的歷史文字轉化為流動的舞蹈語彙。盧丙丁那句深情的離別詩——「今日離別,不知著時,能得閣再相見」——如靈魂般貫穿全劇,每一個舞步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無奈與堅韌。

舞者身體成為歷史載體,每一次旋轉都是時光的倒流,每一個凝視都是跨越時空的深情對望。在這裡,雞屎藤舞蹈劇場藝術總監許春香的舞蹈不再只是肢體的藝術,而是一種深層的文化記憶與情感表達。
製作團隊在形式創新上展現了令人讚嘆的巧思。高達90%的台語演出,讓母語音韻成為時代回聲;音景劇場形式,透過精心設計的聲音層次,重現歷史質感與溫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演員張家禎對盧丙丁的詮釋,以及邀請老唱盤收藏家黃氏好老師現場分享古董唱片的安排,讓歷史的聲音與當下演出產生奇妙共振。這些珍貴歷史音響與現場表演交織融合,為觀眾營造出極具層次感的沉浸式體驗。

在音樂創作層面,金曲獎得主、百合花樂團主唱林奕碩的加入,為作品注入了獨特的「台流風」。他巧妙地將傳統台語歌謠與當代音樂元素融合,創造出既古典又現代的聲音質感,讓歷史的旋律在當代語境中重新綻放光彩。
製作團隊的創意不僅止於舞台,更延伸至觀演體驗的設計。鼓勵觀眾「穿著古著」觀賞的巧思,讓劇場空間成為時代氛圍的延伸;與夏至藝術節合作推出的移動劇場版,更讓觀眾在火車旅程中體驗時空穿越的詩意。

《天光前—林氏好的離別詩》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思辨與歷史省思。它成功地將塵封的歷史轉化為有血有肉的藝術表現,既是對台灣土地上堅韌生命力的禮讚,也如同破曉的天光,照亮了那段被遺忘的歷史與曾為理想奮鬥的靈魂。
這場動人的演出,從台南主場延續至也是林氏好日治時期與戰後藝霞歌舞團曾演出過的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讓更多觀眾有機會親身感受這場充滿愛與革命的時代舞作。在當代劇場的舞台上,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流動的詩篇,是跳躍的生命,是永不熄滅的理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