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焦點專題 Focus

2023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透過「珍稀」的想像力 創造藝術的各種可能

2023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從1967年起,由捷克文化部發起,並和捷克藝術與劇場協會共同主辦,四年一度的「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 of Performance Design and Space,簡稱PQ)一直以來備受矚目。展覽聚焦在舞台設計,邀請全世界各國參展。而從設計的角度出發,劇場的每一個構作環節如燈光、表演、聲音等都是設計的一部分,因此展出項目也逐年擴展到物件劇場、裝置藝術、聲音設計、舞蹈、行為藝術等更廣義的劇場設計範圍,激發新的對劇場的想像。 今年的策展主題是「珍稀」(RARE)。在近3年經歷全球傳染病的時代背景下,人與人之間仍然打破距離,用無盡的想像力創造新的藝術連結形式。展覽主題肯定了這樣珍稀的人性,聚焦在藝術家們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下,以其中的事物作為靈感或材料創作。 主展覽場地位於曾經是屠宰場的Pražsk tržnice(布拉格市集),現在則是擁有商家、文化空間、餐廳、酒館的複合空間。各國展區分布於舊倉庫內部,紅磚建築和挑高的天花板為展覽提供了舒適的空間。市集廣場則作為各國學生展區,以及戶外演出空間。另在國家藝廊亦展出舞台模型,和影像聲音裝置展品。 演出節目包括了互動式的戶外演出(PQ Performance)、在市區不同劇院空間的舞台演出(PQ Studio Stage),以及相關工作坊和講座。值得一提的是,市集空間作為非典型的展出場地,促成了本地商家、居民和參展藝術家們的交流。捷克藝術家Kristna Tubelov位於攤販旁的流動演出《蜜蜂》吸引了不少來市集購物的居民,進入帳篷與表演者一起經歷製作蜂蜜製品的小儀式。Kristna在帳篷內創造了一個神秘而靜謐的空間,與外面熙攘的氣氛形成對比,讓人不由得地慢下腳步,細細品味微小的瞬間。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特別企畫 Feature

被迫登入:非行少年,與特殊境遇的守望者(四)

我的生命有部分是被優人拉回來的

甘柏駒的心魔攻克修行路

優人神鼓(以下簡稱優人)的經典之作《金剛心》描述修行者克服外在的紛擾和內在的執念,終探得內心安定的力量,回歸本心初衷,成為一位金剛勇士。這段歷程,也恰恰能用來呼應優人團員「阿甘」甘柏駒的生命經歷:曾因青少年的血氣方剛惹上牢獄之災,在獄中,因緣際會接受優人的擊鼓訓練,出獄後入團,踏上優人之路而今已過13個年頭。 「藝術對我的生活改變很大,我算『皮』,慶幸有蠻多人拉著我、把我hold得很好,原先自己設想太多事情都蠻糟糕的。」甘柏駒侃侃談起過往,藝術的介入讓人生出現意外的轉折,優人的訓練讓他恰如其分地發揮「動」能,也在「定」與「靜」的修煉中重新定義自己,過程中有猶豫和怯步,也努力地克服和領悟。 感覺都被安排好了 甘柏駒生於1987年,屏東三地門大社部落排灣族人,排灣族名字是Livangelao Sulja。自小父母離異,國二之前在部落和vuvu(排灣族語,「阿嬤」之意)一起生活,而後上台北與母親同住。甘柏駒說,在部落的生活很好玩,人們彼此熟識,「vuvu去田裡工作,留我在家也餓不著,走去別人家就一起吃飯,都知道這是誰家的小孩。」小學時,電影《阿甘正傳》(1994)熱映,便有了「阿甘」這個綽號至今。 國三那年,甘柏駒沉迷於網路遊戲經常翹課,就算去學校也只是找同學講話,干擾上課,老師只好叫他:「甘柏駒,你睡覺好了。」當甘柏駒數年後加入優人,意外在團裡和國中同學相遇相認,而他的國中老師竟然也是優人的「鐵粉」,只能說緣分是件奇妙之事。 除了網咖,甘柏駒在朋友相揪下一起到宮廟,原以為是去喝茶聊天,隔天卻練起扛轎,接著,家將、官將等陣頭的陣型、動作也都認真學了起來,偏偏就是鼓打不好。雖說小時候上過主日學,甘柏駒對宗教沒有特殊堅持,能和朋友瞎混、陣頭有趣才重要。 一票青少年加上血氣方剛,16歲的甘柏駒在一場群架事件中,將對方一位不相干的友人毆打成重傷。2007年6月,甘柏駒為此入獄服刑,外加民事賠償累計超過400萬,「這筆錢把我嚇壞了,這樣我還能做正當事嗎?會不會永遠賠不完?」甘柏駒回憶,當年在獄中,他已經設想未來可能得做「偏門」才有辦法賺錢,而走偏門的後果,極有可能就是第2次、第3次的入獄,直到2009年優人首次到彰化監獄授課,獄方招募學員,開啟了他
PAR表演藝術年鑑廣告圖片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特別企畫 Feature

被迫登入:非行少年,與特殊境遇的守望者(三)

越過高牆的教育實踐

讓藝術進入矯正機構的更多可能

台灣的矯正機關由法務部所屬,包括監獄、技能訓練所、看守所、少年觀護所、戒治所和矯正學校等6類機構。傳統上,矯正機關主要專注於紀律、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然而,隨著對藝術教育價值的認識日益增加,愈來愈多的機關開始將藝術納入其輔導計畫。 在台灣的矯正學校和少年觀護所中,藝術教育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復原工具。這些機構會導入外界資源,提供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和文學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教學課程。這些課程可以提供非行少年發展其創造力、表達情感、培養藝術技能和人文素養,增進自我認識,從而更好地處理情緒和壓力,避免再次犯罪,並營造一個相對積極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和社會適應能力。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得藝術教育在矯正機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學習和發展機會,幫助收容人在改過自新的過程中找到自我表達和情緒釋放的方式。藝術教育的目標不僅是提供技術和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藉由藝術的力量,幫助收容人建立自信、增強情感表達能力、培養創造力和批判思考能力,進而促進其成功重返社會。 以目前可見的實踐方式中,台灣的矯正機關採取了幾種方式來推動藝術教育:首先,許多矯正機關舉辦了藝術工作坊和展覽活動,讓收容人參與繪畫、雕塑、戲劇、音樂和舞蹈等藝術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的平台,讓他們展現才華,也讓他們有機會與社會互動。例如,台北監獄舉辦的藝術展覽吸引了大量觀眾,展示了收容人的藝術作品,展現他們的改變和成長。其次,許多少年矯正學校和少年觀護所實施了藝術治療計畫,通過藝術創作和表演來幫助受處分人處理情緒問題、增強心理健康。例如,新竹誠正中學與故宮合作、台灣好基金會合作的逆風計畫、雲門文教基金會以及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合作療育工作坊等,這些外部的社會資源提供音樂、舞蹈和戲劇等形式的媒介,幫助收容人減輕壓力,增強情緒表達能力,並促進個人成長和自我發展。 藝術,是一種不可言喻的語言,一種超越牢籠的自由,也是一種人類靈魂的昇華。在台灣的矯正機構中,當沉默的收容人們踏入藝術的殿堂,他們的內心被喚醒、被治癒。這股藝術之風悄然地輕輕吹過,力道雖然不大,但希望可以挑起更大的風力,引發最大的效益,以在法規政策、學校、社會等相關機構,相互協作構築一有益的網絡平台。

主動出擊的麥田捕手

專訪善牧基金會劉柏傳,陪伴生命差異一起成長 文字|吳岳霖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

用戲劇牽起放飛的青春

專訪青藝盟,從「風箏計畫」到「牽風箏的人」 文字|吳岳霖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
Behind the Scenes

余浩瑋 面對「風」的心路歷程

文字|余浩瑋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

在矯正機構中,戲劇何用?

專訪差事劇團鍾喬,看見鎖在身體中的三道門 文字|郝妮爾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

先理解,才是教育

專訪容淑華與監獄劇場團隊,開放每個生命個體的可能性 文字|吳岳霖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