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的舒曼交響曲第四號
舒曼第四號交響曲在舒曼交響曲作品中並不常被演奏,屬於冷門票房毒藥,因舒曼的管弦樂配器法不甚高明,除非能將舒曼拙劣的管弦樂法加以修改演奏,才能引起樂迷的注意及興趣,否則恐難吸引大量群衆。
德勒斯登這次亞洲巡迴的節目編排特徵之一便是強調該樂團或該城市(德勒斯登)與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的淵源,而舒曼於一八四三年移居德勒斯登,並對德勒斯登音樂具影響性。此外,性喜分析的辛諾波里亦特別偏愛精神病患舒曼的作品,但是舒曼作品的精華神髓在於鋼琴及歌曲作品,其他如鋼琴、大提琴與管弦樂的協奏曲也是不錯的佳作,但此次來台爲何不選這些作品,卻演奏這首筆者覺得在浪漫寶貴時間、浪費德勒斯登管弦資源的第四號交響曲。
雖然辛諾波里與德勒斯登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出的確將舒曼交響曲的克拉拉主題──美麗的旋律的發展以非凡的詮釋及精湛的技術淸楚地呈現,尤其舒曼對伸縮號特殊的使用法也充份地呈現出來,讓觀衆能以不同層次體會舒曼第四交響曲,但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聽衆心中一定會訥悶爲何一定要選這首作品,爲何不演出舒曼的其他管弦樂作品,或舒曼更好聽、更浪漫的作品。
安魂之旅的舒伯特第八交響曲
舒伯特的九首交響曲生前根本沒有演奏的機會,頂多是在親朋好友家中或業餘樂團爲樂趣演奏而已。這首舒伯特死後才由舒曼、孟德爾頌發現的第八號交響曲,於一八六五年才由克倫貝勒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距舒伯特寫作此曲已四十三年。
由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好似由地下世界湧出」的八小節泛著深遠低音後,由雙、單簧管吹出幽渺的主題,副主題則是大提琴奏出彩虹一般的悠揚旋律。這種歌唱般暢順優雅的主題可說是交響樂史上的首見。當年在維也納聆聽首演的觀衆,在聽了這首交響曲的開始的幾個樂節後,不禁發出感動的嘆息,連漢斯立克(Eduard Hanslick, 奧國音樂評論家)也站起來揮著手大叫「這就是舒伯特,這就是舒伯特!」
把這首作品以耽溺情緖、甜美旋律爲演奏訴求的唱片頗多,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由舒伯特傳記的縝密硏究及幾位傑出的音樂家,如男中音費雪.迪斯考,鋼琴家布倫德爾、阿勞,指揮伯恩斯坦等人的努力,才使得舒伯特作品的眞面目被揭開,讓愛樂者得以脫離「甜美與耽溺」的觀念去欣賞舒伯特的音樂。
辛諾波里認爲此曲的第一樂章表示死亡,是屬於送葬音樂,甚至認爲由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主奏、導引的八小節樂節中出現的撥弦是送葬進行曲的步調。其實義大利大指揮韋恩蓋爾特納(Weingartner)早就指出「這首作品中聽得出舒伯特已經爲赴永遠安息之旅做準備了」。
但是辛諾波里的演奏強弱的對比太極端,由最弱柔的pp突然跳至最強音,聽感上非常唐突,一掃此曲特有的空茫氣氛,聽衆所聽到的只是軍隊送葬進行般過份強調的節拍,與一般習慣的「舒伯特形象」背道而馳。筆者事後詢問了辛諾波里是否刻意當名「舒伯特形象」的破壞者或終結者,但見辛諾波里笑著默認。
依這種觀點聆聽,便能瞭解辛氏的舒伯特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種文弱甜美,而是有強烈堅固的基調,尤其是常在低音部出現的頑固低音(ostinato)般的音型。
巨大龐雜的理査.史特勞斯
史特勞斯非常崇拜華格納的歌劇,心醉於李斯特的標題交響詩,偏偏音樂之都的維也納傳統上不喜歡標題化的作品。李斯特的標題交響詩在維也納被認爲是自我曝露症,華格納的音樂被指爲狂妄,因爲當時以漢斯立克爲敎父的維也納樂界、包括布拉姆斯及聽衆偏愛純粹音樂及純粹器樂的作品。因此史特勞斯的管弦樂作品多幾乎集中於二十世紀前,而二十世紀後他便不再熱中於過份肥腫的管弦樂作品。到了二次大後因經濟疲憊,無法使用成本太高的大型樂團,加上新古典主義有恢復早期古典派的簡樸樂器編制的趨勢,大編制管弦樂作品被視爲恐龍文化,因而史特勞斯作品被認爲是過時、應被埋葬歸土的音樂,只有當時尙屬音樂邊緣的紐約、阿姆斯特丹等地的指揮如貝爾格、馬勒與史特勞斯私交甚篤。因此除紐約、阿姆斯特丹、德勒斯登偶而會演奏以外,維也納很少演奏他的《阿爾卑斯交響曲》、《英雄生涯》或《査拉圖斯特拉》等大作品,反倒是較能發揮管弦樂團技術、音響效果極佳、瀟灑機智的《唐橫》、《死與變貌》等作被視爲他管弦樂作品的佳作,時常被演奏。史特勞斯才華橫溢,識時勢懂實務,因此他發現交響詩及他的交響樂不合時宜就改寫可以成名致富的歌劇。
史特勞斯使用管弦樂描繪各種景物頗有心得,曾自誇牛排、冰淇淋都有辦法以音響表達。聆聽其《阿爾卑斯交響曲》有如搭電纜車遊阿爾卑斯山。樂器編制龐大,特殊樂器包括管風琴,製風器(Wind Machine,外形如碾米的風鼓箱)、牛鈴(Cow bell),是一場熱鬧的聽覺享受。
二十八日所演奏的《唐璜》是筆者生平聽過最好的演奏。台北的樂迷對這首作品應不陌生,去年利物浦愛樂、紐約愛樂及其他許多樂團都演奏過。此曲最難之處在於法國號,需有八位技術高超的法國號手同時吹出悠揚高昻的旋律,向來被法國號手視爲最大榮譽。德勒斯登這次的演出,八支法國號吹奏齊整猶如一人,而且毫無缺失、走音,運息吐氣亦聽不出任何破綻,是連維也納愛樂都做不到的奇蹟。但美麗煽情的旋律太多過於浮濫,減低了訴求力及作品的凝集力。因此有人苛薄地批評史特勞斯的作品濫情,虛有華麗之表,內容空洞。動人的旋律像耳邊風,聽的當時很美,過了耳朶很快就被遺忘,不像莫札特、巴哈、舒伯特的旋律永聽難忘。而辛諾波里就是排斥情緖化的濫情,及誇張的旋律線控制對管弦樂色彩的揮灑,不以煽動樂團的激情作卻反而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姓名 |
辛諾波里 |
性別 |
男 |
住址 |
不定,在維也納時間較多 |
||||||
籍貫 |
義大利威尼斯 |
職業 |
指揮 |
電話 |
保密 |
護照號碼 |
不詳 |
||||
會見日期 |
民國八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 |
||||||||||
習性觀察 |
1.指揮老師與梅塔相同,為維也納的名師史瓦羅斯基。 2.梅塔的病症傾向於喜好自我表現的後期浪漫派中史特勞斯作品。辛諾波里亦有同樣傾向,但較理智,自我控制,詮釋冷傲、相當主觀,卻效果良好。 3.梅塔身為猶太人,對馬勒的作品有強烈的認同感,來過台北,眾人對他印象良好。辛諾波里不是猶太人,沒有法寶,必須以他所長的精神分析手法去解剖馬勒混濁不清的意識。 4.馬勒作品研究專家米歇爾(D. Mitchel)認為指揮馬勒作品應該走出悲情叢林,辛諾波里須以透徹冷靜的詮釋才能顯示馬勒作品的真貌。筆者之見則認為辛諾波里以診病般的分析來詮釋,冷冷清清像患了貧血症般失去了強烈訴求。 5.梅塔錄有全套舒伯特LP唱片(尚未CD化),對舒伯特的浪漫氣息相當投入,但最近卻很少指揮舒伯特作品。辛諾波里對舒伯特作品以悲劇性、心理上因素考察作品,不習慣他的習性,會覺得太唐突,與一般印象中舒伯特的形象相悖太大,對舒曼作品具有同樣習性,以神經患者(neurotic)的觀點處理,思考方式不像拉丁、地中海民族那樣奔放、直覺,較傾向於北歐的縝密思維,長於分析,尤其是其從潛在意識觀點的詮釋手法引起爭議。 |
競爭對手 |
很多,掌控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的義大利幫夏伊、米蘭史卡拉劇院管弦樂團的慕堤、柏林愛樂及維也納愛樂的阿巴多、巴黎管弦樂團的畢契訶夫等。與這些一九四○至一九五○年新生代指揮相比,辛諾波里沒有自己十分能掌握的樂團,使他處於劣勢。 |
||||||||
曲目範圍 |
頗有自知之明,自己所不長的絕不會去碰。歌劇作品限於威爾第、普契尼、理查.史特勞斯及華格納;管弦樂則限於馬勒、舒曼、舒伯特,及理查.史特勞斯等人作品,對自己生涯事業有嚴密的規劃。 |
綜合觀念 |
辛諾波里已具大將之風,舞台表現沉著成熟,但與西方過分商業化、注重唱片銷售,或時間效益的樂團恐怕無法相處,對排練肯花時間的德國地域性樂團較能讓他發揮理想,英國、美國樂團恐不適合。 |
||||||||
演奏特徵 |
對作品的選擇、研究、詮釋做縝密的前置研究及客觀分析,診病式的週到,令人不得不佩服他是腦科專家,具有考古癖亦是能把握住作品的架構的原因之一。 |
辛諾波里最好的唱片 |
辛諾波里的歌劇唱片不會使人失望,因歌唱及劇場最能發揮他的分析長處,交響作品則屬馬勒、舒伯特、舒曼(辛諾波里有意與德勒斯登管絃樂團合作錄製整套舒曼作品)、理查.史特勞斯、雷史碧基等人複雜的管弦樂作品。 |
||||||||
指揮術 |
中庸不偏頗,但投入時就會顯出他本性的沸騰與對作品的共鳴,呈現出煥然一新的印象;越是複雜的樂曲、架構,越能發揮他的才智。 |
期待 |
他原先以前衛作曲家及指揮出名,對廿世紀作品的錄音筆者寄予厚望。他目前計劃錄製《伊雷特克拉》及馬勒《大地之歌》,但苦於尋找理想的歌者,讀者可拭目以待。 |
||||||||
人際關係與政治手腕 |
優秀,有統率力,令人不解其與英國愛樂管弦樂團的冷淡關係何來。但一九九○年辛諾波里與德國歌劇界名製作人、曾經是提拔他的伯樂、現任柏林德國歌劇院的弗德希(Gotz Friedrich)發生衝突後,處境頗為微妙。但是他與德國DG唱片公司關係密切,所以能以三十六歲之齡神祕地接掌「愛樂」,並順利地擔任德勒斯登管絃樂團的首席指揮要職,顯示其有政治人脈支持。樂評一致認為他兼具知性與悟性,加上他投入的熱情一面是冷靜智慧,另一面是大膽、熱情興奮,亦有縝密的生涯規劃,前途仍被看好。 |
典藏性珍片 |
辛諾波里早期與「愛樂」錄製了舒曼第二號交響曲(DG410863-2)、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與孟德爾頌《義大利交響曲》(DG410862-2)這兩張唱片內文說明由辛諾波里親自執筆,所寫主題離不開他專業的精神分析。舒伯特的那一篇爭議較少,但對舒曼的精神病的病理至少就有三種不同看法,引起一陣爭議。這兩張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適合IQ高、知性玩家收藏,但原版目前已絕版,DG去年再版列為中價版,在台北祇要有耐心,勤於走動各唱片行,應該還可以買到。通常中價版說明書會縮水成陽春麵,幸好這一張仍附有辛諾波里執筆的說明文。辛諾波里另有一張與德勒斯登管絃樂團合作,以最新音響錄音的新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