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sting Off》(Claudia Sangiorgi Dalimore 攝 A Good Catch Circus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來場成熟的冒險!(五)

在平等關係下, 讓創意超高齡

從國外劇場案例探索「創齡」脈絡

「我們不是因長壽而創作,是因創作而長壽」——橫尾忠則(日本藝術家)

全世界正邁向高齡時代的同時,台灣也將於2025年正式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屆時年滿65歲者,將超越總體人口的20%。看著這篇文章的你,2025年生日的那天,會是幾歲呢?

這個數字,請放在心裡,但同時也可以開始理解,其實無論幾歲,每一天,我們都走在長大變老的路上——請注意,我說的是「長大」。當變老也是長大的同時,各界看待老年社會參與的角度,有了正向的變化,當然也包含創齡推動的主力領域——藝術文化。

創齡(Creative Ageing/Aging)一詞主要是從英美而來,狹義來說,指的是年長者的創造力實踐;廣義來看,則是一動態發展過程,是以包含長者在內,每一個長大變老的人為主體,藉由藝術或具創造力的媒介和方式,鍛鍊「覺察自我」及「關照世界」的能力,為第三人生的健康與福祉,從當下的每一刻,開始準備。

創齡最初的起點正是從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展演中心開始,因此也可以視作一連串文化平權的動態實踐:主體參與度由淺至深、社會共融度由點至面的過程。因此,筆者從觀察研究中,歸類幾個具先後順序,卻也不排除彼此交互影響的階段:

  1. 老年議題為創作文本,但由非老年演員進行演出。
  2. 長者參與表演藝術課程或工作坊。
  3. 長者親身投入創作並結合有正式演出。
  4. 成立以長者為創作主體的常態型團體:有與劇場建立合作關係者,亦有以創齡藝術節為平台,目的都在於深植並培育樂齡創作者。
  5. 初老的中高齡創作者,透過創作陪伴高齡者或失智者;或是將老年失智者在演出的互動引入成為創作的本身;青銀與代間的劇場共創。
  6. 藝術與健康福祉的研究及跨域合作。

無論國內外,階段1、2都已有豐厚基礎,如國家兩廳院自2015年開始發展以中高齡族群為主的「樂齡計畫」,於場館內辦理工作坊之外,也帶著表演藝術課程至全國各地,進行單次型Outreach體驗;乃至於後來成立的臺中國家歌劇院開設之「後青年工作坊」、衛武營的樂齡工作坊、全國各地藝文展演中心都積累了行之有年的長者參與,同時大家開始以「樂齡」代換「長者」。

我們常聽「想怎麼收穫、先怎麼栽」,此言不假,正因前期的灌溉滋養,讓原本離表演藝術相當遙遠的長者,不僅帶著自己的生命經驗,走入劇場、親近藝術,更加以創造、樂以忘齡,塑立了階段3的發展里程碑。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