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特別企畫 Feature

幕後團隊的進擊─跨域攻勢大揭密

幕後解析

幕後團隊的進擊 跨域攻勢大揭密

近年來,表演藝術跨域合作的案例愈來愈複雜、多元,幕後團隊「在一起」的組成方式也日趨異質化,而活躍、亮眼的團隊就像一支專業球隊,集結了不同領域的專業夥伴,統合創作、設計、製作、行銷、經營等面向,各有專才,也善於合作。他們各自以高度水平協作的型態,建立起自己的獨特工作哲學與方法,以應對生產環境的限制,從而開拓出更多可能性。 我們採訪了5組幕後團隊:有劇場起家的新世代,如陽光劇團般讓創作與生活緊密交織的「僻室」;由劇場設計系同班同學們成立,目前是台灣唯一兼具設計、製作統合能力的「山峸製作設計」。也有非表演藝術團隊,如以科技為方法,橫跨各種領域,並與單一表演藝術團隊建立長達10年共創關係的「叁式」;與劇團合作,融入商業思維,打造數檔叫好又叫座的沉浸式體驗作品的「驚喜製造」;在流行影視產業打滾多年後,邀請劇場編劇作為內容總監,孵化劇場、影視IP的「大慕影藝」。 以上團隊的工作方法,有些違背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工作慣習、思考模式,但都因他們端出出色的跨域合作成果,而有著足夠的說服力。如果我們設法將他們的工作方法拆解、分析,融入到自己的工作思考中,或許能帶來改變!讓我們試著跳脫劇場本位,藉此窺探幕後團隊跨領域的思考邏輯,一起來看看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們如何合縱連橫,突破重圍吧!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僻室House Peace:持續實驗是信念,也是創作動力(上)

文字|黃馨儀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僻室House Peace:持續實驗是信念,也是創作動力(下)

文字|黃馨儀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山峸製作設計:整合設計、製作工作環節,健全幕後生態(上)

文字|張慧慧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山峸製作設計:整合設計、製作工作環節,健全幕後生態(下)

文字|張慧慧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叁式:透過跨域協作、共創,加速刺激成長(上)

文字|吳孟軒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叁式:透過跨域協作、共創,加速刺激成長(下)

文字|吳孟軒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驚喜製造:謹慎評估市場,行銷、製作專業分工

文字|齊義維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大慕影藝:學習各自產業的優點,讓1加1大於2

文字|田育志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疫情工作法

疫情之中,我們的工作方法

文字|黃馨儀、張慧慧、吳孟軒、齊義維、田育志、吳岳霖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解析

讓我們在一起:談劇團組成的世代轉變

文字|吳岳霖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解析

交換丈量世界的方法:談體驗設計的跨域合作

文字|吳岳霖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幕後解析

最熟悉的陌生人:談影視與劇場的跨域

文字|白斐嵐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與藝術再近一點廣告圖片

重新觀看當代亞洲樣貌

文字|藍貝芝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聽聽製作人怎麼說

你確定,我們現在正在看「同一頁」嗎?

文字|高翊愷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聽聽製作人怎麼說

製作人聚會,成為分攤煩惱、思考未來的充電站

文字|陳汗青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聽聽製作人怎麼說

製作人跨國結盟,打造線上平台帶獨立藝術家突圍

文字|王序平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當獨立製作人進入場館,串連亞洲:我們結合不再只為了生產

文字|白斐嵐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聽聽製作人怎麼說

我們如何思考「亞洲連結」?

訪ACPC亞洲入選製作人 文字|白斐嵐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PAR表演藝術年鑑廣告圖片
導讀

什麼是「爵士樂」呢?

文字|李秋玫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導讀

通往世界的爵士變種旅史

文字|李時安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爵士在台灣

從跳舞時代到眾聲喧嘩的台灣爵士樂軌跡

文字|楊曉恩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台灣的爵士

探尋爵士樂手在台灣的百年足跡

文字|楊曉恩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台灣的爵士

從城市慶典到在地爵士教育

文字|李秋玫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台灣的爵士

殿堂之外,酒館內的爵士練功坊

文字|張慧慧、田育志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台灣的爵士

內行人才知道的爵士現場巡禮!

文字|李秋玫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台灣的爵士

台灣爵士唱片廠牌創業場景:我是這樣做出爵士唱片的

文字|李時安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台灣的爵士

年輕爵士樂手跨界,替獨立音樂帶來深度與厚度

文字|王信權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台灣的爵士

黏住外籍樂手的台灣爵士風土

訪Nick Javier、Matthew James Fullen、山田洋平、泥灘地浪人 文字|游維如、郭玲孜、李宜萍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台灣的爵士

重度樂迷的爵士風景

文字|顏翩翩、鴻鴻、劉名振、Michael Chen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台灣的爵士

我們有沒有「台味爵士」?

文字|李秋玫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聽台灣爵士

台味爵士聆聽報告

文字|沈鴻元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讀台灣爵士

台味爵士閱讀報告

文字|蘇重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焦點專題 Focus

場館╱國際共製怎麼「共/kóng」?

場館╱國際共製怎麼「共/kóng」?

#怎樣的內容可以登上國家劇院? #為什麼要癡迷於國外知名導演? #年輕創作者值不值得登上國家劇院? #改編該不該對原著作者負責? #決策者的背景能否決定不同類型的節目? #場館的製作能力受到考驗? #場館是否在製作前期就得介入? #節目爛是不是亂花納稅人的錢? #資源運用是否集中在固定團隊? #製作規模與劇場空間的配合是否合理? #選擇製作的評審過程是否公正? #顧問制度要不要介入創作? 今年4月,幾部由國家級場館推出的大製作在線上掀起超乎預期的「討論」波瀾,從黑特劇場、表演藝術評論台到各種自媒體,從寥寥數字到千言萬語,都開啟不限於正反兩方的戰場,甚至在文字發表的彼此滲透、歪讀與詮釋後,也同時溢出與作品本身不一定相關的言論。 在戰火蔓延之後,我們試圖清理煙硝瀰漫的戰場,在以上提問中,找尋到其中一個關鍵詞#共製。 何謂「共製」?從這個基本問題,本刊嘗試梳理台灣劇場「共製」的兩種型態,並進一步剖析不同角色如國內外機構、獨立製作人、評審機制等,在涉入「共製」這複雜的過程中,將觸發並延伸哪些問題?另一方面,理想的共製又會是什麼模樣呢?我們試著重新開啟「討論」,深入探問:共製怎麼「共/kng」? 註:「kng」為「講」的台語,與「共」的話語相似,故取其諧音,表示共製怎麼共同進行,以及怎麼講述。

如何「共製」:台灣共製演出的兩種基本型態

文字|吳岳霖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期待「從外而內」的轉向:談國家場館在製作中的角色

文字|白斐嵐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製作與創作、地方與國際:談國際共製的權力結構及其切面

文字|黃馨儀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共製再思考 X 6位實踐者的提案

文字|林亭均、藍貝芝、高翊愷、陳佾均、周東彥、蔡博丞、吳岳霖、林立雄、張慧慧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