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0
莊東杰 承先啟後歐陸發光 寫下樂壇新頁
莊東杰與波鴻交響樂團僅合作過一次,短短三天的排練與隨後的演出默契留下深刻印象。此成果可說是他獲得大獎之後,歷經五年於世界各地與頂尖樂團工作後的磨練,也是他個人為逐夢所付出的心血結晶。接棒台灣前輩指揮,為後人榜樣,承先啟後,在國際間閃耀,也為台灣樂壇寫下新頁。
-
焦點專題 Focus
告別2020的幾種方式
二○二○年,有個可愛的暱稱「愛你,愛你」 瘟疫的來襲,卻讓它成為「道別」的年份 我們換了方式,感受愛也接收恨 說實在,總結每一年的到來與結束 本就有喜有悲、福到禍來 我們都無法拒絕無常的降臨 至少,我們都還在這個歲末 一如往常 告別二○二○年的方式有很多種 願來年 我們依然都在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與廣達電腦攜手打造,OPENTIX售票啟動試營運
【台灣】 兩廳院與廣達電腦攜手打造,OPENTIX售票啟動試營運 由國家兩廳院與廣達電腦、廣達研究院共同打造的全新售票平台「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即將上線。上線營運分為兩個階段,於11月20日啟動試營運,2021年4月則將全面接棒已服役16年的「兩廳院售票系統」,以全新品牌與格局迎向未來。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表示,「OPENTIX」的開發是國表藝重要的政策之⼀,目標是打造亞洲領先的全新售票平台,最大的願景是:開創表演藝術發展新契機,為社會大眾帶來更豐富而美好的文化生活體驗,為表演團隊提供更完善的售票服務、更多元的節目推廣助力。期待藉由新系統,除了觀眾購票方便、團隊快速得到票房動態及智能分析數據外,更能透過國人文化消費數據,深入解析藝文消費樣貌。 「兩廳院售票」可說是台灣最主要的藝文售票平台,16年的經驗與累積,階段性任務完成。2018年,隨著行動手機的發展,大幅改變世界的面貌,營運團隊重新想像系統的改變與創新,使服務升級的大躍進,決定打造新售票系統。OPENTIX建置成本由兩廳院與廣達電腦共同合作與分擔,由雙方超過60人組成開發團隊,歷時一年半共同打造。兩廳院強調,「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與「兩廳院售票系統」是兩個不同的系統,因此,從試營運開始,原售票系統會員與新會員皆需至OPENTIX註冊新帳號,如已持有各單位會員者,還可搶先綁定國表藝各場館與戲曲中心的會員,購票時即可享有該單位會員優惠。同時加入個人電子發票載具功能,未來使用將更方便快速。隨著OPENTIX啟動試營運,銷售內容將逐步擴大至表演、視覺、電影、文創等不同領域,各項功能將分階段完成,並持續提供更多服務。 新科人間國寶出爐,王慶芳、彭繡靜、陳英獲認定 文化部日前公告,登錄「剪黏」、「泥塑」與「玉雕」等三項重要傳統工藝,並新增認定8位國寶級藝師。其中表演藝術類部分,「亂彈戲」增列認定保存者王慶芳與彭繡靜、「恆春民謠」增列認定保存者陳英。 王慶芳藝師為亂彈戲童伶班出身,從藝超過一甲子,經歷慶桂春陞、南華陞、新全陞、老新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X藝術X妖怪 冒險搜查線
妖怪在哪裡? 妖怪長怎樣? 台灣有妖怪嗎? 妖怪從何而來? 妖怪會對我們做什麼嗎? 這些問題,突顯的是身而為人的矛盾與衝突既對「未知」敬而遠之、心生恐懼,卻又會有想要親眼看見的好奇心,以及被激發冒險犯難的精神。於是,我們決定派出PAR妖怪搜查員帕帕,帶著大家前往時間夾縫、城市邊緣、鄉野田間、密林角落等地方找尋妖怪。 帕帕到來,讓你見到妖怪不怕怕! GO!妖怪搜查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跡探源
第一站,帕帕要帶大家到日本去,而且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日本。 「等等,為什麼是日本?我們不是在找台灣的妖怪嗎?」其實,過去的台灣是沒有「妖怪」這個概念,帕帕先在民間傳說、風土習俗裡找,找到的是「鬼」、「魔神仔」這些(他們算是妖怪嗎?帕帕不知道)。所以,我們尋覓起妖怪前來的足跡,決定到「妖怪大國」日本一趟,而且是一百五十多年前,那個「妖怪學」剛剛興起的年代,找「妖怪博士」問個清楚。 走吧!我們穿越時空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變身
二○一四年的台灣,有個可愛的暱稱是「妖怪元年」,開始有創作者/團隊借用妖怪的概念從台灣過去的傳說裡尋找他們,甚至開發出不同接觸妖怪的方式,有小說,有桌遊,有電視劇等。妖怪逐漸從過去的時空裡被找到,然後頑皮也多變的他們,開始變身成不同樣子,與我們相會。 其實,妖怪好像不大可怕吧? 第二站,帕帕追著妖怪們的足跡回到現在,拿出放大鏡,看看他們到底在哪裡?
-
特別企畫 Feature
想像轉生
帕帕發現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妖怪,其實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 從鄉野奇談、民間故事開始,妖怪不只穿梭於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同時也被人用講的、用寫的各種方式留了下來;到了現代化的都市裡,好像漸漸看不到他們了,但帕帕發揮了特派搜查員的超級功力,找到了他們寄宿於人的心中、大樓之間,甚至是任何地方,成為另種傳說。 想像,好像是妖怪成長的養分,甚至我們也在裡頭託付了不敢說出口的種種妖怪,就在想像中轉生。所以,我們去看看藝術家們能夠創造出什麼妖怪呢?
-
焦點專題 Focus
貝多芬250周年誕辰 巨人如太陽 照出未來的光
「那些年輕世代,他們珍視某種幻象,以為新的形式將永遠取代舊傳統。然而他們卻忘了,即使時代如轉輪不斷運行,『過往』的陰影也已是他們腳下如影隨形的蹤跡。」法國文豪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在剖析貝多芬作品的著作《從「英雄」到「熱情」》裡,將巨人比喻為太陽,認為他的光會持續穿越暗夜來到後世,照亮未來的方向。 適逢貝多芬誕生兩百五十周年,本專題將從他所身在的表演藝術環境開始,逐步走進跟隨他展開的創作風景,最後停留凝視當代藝術家們的下一步思索
-
藝視窗 News
曾與雲門舞集多次合作 舞台設計大師李名覺辭世
【台灣】 曾與雲門舞集多次合作 舞台設計大師李名覺辭世 曾榮獲東尼獎終身成就獎、美國總統傑出貢獻獎、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獎的華裔舞台設計大師李名覺,於10月24日因病辭世,享壽90歲。李名覺曾與雲門舞集多次合作,為雲門的《紅樓夢》、《九歌》、《家族合唱》與《焚松》設計舞台,也曾在台灣舉辦「1997李名覺舞台設計回顧展」。 李名覺於1930年生於上海,後移居至美國入美國南加州大學攻讀電影藝術,但最終他選擇了舞台設計這個專業。他曾師事美國一流的舞台設計大師喬.梅爾金納。1970年他的舞台設計作品Billy第一次被百老匯聲譽最高的東尼獎提名;1983年,他以Patrick Meyer編劇的K2的舞台設計獲得東尼獎。其舞台設計作品包括相當多百老匯、芭蕾和古典及現代劇場製作。他也任教於耶魯大學舞台設計系,教學以嚴謹出名,作育英才無數。 指揮大師準.馬寇爾將接任NSO新任藝術顧問 NSO國家交響樂團在歷經為期兩年的音樂總監遴選後,由35名人選中邀請到國際重量級指揮準.馬寇爾(Jun Mrkl)擔任NSO新任藝術顧問。遴選過程中經NSO推薦、遴選委員會全體一致共識,並提經董事會通過後,最終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親自代表邀請準.馬寇爾擔任,任期自2021年8月到2024年7月,為期三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表示:「馬寇爾先生從接受NSO推薦成為候選人時,便一直是遴選委會全體一致最高度共識的音樂總監人選,由於他的國際邀約排程已定等等因素,最後遴委會向董事會提出先聘其任NSO藝術顧問,以此接續呂紹嘉顧問任期結束後之職務。」 1979年學生時期就曾來過台灣的馬寇爾,生於慕尼黑,父親為德裔小提琴家、母親為日裔鋼琴家。曾師事傑利畢達克與邁爾,並在譚格塢師事伯恩斯坦與小澤征爾。多年來,馬寇爾是日耳曼體系交響及歌劇傳統等經典曲目的重量級詮釋者。曾被英國古典樂權威電台ClassicFM讚譽為「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漫步地方,作為行動代號
很長一段時間, 我們習慣了坐著看戲。 手機關成靜音或震動, 不可飲食,不要發生聲響。 噓。 暗了燈,只剩下舞台上的忽明忽滅與虛虛實實,溝通著創作者與觀眾間的想像。 只是,某個日子之後, 我們開始期待出走 在島內散步,於那個白晝之夜 走光,還是走進香蘭男子電棒燙, 來一點超親密。 我們拿這個當下交換這裡的過去,一起遇見不可知的未來。 疫情之後,剩下社交距離。 行動代號: 我們 走吧!
-
焦點專題 Focus
有植物的時光
「古老的傳說說道,畫眉鳥、樹木、苔蘚和人類,所有的生物曾經共享一個語言。但那個語言早已被遺忘,所以我們得透過觀看、觀察彼此的生活方式,才能夠了解彼此。」 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觀苔蘚,找回我們曾與自然共享的語言》 植物有沒有感覺?會不會產生感情?是否存有記憶? 植物的、自然的「語言」正試圖告訴我們什麼? 這些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的生命們,正活著怎樣的時間? 活在有植物的時光,讓我們試著了解彼此。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擴大「藝術基地計畫」徵件,廣邀青年擾動劇場!
【台灣】 兩廳院擴大「藝術基地計畫」徵件,廣邀青年擾動劇場! 以培育劇場青年人才為號召的「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將自即日起至10月25日開放「Gap Year 兩廳院壯遊」及「藝術行政實習計畫」兩大計畫徵件。兩廳院透過此計畫廣邀青年擾動劇場,召集對表演藝術產業有想法及行動力的青年,齊手與場館、藝術環境與社會產生對話。 有別於過往以「創作者」為主要徵件對象,邁入第三屆的「Gap Year 兩廳院壯遊」今年擴大徵選目光,廣泛吸納各領域的青年對象,且招收年齡範圍放寬至18至26歲的非在學青年。徵選題目也有大變化,將含括場館經營、產業生態、創作發展等公共議題,邀請申請者提出屬於年輕世代的想像與思考,入選的計畫成員將有機會參與場館創意專案。同時,計畫成員需要自訂與兩廳院有關的研究題目,透過一年的公共參與、田調研究及對話思辨,提出屬於年輕世代的觀察與思維,創造新世代的「青年議動場」。「我們希望這群青年不只能做創作,還能更全面思考場館經營,或是如何改變產業的結構等,甚至期待這群人未來有機會成為藝文產業的意見領袖之一,或以改造企業的文化長為目標。」劉怡汝總監說。 行政人是表演藝術產業的十項全能王,因此培育也相對的重要。「藝術行政實習計畫」自開辦以來便廣受好評,通過書面評選的申請者將可在兩廳院舉辦的三日說明會中,了解各部門的實際工作內容,並與申請的部門主管進行面試,爭取表達與展現自我的機會。入選者將利用一學期的時間,深入各部門工作現場,體驗藝術行政工作的真實樣貌。本次招生部門包含節目企劃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及演出技術部,提供在學青年們多樣化的工作選擇。2020藝術基地計畫徵件報名網址npac-ntch.org/zh/artProject/intro。 2021年「科技藝術創作發展補助作業要點」即日起受理申請 文化部「科技藝術創作發展補助作業要點
-
焦點專題 Focus
在此,吳興國
1986年,吳興國用《慾望城國》創立「當代傳奇劇場」 1998年,當代傳奇劇場暫停演出 2001年,以《李爾在此》宣告「我回來了」 2020年,從《李爾在此》開始,吳興國宣告陸續封箱 時間繼續走,戲還沒下場 吳興國,在此
-
特別企畫 Feature
聽◢ 聲物學
你有多久不曾好好「清耳朵」,聆聽周遭的聲音? 你知道身體作為發音之物,「音箱」不只喉嚨,而是全身嗎? 聲音如何作為啟動身體、創作、科技發展的內在動能? 在視覺主宰的世界裡,聆聽、發聲都需要刻意練習,本期特別企畫以三堂「聲物學」: ◢聲景學 ◢身物學 ◢表演學 邀請讀者一起重新建立對世界及自己的認識。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重磅挑戰!! 編劇 vs. IP
IP,作為近年熱門關鍵字之一,看來是個新興或流行名詞,其實早在不同產業行之有年,並隨著全球經濟知識化、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表現而逐漸讓原本無形的創意、原創概念成為具備商業價值的產品;相較之下,劇場引進此概念是相對晚近的並與劇場常見的各式改編有所差異。 說這麼多,「IP到底是什麼?」真有人搞清楚嗎? 於是,我們先通過六個問答題去梳理IP的基本定義,再一次網羅三部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解憂雜貨店》與《不讀書俱樂部》,端看創作者如何跨媒介、跨文化、跨文類進行改編,於理論與實作間找到IP存在的位置。從IP案例及其建立的產業鏈,開發可使用的IP,也都積極培育、創造IP;於是,身在劇場的編劇、創作者們又如何面對滿地都IP後,可以再挑戰劇場IP時代?重磅IP來襲,創作者與觀眾如何接下呢?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攜手表演團隊 下半年推出多項藝術共融服務
【台灣】 兩廳院攜手表演團隊 下半年推出多項藝術共融服務 疫情趨緩後,國家兩廳院在推出下半場節目之際,共融服務與節目措施也不斷升級,集結認同共融理念的團隊如雲門舞集、無垢舞蹈劇場、唐美雲歌仔戲團、國光劇團等推出口述影像場次,與舞蹈空間舞團、NSO 國家交響樂團、神秘失控人聲樂團等團隊舉辦輕鬆自在場演出,且推出台灣首次售票輕鬆自在場;此外,並持續規劃情境字幕、觸覺及聾翻譯手語導覽、托育、演前導聆雅婷逐字稿字幕等多樣服務,打造多元、平等、包容與具有歸屬感的共融劇場。 今年八月到十月將推出五場輕鬆自在場演出,包括舞蹈空間舞團史派德奇遇記之《飛飛飛》、神秘失控人聲樂團《人聲FUN輕鬆》、玩弦四度《古典born 爵士》、由管風琴音樂家陳韵芬所策劃的《一鍵鍾琴貝多芬》,及NSO 首席們所帶來的《現在您懂國家音樂廳了!》。 今年兩廳院也大幅增加口述影像場次,有雲門舞集《定光》、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唐美雲歌仔戲團《光華之君》及國光劇團《閻羅夢天地一秀才》。此外,兩廳院兩位駐館藝術家周東彥、樊宗錡分別以作品《虛擬親密》及《十二碗菜歌》,挑戰頗具難度的節目情境字幕。情境字幕是為有特殊情況或者需要的觀眾而準備,例如觀眾在聽力上有障礙,或者需要無音條件下觀賞節目,此時字幕中可使用一些解釋性的語言來描述節目內容。讓有需求的觀眾透過字幕更理解舞台上的情節,身歷其境。 兩廳院導覽活動今年也大幅升級,嘗試運用模型輔助,加深視障朋友對兩廳院空間的理解;手語導覽則在下半年規劃聾翻譯手語導覽場次,由聾人翻譯與聽人手語翻譯合作,呈現更視覺化、生動。 此外,演前導聆的AI 語音辨識系統「雅婷逐字稿」也同步優化升級2.0 版本,提高準確度及台語、英語等其他語言辨識能力;受到家庭觀眾喜愛的托育服務也將在每一場兩廳院主辦的戲劇院與音樂廳節目進行,解決愛好藝文的父母的最大痛點。 第332期更正啟事 p.27,〈莊東杰 接掌樂團與音樂廳 自許打造時代之聲〉一文第二段應為:「莊東杰於二○一五年獲大賽首獎、而得與北歐諸
-
焦點專題 Focus
台味爵士.搖擺MIT
仲夏的爵士派對,是兩廳院與樂迷的年度之約, 時間一到,場館大廳裡裡外外隨處搖擺。 今年雖然因為疫情之故,名家大咖不克前來, 卻正是聚焦台灣樂手,展現熱力的關鍵時刻。 遮蔽太陽時,我們看到星星閃耀。 台味爵士,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爵士!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0-2021新樂季搶先報
突如其來的病毒席捲全球,飛機停飛、辦公居家、街上行人寥寥無幾,更不用說餐廳、戲院、博物館、音樂廳與歌劇院的消費活動了。在防疫的表象下,口罩、隔板,無形中也拉開了人與人的距離。然而,人們的生活畢竟不僅滿足於基本需求,對於精神上的寄託仍然渴望,在無法兩全之下,總有變通管道。 停擺了大半年,二○二○/二一新樂季是有史以來最撲朔迷離的一年,即便規劃、修正、再規劃,仍沒有人對開出來的菜單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創意總在困頓中爆發,本期特別企畫除了檢視國際知名樂團節目外,更一覽音樂節動態,分析音樂家「不旅行」下的策展方向、並且一窺他們對於防疫所做的科學實驗。當然,不容忽視的,就是台灣得以自由運作的情況下,各樂團又是如何孕育藝術能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封!? 容「疫」挑戰 大未來!
病毒襲捲持續/過後,表演藝術圈將迎來什麼風景? 劇院/藝術家將如何應對冠狀時代觀演習慣轉變的機會與挑戰? 近未來的表演藝術將會是什麼模樣?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前困境、近期挑戰、啟動未來……
「疫常狀態」下的10個可能
隨著國內連續多日無確認案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展開「防疫新生活運動」,台灣似乎也迎來了「後疫情時代」。本刊整理出十個現象觀察,一探面對疫情期間因故取消現場演出、暫緩合作計畫、收入驟減的表演藝術界,在此時要面對的,是怎樣的當下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