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紐約到東京:《鼻血》的追尋旅程
「你認識你父親嗎?」這是《鼻血》(The Nosebleed)的核心提問,也是活躍於紐約劇場的日裔美籍創作者小川彩(Aya Ogawa)在此自傳式作品中,拋向觀眾也拋向自己的困惑。這部作品,近年來在紐約劇場界激起廣泛共鳴,以直率的手法、幽默的基調且深具實驗性的文本書寫,引導觀眾直視由家庭記憶、自我認同與跨國族文化所共織而成的複雜課題。今年11月,《鼻血》將於日本東京新國立劇場上演(註),不僅對這部作品來說,是種國際巡演的里程碑,對這位日裔美籍的創作者而言,無疑也是某種文化意義上的回返與對話。
語言與文化之間:小川彩的劇場世界
小川彩是一位橫跨劇本創作、導演與表演的跨界劇場藝術家,出生於東京,成長於紐約,作品常圍繞身分、語言、性別與家庭等主題。在展演形式上,她經常以集體創作的方式與演員、設計師共同發展作品,關注的不只是語言與文本,也包括身體性、音樂性與觀眾的互動關係,風格兼具形式解構與深層情感,富饒豐沛多層且爆發性的表演能量,持續打破劇場的第四面牆,並挑戰傳統敘事結構。她獨特的敘事手法與蓬勃的創作能量,備受紐約劇場關注,曾與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The Play Company、Soho Rep、Bushwick Starr等紐約重要劇場機構合作。
作為雙語創作者,小川彩擅長在英語與日語之間穿梭,將語言的轉換作為思考文化與權力結構的一種方式,而其多語能力與跨文化思考,不僅展現在創作上,也實踐於日本劇作的譯介。她不僅曾翻譯岡田利規、前川知大、市原佐都子、神里雄大等多位知名日本劇作家的作品,同時也是日本劇作家協會所推動的劇本英譯刊物《演劇:日本劇場在新千禧年》(ENGEKI: Japanese Theatre in the New Millennium)的御用翻譯,並為該刊物的選書委員。著名雜誌《Time Out》評其譯作為「毫不費力、語感道地的翻譯」,而《Village Voice》則稱之為「一場語感轉譯的奇蹟」。

從傷痕到舞台:《鼻血》的創作起點
《鼻血》是一齣從作者小川彩個人經驗出發、深入探索「失敗」的作品,創作靈感源自於她父親的離世。在這段期間,她開始重新思索,她與這位一生寡言、帶有某種父權壓迫的男性之間的疏離關係,回顧當時難以處理的喪禮,並沉澱她對於父親的矛盾情感,同時也將這樣的矛盾投射到自身作為母親的身分。這一道又一道的傷痕,成為了她創作的起點,構織而成她對於自我身分探尋的網絡,展開一場創作上的追問:我們如何繼承失敗?又是否可能原諒?
整部作品以小川彩本人的自傳故事為基礎,但特別的是,她刻意設計了5位演員與她本人共同飾演「小川彩」這個角色,彼此穿插、接力,構成一種多重分身、自我分裂的敘事策略。在舞台上,這些不同人所扮演的「小川彩」,時而回到童年記憶,時而呈現她與父親的衝突拉扯,時而進入她身為母親的內在掙扎。這樣浮動靈活的結構,既挑戰了觀眾對「自傳」的既定想像,也在不斷變換的視角中,建構出一種複數且充滿破口的多重自我,跳脫了單一視角的自溺,也反映了她的跨越文化、國族和性別的多重身分。

從自我、分身到普世:失敗三明治
除了演繹「小川彩」的生命片段之外,舞台上不同族裔的演員們,也分享自身各種的「失敗故事」,調性幽默無比,表面看來荒謬可笑,實則揭示人們在日常中不願面對的羞辱、恐懼與遺憾。這些看似不連貫的段落,構成一場關於「失敗」的集體告白,也讓劇場空間成為一種流動中的「療癒室」。在裡面,沒有明確的答案,只有誠實的傾聽,帶領觀眾重思失敗的本質,以及擁抱失敗的勇氣。
與此同時,演員們也不時跳出情境,走下舞台,將情境內的問題拋給觀眾,例如「你是否曾經恨過你父親?」等直指人心的提問。這樣的開放對話,打破了觀演關係,讓文本不再是單向輸出,而是轉為一場共同參與的情感儀式。最後,演員邀請觀眾上台,象徵性地將承載不同意義的逝者遺骸,放入骨灰甕中。幽微,卻令人震顫。
對應於《鼻血》如此充滿斷裂的內容、不斷流動的視角、跳進跳出的觀演關係,小川彩在展演形式上,以相當簡約的舞台設計風格來呈現,由一張白桌、幾張椅子,配合燈光與影像裝置,切換出諸多場景,如日式家庭、喪禮、小學講堂,甚至是實境秀節目。這種空間與時間的靈活流轉,讓觀眾彷彿在記憶的夢境中游移,彷彿隨同小川彩在她的多元身分宇宙中漫散,而三不五時又被拉回當下與自身對話。
《鼻血》這部作品的劇名,在發展過程中曾一度是《失敗三明治》(Failure Sandwich),但後來,她將失敗的母題延伸,連結至她兒子一場突如其來的流鼻血事件,這個令她在當下不知所措且無能為力的小插曲,喚起了她內心深處關於責任、家庭與失敗的複雜情緒,進而聯想到了父親的影子,以及他們同樣面對親職的繼承與失落。整部作品從個人創傷出發,延伸至普世共感;從家庭的斷裂與情感的縫隙,延展到語言、文化與身分的流動與錯位。藉由她自身與不同分身,小川彩帶給觀眾的不僅是一齣家族哀歌,也是一場公共儀式,讓觀眾重新學會傾聽、分享與釋懷,也重新理解失敗、探索失敗、擁抱失敗與歡慶失敗。

從失敗走向成功:作品發展歷程
《鼻血》這齣「失敗」之作的發展路徑,不僅是紐約作品發跡的典型,也是成功案例之一。作品最初於2019年在紐約公眾劇院(The Public Theater)時常挖掘潛力新作的「雷達外藝術節」(Under the Radar Festival)中以讀劇形式初次亮相。爾後,因疫情而延宕,但也在這段期間,獲得不同機構的協助孵化,最終獲選為紐約林肯中心劇院扶植新興劇作家的創作平台LCT3計畫,於2022年在該劇院的實驗劇場完成首演,並於2024年開始於美國境內的多處戲劇重鎮展開巡演。
自首演以來,《鼻血》受到劇評界與觀眾的高度讚譽。《紐約時報》稱此作為「一場坦率又超現實的自白。」劇場媒體平台《TheaterMania》的評論指出:「小川彩創造出某種劇場的誠實,將個人創傷昇華為集體情感的稜鏡。」而美國文化評論網站《Vulture》更將其列為當年最佳劇場作品之一。2023年,該作獲得了素有外百老匯東尼獎之稱的「歐比獎」(Obie Awards),確立了小川彩在美國當代劇場中的獨特地位,而《鼻血》的劇本也被收錄於由耶魯大學策劃、杜克大學出版的美國當代戲劇重要期刊《劇場》(Theater)。憑藉著她的創作成就與藝術高度,小川彩更於今年獲得了美國表演藝術界的至高榮譽「多麗絲.杜克藝術家獎」(Doris Duke Artist Award)。因此,不僅《鼻血》成了近10年來最富創造性的作品之一,小川彩也是紐約劇場接下來最值得關注的劇場創作者之一。

從父親到故鄉:在東京劇場的告別與重逢
今年11月20日至24日,《鼻血》將回歸小川彩的原生地東京,於新國立劇場的小劇場演出,也是此作的亞洲首演。演出將以英語進行,搭配日語字幕。
對小川彩而言,這不只是作品巡演,更是一場文化根源的直面——是對父親的告別,是對自我的和解,也是對故土的重逢。這場回返,將開啟更多對話的可能——關於家庭、關於文化,關於自身,以及關於身處不同國家與文化的每人,如何透過劇場,超脫生活和生命的框架,直視人生的種種失敗,還有那些我們不敢說、不曾說出來的痛。
註:相關演出訊息可參新國立劇場網站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